摘 要:舒婷的《致橡樹》膾炙人口,情牽幾代人,成為愛情詩的典范作品,本文從《致橡樹》在文學史中的坐標解讀其再啟蒙地位,由詩中洋溢的自由而獨立的人格理想解讀其經(jīng)典所在,并思考其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愛情詩;再啟蒙;人格理想
作者簡介:于淑卿,女,1972年1月生,山東商務職業(yè)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9-0-01
《致橡樹》寫于1977年3月27日,1979年公開發(fā)表在《詩刊》四月號,自此,作為愛情詩的經(jīng)典,《致橡樹》在電影、電視(都市愛情劇《相思樹》)甚至日常生活中被青年男女頻頻誦讀,并且入選高中、大學教材,情牽幾代人,足見其蘊藏的無窮魅力。
一、《致橡樹》在文學史中的坐標,決定了其在愛情詩中的再啟蒙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界涌現(xiàn)出很多滿懷理想與頌歌的詩作,盡管有著濃郁的時代烙印——昭顯著統(tǒng)一的政治理想和價值判斷,但是創(chuàng)作相對比較自由,也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詩篇。經(jīng)過十年浩劫,文藝園一片凋零,百廢待興,人與人之間更缺乏信任與交流,愛情更遭到貶低和扼殺。1979年3月,《詩刊》發(fā)表了北島的《回答》,“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云”(北島《一切》)?!昂谝菇o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求光明”(顧城《一代人》),詩人們開始對自己單純的信仰和文化大革命進行反思,反思的同時孕育希望與理想?!拔冶仨毷悄憬缘囊恢昴久蕖?,“必須”、“近旁”顯示出詩人的無比堅決、自信和勇敢,也彰顯了女性對獨立人格追求的堅定和從容。
在中國首部詩人顧城紀錄片《流亡的故城》中,著名評論家謝冕先生說:“在朦朧詩出現(xiàn)以前,我們中國的詩歌是一個封閉的詩歌,與世隔絕的一個世界,與世隔絕的一個詩歌,詩歌越來越單調,越來越貧乏。由于朦朧詩這一代人的出現(xiàn),開始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這就是他們出現(xiàn)的一個意義?!倍骀玫摹吨孪饦洹穭t最早關注的視角深入到個體的內(nèi)心情感,她喚醒了那個時代人們無暇顧及的情感交流,她個體的情感宣言為新時期文藝的愛情表達開啟了嶄新的一頁,她的情感價值取向也為當時的人們帶來新的思索。
二、《致橡樹》洋溢著自由而獨立的人格理想,決定了其在愛情詩中的經(jīng)典地位。
凌霄花的攀援是為了炫耀,鳥兒的癡情勢必單戀,這是被詩人否定的;泉源的慰藉,險峰的襯托,日光春雨的無私付出,顯然是不夠的,炫耀的、癡情的、止于付出的,不是愛的真諦。理想的愛是做橡樹近旁的一株木棉,獨立但不失掉女性的柔美,根緊握,葉相觸,思想和靈魂是共鳴的,分擔傷痛,共享美好,冷暖相依,既尊重對方的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既愛人又愛己,這才是女性應該追求的愛情。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對于愛情更多的是男性話語權,人們習慣站在男性的角度審視女性、要求女性,而女性也不自覺地以男性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安于命運的安排。舒婷談到寫這首詩的起因,“有天晚上,我和一位老詩人在鼓浪嶼的街上散步,他突然感嘆在自己所遇到的女性中,漂亮的沒有頭腦,有頭腦的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頭腦的卻不溫柔,我當時聽了感到很憤怒,認為女性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和尊嚴,并非需要男性來選擇。于是我就在當晚寫了這首詩”[1]。
同是愛情詩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卻展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愛情理想,“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的游來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愛人,是一只小鳥,在我的稠密的,樹枝間做窠(kē)鳴叫。我愿意是廢墟,只要我的愛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著我荒涼的額,親密地攀援上升。”這種親密的相依相隨的愛情獨白是以男性價值觀為依托的,而《致橡樹》恰是女詩人同男性的對話,是對傳統(tǒng)男性詩歌中女性想象的挑戰(zhàn)??梢?,《致橡樹》傳遞的不僅僅是詩人個體的愛情觀,也是以詩人為代表的女性的人格理想。
時光荏苒,重溫經(jīng)典,《致橡樹》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理想追求,長期以來,我們總是接受女人是弱者的思想,女人只能靠男人來生存?!吨孪饦洹纷屛覀兠靼?,女人也可以站在男人旁,卻不應該躲在男人的身后。上個世紀70、80年代之交,那是一個被學者成為“詩意啟蒙”的時代[2],到處飄揚著閃光的理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jīng)歷了物質嚴重匱乏的人們在急切追逐經(jīng)濟利益的同時,或自覺或不自覺地拋棄了內(nèi)心許多美好的堅守,習慣了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成功與否,也許這個社會從來不缺乏理想,尤其是女性。然而,繁華享盡,塵埃落定,才發(fā)現(xiàn)獨立而自由依然是現(xiàn)代女性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位女性如果沒有了自尊、自立、自重的意識,男人是不會給你期待的一切的。所以不僅要經(jīng)濟獨立,精神也要能夠獨步而行,也許生活終歸要歸于平靜、平凡亦或平淡,內(nèi)心的追求卻不能停滯。
注釋:
[1]王芬.文學始終是我的最愛——訪《致橡樹》作者舒婷[J] 讀寫天地,2006,(1)
[2]王一川.《文學理論講演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頁
參考文獻:
[1]謝冕.在詩歌的十字架上——論舒婷
[2]謝冕、唐曉渡主編:《磁場與魔方——新潮詩論卷》
[3]舒婷.凸凹手記[M].江蘇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