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不能以空洞的說教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擺事實、講道理的教學方式雖然也能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但這是一種高投入、低收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最優(yōu)化發(fā)展,就要讓學生邊說邊做,使學生在一定的品德環(huán)境中學會自主模擬、自主評價。通過學生自主地說做活動,才能觸動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根源,讓他們用雙眼觀察社會、用大腦辨析現(xiàn)象、用內(nèi)心強化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北師版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和小伙伴》一課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在教學中實施“說做合一”的教學策略。
一、模擬場景獲體驗
學生只有親身經(jīng)歷了思想斗爭的過程,親身體驗了思想品德的行為,才能促進他們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設置有利于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場景,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體驗生活、體驗社會、體驗人與人交往需要什么樣的道德品質(zhì)。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把教材中的一些場景搬到課堂上來,通過真實場景的再現(xiàn),引導學生從模擬場景中體驗教材內(nèi)涵。這是一種以學生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設計的教學策略。當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遇到課堂上所營造的場景時,就會按照課堂上的所學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喚起自己內(nèi)心的責任感。
如教學“友愛和友情”這一內(nèi)容時,教材安排了兩個場景:一個是同桌生病了,自己要為他做點事;第二個是自己生病了,自己想念同學。如果單從文字出發(fā)讓學生進行討論,就不能夠讓學生體驗到與小伙伴之間交往的快樂,理解不到一個人為什么要有好朋友,課堂教學效果也不一定會好。所以,在教學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兩個模擬場景:一個是讓一位學生模仿生病,其他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看望他,有的為他輔導當天的學習內(nèi)容,有的為他講解當天學校或班級發(fā)生的事;第二個場景是讓學生閉上眼睛,讓他們裝作生病沒來學校,并說一說自己當時會想到什么。學生在模擬場景中邊說邊做,如說自己幫助同學之后的感受、說自己被同學幫助之后的感受,并在說的過程中做一些當時應該怎么做的動作,最后相互進行評價自己的言行。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說與做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同學之間的友情與友愛是多么的重要。加上教師的隨時點撥與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便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二、置換角色促認知
角色互換是矯正學生不良道德認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只有學會了換位思考,才能真心實意地為別人著想,才能體會對方行為的出發(fā)點,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采用角色互換的策略來讓學生進行說做,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如教學“學會相處”這一內(nèi)容時,教材中安排的是三個小朋友之間的故事,其中兩個小朋友在一起跳繩,另外一個小女孩想與他們一起玩,但是兩個小朋友中的一位小朋友不同意這個小女孩與自己一起玩,因為以前這個小女孩也沒有和他玩。這里有兩個相對應的角色,為了能讓學生真實地認識到如何與同學在一起相處的道德認知,筆者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學生有的說不應該和這個小女孩一起玩,因為她以前也沒和別人玩。這時,筆者再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分兩輪來扮演角色,讓每一位學生都把這兩個相對的角色給演一遍,然后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體會。由于學生有了換位思考,所以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就連前面說不應該和小女孩一起玩的學生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人不能總是記著別人對自己的不好,應多記一些同學在一起快樂的事,這樣同學之間才能友好相處。通過角色置換中的所說所做,使學生學會如何進一步與別人相處。
三、小小法庭明事理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會有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對同一事物或行為會有不同的看法,并且有的學生還會固執(zhí)己見。這時,教師就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他們?nèi)マq論、分析,就像法庭的雙方辯論一樣,以引起學生的道德沖突,讓他們在辯論過程中明白道理,提高自己道德判斷能力與道德行為能力。
如教學第29頁的情境圖時,筆者圍繞著這兩個小朋友在踢球時把玻璃砸碎了該不該告訴老師這件事開展一次“小法庭”辯論。當時有的學生認為不應該告訴老師,理由是告訴老師之后會被批評,甚至會被叫家長,即使不告訴,學校也會及時給修補上的;而有的學生就認為應該告訴老師,理由是應做一個誠實負責的孩子。針對兩種不同的觀點,筆者模擬了一個小小法庭,把學生分成控辯兩方,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辯論。當然,教師自然就充當了法官,以適時調(diào)整學生辯論的思路與角度。這樣,通過一場法庭辯論,學生最終形成了統(tǒng)一認識——應該告訴老師。這樣的“法庭”辯論,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明白事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情感。
學生道德的形成與發(fā)展要通過學生自身的不斷實踐和體驗才能得以實現(xiàn)。所以,教師要摒棄以往那種說教的教學策略,把學生引入到“說做”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說與做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最優(yōu)化發(fā)展。
(特約編輯 潘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