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書寫能力弱,導致書面表達能力落后于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筆者在班級中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親子日記”實驗,實施家校合作,共同引導、促進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在實施過程中家長充當不同的角色,主動參與到“親子日記”的活動中來。
一、當個合格的檢查員
就像產(chǎn)品出廠前要經(jīng)過檢查員的檢驗一樣,學生的日記當然也需要有人檢查。低年級學生往往對寫好的日記沒有檢查的意識和習慣,所以家長在初期應當為學生的日記“把把關”。
學完拼音后,筆者要求學生每天任選語文課上學到的新詞寫“一句話日記”,遇到會寫的字要書寫漢字。開始的一段時間,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家長搞錯了自己的角色,為了讓孩子的“一句話日記”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加入了成人的思考和語言,把富有童真的一句話改得“面目全非”。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專門指導家長,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家長的任務是在學生寫完日記之后檢查學生寫的是否通順、正確,而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學生的“一句話日記”。學生的句子在保證所選用詞語正確的情況下,只要通順即可,不要求句中有多少優(yōu)美的詞語,要讓學生自由思考,自由表達,家長不能為了獲得老師的表揚而越俎代庖。
二、當個細心的記錄員
利用多種機會,筆者給家長和學生反復灌輸這樣一種思想:學生的日記不是為了“寫作文”而寫,而是為了表達而寫。日記是學生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方式,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日記中表現(xiàn)出來。有時學生在生活中說的話很精彩,充滿童趣,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沒有隨時記錄的意識,此時就需要家長做個細心的記錄員,記錄學生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
學生王某的老家在農(nóng)村,他國慶節(jié)放假回老家探親,正值五谷豐收的時候。一路上王某高興極了,一會兒鉆到玉米地里,一會兒跑到葡萄園里。王某的家長細心地記下了他的語言,看看他當時說的這幾句話:“玉米地里的玉米直直的像一個個訓練有素的戰(zhàn)士。”“葡萄架上的葡萄像一顆顆紫色的寶石,美麗極了?!薄盎鸺t的樹葉像抹了一層紅油,摸上去滑滑的?!边@樣的語言完全是從學生內(nèi)心迸發(fā)出來的,比死記硬背作文選要來得真實而深刻。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識字量,簡單的“一句話日記”已經(jīng)不能滿足部分學生表達的需要了。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的心理特點,筆者又開展了為期一學期的以活動為載體的“親子日記”。這項活動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種花草,養(yǎng)小動物,外出參觀游覽。最簡單的可以讓學生在家中“泡豆芽”,觀察豆芽的生長過程。在筆者的提議下,家長紛紛行動起來,根據(jù)實際情況為自己的孩子搭建表達的平臺。學生在活動中用眼觀察,用手體驗,用腦思考。每次的觀察日記,沒有字數(shù)的規(guī)定,目的是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把日記當作一種感情傾吐的方式,自由地書寫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如果學生表達的內(nèi)容比較多,家長可以先用錄音機錄下來,再和學生一起整理成篇。如學生段某有一次隨家長去音樂廳,事后由家長錄音整理出一篇近六百字的日記——《音樂下午茶》。家長幫助學生錄音并整理正是保護了學生“說”的欲望。這篇文章不久后就公開發(fā)表在市級的刊物上,這更激發(fā)了該學生習作的興趣。
三、當個熱心的評論員
發(fā)表作品對學生來說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在網(wǎng)絡如此發(fā)達的時代,何不在網(wǎng)上開辟一個平臺,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參與到班級學生日記的評價中來?于是在學生二年級的時候筆者就以班級的名義開通了一個博客,定期把學生的優(yōu)秀日記發(fā)到博客中。
每周五是我們班分享日記的時間。以“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為原則,筆者把班級中的50位學生分成10組,每組安排組長、記錄員、分享員等職務。組長負責組織組員討論,記錄員記錄小組合作時每個同學的表現(xiàn),分享員負責把學習所得向全班同學匯報。每個人的職務定期輪換,這樣就能保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分享交流的時候,小組內(nèi)的學生一起讀組員的日記。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學會了新的生字,有的學生學會了新的詞語,有的學生學會了新的表達方法。再以“學習心得”的形式與全班同學分享,每一位學生在分享日記的活動中都能體驗到成長的快樂。
交流后,學生再次修改日記,教師擇優(yōu)發(fā)到博客上,家長可以在網(wǎng)上“跟帖”。筆者引導家長:真正對學生日記中的閃光點加以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只縱向比較,不橫向比較。當然還可以婉轉(zhuǎn)地提出自己的建議或意見,以供小作者參考。
同時筆者建議家長用文字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并寫在“跟帖”處。家長們都非常重視這項“作業(yè)”。學生讀著自己父母的“帖子”,感覺和父母的心又貼近了很多。那一筆一畫的漢字記錄的是家長深深的愛、真誠的鼓勵和殷切的期盼。
家長在這兩年的“親子日記”活動中基本都能當好檢查員認真地檢查,當好記錄員用心地記錄,當好評論員熱心地評論。班級中大多數(shù)學生寫日記的興趣也十分濃厚,他們把寫日記作為情感表達和交流的一種渠道。到了三年級,“親子日記”也會隨之變?yōu)椤坝H子作文”,而筆者會帶著學生和家長在興趣指引下,乘著“親子作文”這艘游輪駛向更廣闊的天地。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