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高照、和風(fēng)輕拂的周末,下午的陽光曬得人暖烘烘的,約柏的心情似乎特別輕松,手里端著冰涼的柳橙汁,踱到露臺上,問正坐在遮陽蓬下讀閑書的我:“欸,我今天做特別的假日晚餐給你吃好不好?隨你點菜喔,看你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p>
“有人伺候我吃飯,當(dāng)然好?!蔽液敛贿t疑地回答。“至于吃什么呢……”我刻意沉吟一會兒,才說:“pannekoek(荷式薄煎餅)好了?!?/p>
“只要pannekoek就好,太容易了!你確定你不要別的?”另一半一副不敢相信的樣子。
也難怪約柏先生會有這樣的反應(yīng),薄煎餅是大眾化的荷蘭家常點心,不但做法簡單至極,且分量厚實,絕不精致,坦白說并不符合一般對“特別的假日晚餐”的想象??墒俏以谡煞虬l(fā)問前不久,剛好讀完了一篇有關(guān)烙餅的散文,這會兒正饞著呢,一心想吃餅,才沒拿復(fù)雜刁鉆的菜式考驗他。
何況,我從小就愛吃各式各樣的煎餅和烙餅,拿中式的餅食來講,不論是費工夫的蔥油餅、配烤鴨吃的荷葉餅,還是小孩都會做的家常面糊攤餅,只要見到餐桌上有餅,都能叫我食欲大開,當(dāng)場成了大胃王。
西方的餅食也很合胃口,舉凡美式的厚煎餅(pancake)、法式的可麗餅(crepe),還有配適合腌鮭魚一起食用的俄式蕎麥餅(blini),全都吃得津津有味。因此搬來荷蘭后,理所當(dāng)然地愛上荷式薄煎餅的滋味。
一如大部分的荷蘭傳統(tǒng)食物,荷式薄煎餅亦以經(jīng)濟實惠取勝。它的尺寸不小,老派作風(fēng)的薄煎餅直徑長達三十幾厘米,勞動人口中午一張下肚,便可支撐到晚上?,F(xiàn)代人勞動量少,食量也小,因此薄煎餅的個頭也縮小了,但在外國人眼里,還是蠻大的,直徑總有二十六厘米左右。
薄煎餅的主材料為面粉,另外需加少許發(fā)粉和鹽,講究的再打一兩個雞蛋進去,不加也成。餅的做法也不復(fù)雜,一學(xué)便會:先把上述材料用鮮奶調(diào)稀成面糊,接著燒熱一口平底煎鍋,在鍋底涂黃油以后,倒入面糊,薄薄的就好,太厚的話,即使餅皮表面都煎焦了,內(nèi)里往往還糊糊的夾生,那就沒法吃了。等貼著鍋底的那一面烙至金黃焦香,而朝天的面糊也大致凝固且冒出小泡泡時,便可以翻面,亦煎至金黃,即成原味的薄煎餅。
餅上桌后,由食者自行抹上黃油,澆一大勺質(zhì)濃且黏的咖啡色焦糖漿,或灑一層厚厚的糖粉,卷成長條后,用刀切成小塊吃。這是荷蘭傳統(tǒng)的食法,然而也有人不喜將餅卷成條,而直接切成小片食之。
這樣的薄煎餅是最基本的口味,花式的則可隨意添加各種甜咸材料,形成各種組合,常見的有蘋果、香蕉、菠蘿、葡萄干等各種甜料,以及培根、火腿和奶酪等咸料,也有人喜歡在煎餅上澆淋柑橘白蘭地或蘭姆酒,愛其酒香。總之,荷式薄煎餅的口味五花八門,餡料和澆頭的搭配全憑個人喜好而定,有“想當(dāng)然耳”的搭配(比方火腿加奶酪),也有初時頗令我“匪夷所思”的組合(咸的培根煎餅淋上厚厚的糖漿)。
在嘗過多種口味后,如今我已找到最愛的味道,那就是綜合了蘋果片、葡萄干和培根的薄煎餅,它的口感香脆不說,且脆度還分成好幾層次,有餅皮的焦脆、蘋果的清脆和培根的香脆;整體的滋味則又咸又甜,并微帶些果酸,中和了培根可能帶來的油膩感,讓我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