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不奇怪的,大概就是這類事情了:“憤怒”了的失意者,在發(fā)作時,肯定是找比自己弱的人下手。
這種卑怯的行為,理所當然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和鄙視。但頻頻發(fā)生的事件提醒我們,為什么失意者喜歡這樣干?這里是不是隱藏了什么秘密?
最近發(fā)生在深圳的惡性砍人和劫持事件,又一次揭示了這一社會心理機制。
事件的過程是這樣:一個24歲的青年吳某某,因為工作、生活不如意,于4月23日晚,手持菜刀,竄至深圳龍華地鐵站附近一服裝店內(nèi),將一名女顧客手臂砍傷,并劫持兩名售貨員。最后,警察將其制服。
吳某某顯然不像某些媒體所說的那樣悲觀厭世(那是自殺的節(jié)奏),而是對這個社會有恨了??墒牵凰硞呐櫩?,還有售貨員,不僅和他無冤無仇,而且比他還要弱。欺負比自己弱的人很有存在感嗎?
從這里可以看到,這個歹徒在內(nèi)心深處,知道自己并沒有道德上的理由去憤怒,因為一個憤怒的人,去對弱者發(fā)泄是有卑怯感的,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他也不敢憤怒。他只能強迫自己有恨,越是對弱者發(fā)泄恨意,他越有強大的感覺。
我的意思是: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在社會和心理的層面,生產(chǎn)出了某些失意者,但他們是以原子化的個體形式存在,無論他們?nèi)绾螐娖茸约河泻?,面對強有力的秩序,以及強勢群體,他們是感覺到渺小和無力的。他們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辦法,就變成在社會的心理食物鏈上,去吃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用心理分析的術(shù)語說就叫“補償性發(fā)泄”。
說到心理食物鏈,我們可以往社會層面延伸一下。我國一個古老的文獻《左傳·昭公七年》就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p>
顯然,它同時還是一條社會的等級鏈。但盯著這個鏈條,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漏洞:作為最低下的一個階層,好像“臺”沒有誰可以“臣”一下??!
按照系統(tǒng)理論,這個社會等級鏈和心理食物鏈是一條不可逆的單向直線,不是一個類似于圓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沒有能量、信息的反饋,因此它總會耗盡系統(tǒng)資源,最終不可持續(xù)。從博弈上來說,如果它沒有任何的制衡和約束,遲早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當“臺”無法承受被“臣”了,或找不到心理平衡爆發(fā),堅決不干了,要求重新洗牌怎么辦?
如果“臺”們,社會下層們憤怒,我相信隨著食物鏈逆向的傳遞,“士”、“大夫”等社會上層一定會感到害怕的。但這個問題實在太好辦了,因為,如果憤怒的話,社會下層自己都先感到害怕,他們一定要阻止自己。
為什么呢?我們首先問:一個柔弱的小孩在強壯的成年暴徒面前憤怒有意義嗎?“臺”們憤怒,不僅無效和危險,而且,只會體驗到自己的弱小和受傷。心理保護控制他絕不會去這樣干。
也許可以弱弱地問一句:什么時候這些弱者不以“補償性發(fā)泄”作為主要發(fā)泄方式,并且不再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害怕了?
答案也許就是:改善其生存狀態(tài),調(diào)適其心情及心態(tài),彌合社會裂痕,并暢通階層流動的通道。
那個時候,憤怒之火將漸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