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小吃或者說甜點:蓼花糖。中國好幾個地方都有,陜西三原縣所產(chǎn),因在庚子年曾經(jīng)進貢西狩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而最為有名。其他如福建晉江、廣東興寧以及江蘇等地都有,有的還傳說經(jīng)別的皇帝如乾隆帝品嘗,列為貢品云云,但都不如慈禧太后的影響力大。慈禧猶如陜西三原蓼花糖的形象代言人,影響深遠。
這種甜點制作也簡單,先用糯米蒸熟,加糖后揉制成條狀,再經(jīng)油炸而膨酥起泡,外裹芝麻。掰開,其芯如蜂窩,狀如蓬松如一嘟嚕蓼花,故名蓼花糖。這是陜西關中人年節(jié)家里常預備的點心,但是,很多陜西人也不明白為什么叫蓼花糖,有的人牽強附會說是這種糖入口酥脆香甜,不禁內(nèi)心贊嘆:“嘹得很!”(方言,意思是好得很)所以叫嘹花糖。贊嘆固然有意思,這顯然是沒有道理的。還是因此糖形狀如蓼花而得名。
不過這名字要是放在現(xiàn)在,恐怕就取不出來—陜西近些年也發(fā)明了一些新點心,有的是對老式點心的升級,取的名字都非常粗鄙無文,有的很直白淺顯,皆不及蓼花糖這名字雅致。就像廣東早茶的點心“燒麥”,有的地方寫:稍麥。您去山西中北部,還能看見人寫:肖梅—我覺得這個名字最好!山西、內(nèi)蒙做羊肉餡兒燒麥,皮兒薄而大,蒸熟后,面褶子如花瓣,肉包子頂上開了一朵粉白的梅花似的,可不就是肖梅嗎?這種名字當由文人所取,但民間為書寫方便,所以就寫自己最熟悉、看字面也最能讓顧客理解的字,于是“燒麥”出現(xiàn)了。
蓼有兩個讀音:讀liǎo,則為蓼花的蓼。讀lù,形容植物高大茂盛,如《詩經(jīng)》中的蓼莪。陜西關中,至今以蓼莪表達孝思,如在喪事中,于孝子的斬衣上,書寫《蓼莪》的原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辈贿^村民只知這樣書寫,多數(shù)人卻不知道出處。鄉(xiāng)下粗通文墨的人應該知道,但別人不問也不解說。
將《詩經(jīng)》的原話寫在斬衣上,關中這種做法,未知別處有沒有?這倒真是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了。
蓼莪是長得茂盛的蒿,在還沒有稱“蓼”之前,即剛剛冒出地面的芽兒,就是中藥茵陳。茵陳在正月里發(fā)芽,嫩芽灰白色,此時采下來曬干,色尤白,所以也叫白蒿。茵陳全國各地都有,歷來認為陜西產(chǎn)的茵陳質(zhì)量最好,藥力最強,所以在茵陳里又有一樣“西茵陳”,就專指陜西產(chǎn)的茵陳。茵陳很便宜,你要是現(xiàn)在去藥鋪買一錢茵陳,你都沒辦法付錢。為啥?因為一錢干茵陳能抓一把呢,僅賣一毛來錢!
茵陳是治療黃疸肝炎的好藥,所以用茵陳做的菜就應該算是藥膳。我們那里用茵陳做麥飯—將茵陳葉子洗干凈,拌面粉蒸熟,吃時根據(jù)自己的口味調(diào)味即可。茵陳生長得很快,能吃也就幾天的工夫,一般人家勤快的,也就吃兩三次而已。上天造物真是有德啊—茵陳吃多了,會中毒,照樣對肝不好,所以茵陳的生長狀態(tài)使不識字的田夫野老也不可能多食,您說奇妙吧?一家人,一年吃上一兩次茵陳做的麥飯、茵陳面、菜團子,沒什么特別的意外,也就夠這一年護肝養(yǎng)肝的功效了。人千百年來生生不息,仔細想想,不能不贊嘆造物之偉大。
茵陳長大了,枝葉茂盛地抱根生長,所以又稱“抱娘蒿”。所以,見蓼莪而思娘親,也就很自然了。
不過,我在陜西發(fā)現(xiàn),很多人很多將“蓼莪”這個“蓼”字讀liǎo。蓼花我應該是見過的,但不常見。蓼科植物倒是常見,南方公園里,綠化植物有不少蓼科。據(jù)說蓼的莖葉味道十分苦辛。但是,有一種蟲子卻專門吃蓼這種味道極為苦辛的植物,故名蓼蟲。古人感嘆蓼蟲久處辛辣,以苦辛為食,而不知葵藿之甘美,故以“蓼蟲”比喻人生之苦窘不悟。
佛家認為,苦辛是生活的常態(tài),而與其對應的甜,不過如刀上的蜜,人貪食其甜,無不冒著截舌之險,尚不能足一食之飽。所以,宋代張良臣有詩:“世味甜如刀上蜜,人心苦似蓼中蟲。”
我極喜歡這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