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籠著喜劇片的外殼,但想要沒心沒肺地看完《奇怪的她》,倒也不是件容易事。以生活化的笑料做潤滑劑,在情緒上推拿有度,引發(fā)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是這類介于高麗參和爆米花之間的韓國喜劇片的拿手戲,片中的一切情感都能返照到觀眾自身,讓一個個微小的自我被解釋和被認(rèn)同。
誰不想看著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被活生生地演出來呢?返老還童的故事,誘人地注釋著“電影是造夢的工藝”這句話。從老婆婆吳末順(羅文姬 飾演)走出“青春照相館”開始,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販夢模式”就啟動了。藏著老靈魂的青春身體,獲得周圍人的好奇與愛慕,與青年才俊譜下純愛戀曲,不負(fù)天資成為歌星,徹底擺脫既定的平庸。青春最耀眼的光彩無非來自愛情和夢想,吳末順讓每個人都在她的夢里夢見自己的夢。
導(dǎo)演黃東赫一改前作《熔爐》里的壓抑陰暗,拍出了一部現(xiàn)實題材與青春片交織的作品,并在韓國喜劇片影史上,擁有了票房亞軍的傲人成績。
篇首就把吳末順的困境擺在眼前:夢想歸于前塵,苦楚化為絮叨,因為一輩子走過太多彎路,在年紀(jì)碼起的高臺上,插下無數(shù)居高臨下的路標(biāo),上面寫著“親人難近”。導(dǎo)演在鋪陳的過程中,是沒有悲情和怨懟的。之后,這些缺點和窘境全被“陡降”的青春寬宥,還點石成金地形成獨特的吸引力。人生的各條線從青春的大門噴薄而出,成名、戀愛、親情矛盾、人情堅守的程式仍是大雜燴,難免犯了拖沓的通病,車禍和稀有血型配對的橋段推動情節(jié),斧鑿痕跡也重了些。好在靈魂跟表象的摩擦,隨時供應(yīng)笑料。攀附著生活質(zhì)地的情節(jié),像青苔滋生出毛茸茸的幸福感。羅文姬國寶級的演技和90后影后沈恩京的天才靈光,又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梢哉f,這部電影每一個點拆開看都不出彩,但湊一起就是和諧,就是賞心悅目。
衰老,在該片的語境里是消極的、陰性的、負(fù)面的。青春即擁有一切,老去則萬事皆空。勵志是屬于年輕人的,奉獻(xiàn)是屬于老年人的。南柯一夢后,以復(fù)位終結(jié)。看到最后,觀眾幾乎有些泄氣:原來青春是一道障眼法,掩蓋在重重花巧下,依然是殘酷的生老病死。人類所恐懼的衰老,不可能從一部電影里得到解決,能做到的最大程度,就是換一種迂回婉轉(zhuǎn)的方式讓衰老變得更易于接受。
作為女性題材影片,它沒能逃出自我犧牲的窠臼。結(jié)尾處母子的對話渲染了母親時乖命蹇的一生:嫁了個短命的丈夫,吃別人的剩飯和腥臭的海鮮,像奴隸一樣活著,總算拉扯大了一個成器的兒子。對壘人生,她姿態(tài)不高勝之不武,年老后只得到后輩的輕視和怠慢?;谖虻膬鹤酉Mミx擇另一種人生。不出所料的是,這段催淚告白只促成了母親更加無怨無悔的犧牲。這是很傳統(tǒng)、很東方的價值觀。她放棄了夢想,歌唱的血脈延續(xù)到孫女身上。放棄了愛情,戀人的回眸疑惑地定格在銀絲上的發(fā)卡里。見識過滄海仍愿埋首人海,暗暗地把這個故事從親情的支點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
人生沒有不遺憾的,很多人喜歡用“如果……就會……”的句式。可到底怎樣的人生才算無怨無悔?影片告訴我們,如果還有重來一次的機(jī)會,“我也會一成不變,就這么活著”。這么看來,留存一點念想,帶著未了緣、未了愿的不飽滿態(tài),也許最能顯現(xiàn)人生的風(fēng)骨。每段人生都是“小我”的史詩,即使再平庸,也是各種選擇的疊加和因果的凝結(jié),暗藏自度的智慧和哲理。
生而為人,終究面臨無解的難題,能獲得的最大寬慰,莫過甘愿。角田光代在《對岸的她》里寫:“人為什么要長大呢?不是為了逃進(jìn)生活,也不是為了關(guān)上門,而是為了再相遇。為了選擇相遇,為了自己走去自己選擇的地方?!蔽覀冇^看他們,并將遇見自己,眾多如自己一樣的普通人,在世事復(fù)雜中,如何堅強地尋找到那個殊途同歸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