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多數國產劇不同,美劇一向不憚于碰觸敏感政治題材。美劇的政治正確就是,習慣性將美國政府的陰謀論酣暢淋漓地進行批判。
美劇的長壽一般取決于制作者亦步亦趨與現實話題緊密的程度,尤其是這些年長盛不衰的反恐美劇,大熱的《國土安全》也罷,以迷你劇形式重啟的《24小時》也罷,他們能夠在每一季中形成話題效應,與編劇選擇的劇情主題有著很深的關系?!?4小時:再活一天》的劇情制作者延續(xù)了這部美劇前八季的成功模式,多畫面的剪輯手法,敘事時間與現實時間同步,平行發(fā)展與交叉相連的多角度敘事,與現實政治緊密相關的懸疑陰謀,再加上火爆的動作場景,這一切都是為了詮釋一種美國式的英雄主義的價值觀。
我們迷戀一種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妄想總有這樣一個英雄在拯救世界。超級英雄是在我們的生活之外,而特工更接近于生活。但在《24小時》中,杰克·鮑爾(基弗·薩瑟蘭飾演)這個角色還是與大多數電影中的特工有所不同,他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不可動搖的愛國心的英雄特工。換句話說,當《諜影重重》中杰森·伯恩開始覺醒,意識自己只是殺人機器,他所謂的愛國主義不過是供政客玩弄的虛幻泡影,他的逃亡就變成了人性與體制的對抗。但是杰克的悲劇在于他無條件相信美國所代表的全球正義,他相信他的殺戮能促進這個國家更加美好。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24小時》這部美劇所宣揚的英雄主義價值觀就變成了一種悖論的存在:為了實現和平先要發(fā)動戰(zhàn)爭;為了實現正義要實施犯罪;為了尋找真相需要掩飾謊言;為了目標的正義可以不擇手段,為了制造英雄要制造恐怖分子;為了國家正義要犧牲個體。這是一個極大的反諷,國家不總是正義的,尤其是當國家的權力掌握在想以權謀私的人手中時。值得提及的是,“國家的非正義”這個觀念幾乎觸及到所有好萊塢電影的主題。美國人對這個國家有著天然的敵視,這種陰謀論的論調源于一種國家總是凌駕于個體之上,它們是對個體生活的僭越,對人權隱私的侵蝕,以及對公共權力的踐踏。聲討和質疑自己的國家就變成了好萊塢電影和一系列當紅美劇的主旋律。當然,這種質疑和聲討并不是為了顛覆,而是為了實現國家的最終正義。
正如《24小時》中每一季都有反派的恐怖分子,他們成為恐怖分子大都是因為美國以民主和正義之名犯下的罪行。在最新劇中,恐怖分子瑪戈劫持了美國的無人機,打算報復在倫敦簽署協議的美國總統,同樣是因為她丈夫還有許多無辜的孩子在一次無人機襲擊中喪生,按照官方說法,這是打擊恐怖分子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附帶損害”。這其實是這部最新劇集想要探討的現實問題:即我們如何看待無人機這種“定點清除”戰(zhàn)略的打擊方式?近些年美國在中東地區(qū)派遣了大量無人機執(zhí)行戰(zhàn)爭計劃,盡管在戰(zhàn)術上大獲成功,但同樣引發(fā)了人們深深的道德焦慮。
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沃爾澤曾寫過《正義和非正義的戰(zhàn)爭》,在談到中情局的無人機計劃時說:“目標人物應該是數量有限、事先圈定好的一群人,這個名單理應昭告世人并進行公審,但他們并沒有這么做?!睋Q句話說,正如《24小時:再活一天》中所昭示的,中情局的無人機計劃正游走在“責任的真空帶”。
在恐怖分子看來,他們同樣是為了尋求正義,當正當訴求得不到伸張,只能通過以牙還牙的方式;而在杰克看來,他尋求的正義是國家的永恒正義,無論這個國家在具體執(zhí)行之中犯下了多少罪行,它都需要被原諒。
這是杰克的正義,為了實現這種正義,為了緝拿恐怖分子,他可以不擇手段,刑訊逼供,無所不用。杰克最終從一個執(zhí)法者,變成了一個逃亡者,一個悲劇性的英雄。這種悲劇在于,他不是政客,他只是統治者手中的一顆棋子。當需要他時,物盡其用;當沒有利用價值時,他只能消失或者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