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人 周瑋
【摘 要】雖然在達爾文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進化理論很大程度上尚無進展,但在過去的十年里大量適應主義者學說,文化基因說的出現(xiàn)為宗教信仰的實踐提供了支持。適應主義者對宗教的解釋有個顯著特點,即堅信教化和超自然懲罰機制的真實性。然而,目前對于認知傾向適應性的自然選擇說法眾說紛紜。超自然懲罰理論假設,這種信念的適應性源于其增加了合作或減少了違規(guī)行為的懲罰措施的償付代價,兩者并不相同卻常被混為一談,本研究將對這兩種假說進行具體介紹。
【關鍵詞】超自然懲罰;進化;宗教認知科學;加強合作說;逃避懲罰說
但凡研究過宗教的學者都會驚嘆于它的神奇力量,它幾乎貫穿于人類文化中,它使相同信仰的群體更有凝聚力,并對不同信仰群體產生排斥感。許多權威者認為宗教有個體適應性,因為它能使群體面對威脅時維持其內部團結協(xié)作,對個體及整個群體的適應性都很有利。從機體中的細胞工作到社會個人之間的合作,合作都會產生增加規(guī)模和專業(yè)化功能的雙效益,它使得群體以一種得以獲取更大利益的方式與環(huán)境保持一致性。人類社會群體就類似于多細胞組織--在合作依存的情況下從功能專業(yè)化中受益。
雖然團體生活確實有潛在好處,但這些好處在面臨變節(jié)威脅時便很難獲得和維持。變節(jié)中的利益零耗損促使成員剝奪別人成果,這就產生了一個關鍵問題,即生物組織的存活水平從亞細胞組織,多細胞生物到社會化生活的動物群體各有不同。如果組織要實現(xiàn)群體的適應功能,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
這些合作中的兩難情境,正如共享游戲模型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在群體中被明顯放大(Hardin, G.,1968)。如果組中的所有成員一同合作,貢獻自己資源來為公共利益服務,對整個組織而言將收獲最大效益。然而,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存在損害他人來獲取更多個人利益的動機。在此情況下,脆弱的經(jīng)濟合作可能被迅速侵蝕,之前的合作伙伴會變成變節(jié)投機主義者,最終導致放棄合作的優(yōu)勢。故群體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在變節(jié)的誘惑下維持合作?
一個策略是使人類社會普遍否定和懲罰變節(jié)者。懲罰的威脅能對變節(jié)產生一個修正的支付矩陣,從而減少或消除變節(jié)的動力。
然而,懲罰并非萬能,它只是維護合作元穩(wěn)定的手段,這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首先,它往往代價很高。為了維持懲罰系統(tǒng),群體成員可能要貢獻資源來檢測和懲罰那些不合作的人。第二,懲罰的機制容易腐敗。第三,任何懲罰系統(tǒng)僅是變節(jié)的檢測機制。如果存在懲罰系統(tǒng),變節(jié)者就會通過愈加復雜的方式來避免被檢測。這導致效率降低抑或成本提高,作為懲罰執(zhí)行者被迫進入與變節(jié)者的進化軍備競賽,來找到新方法捉住越來越狡猾的變節(jié)者。最后,任何刑罰體系都易導致變本加厲的變節(jié)行為(Johnson et al.,2003)。因此,懲罰系統(tǒng)面臨著更大挑戰(zhàn),即如何阻止更高明的變節(jié)行為產生。
且不說懲罰難以實施,即使實施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也可能不會產生重要的合作效益。盡管實證研究已經(jīng)清楚地表明懲罰會增加系統(tǒng)運作中合作投資的數(shù)量(Fehr& Gachter,2002),但后續(xù)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懲罰實際上減少了平均凈收益(Milinski&Rockenbach,2008)。在總回報和個體回報的考察中,懲罰執(zhí)行者表現(xiàn)不如非懲罰執(zhí)行者??紤]到表面上的懲罰凈成本,人們對它能否構成維護合作的適應體的觀點上存在有分歧。
一、兩種對超自然懲罰的適應價值的解釋
如果除去成本仍有凈效益,則懲罰能對穩(wěn)定合作產生作用,(Ohtsuki et al.,2009)。事實上,由于不可能出現(xiàn)腐敗和檢測變節(jié)失敗,理想的系統(tǒng)成本會很低甚至沒有。還有一種系統(tǒng)也能避免上述問題:如果懲罰無需成本,更高程度的變節(jié)就不可能發(fā)生,因為群組成員不需立即對懲罰系統(tǒng)做出貢獻。然而,這樣一個理想的懲罰系統(tǒng)怎么實施?最可取的辦法就是信仰神的教化或其它形式的超自然制裁。宗教信仰的特點就是有無私的上帝或神靈,他們執(zhí)著于人類群體成員的道德行為。這些超自然力量可以通過假定自然或超自然對制裁和獎勵的控制來一定程度上擔負起對群體成員的懲罰。此外,人們認為這些超自然力量能夠發(fā)現(xiàn)我們的罪行,且它們始終公正。
盡管這樣的說法看起來有一定合理性,然而,對于超自然懲罰機制帶來適應性優(yōu)勢的方式,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最直接的解釋(我們稱為“加強合作說”或“CE”),認為“超自然懲罰”(SP)可能適用于群體,因為它增強了合作,并在其他合作機制不穩(wěn)定時減少變節(jié)。第二個解釋(我們稱為“懲罰回避說”或“PA”),認為SP不是通過加強合作,而是通過抑制懲罰變節(jié)行為所導致的高成本來賦予個人適應性優(yōu)勢的。這兩種說法有本質區(qū)別。盡管這兩個說法運用相同的適應性表型(信仰減少變節(jié)),但它們對表型解決的適應性問題和它的獲益機制說法截然不同。下面將更詳細地描述這兩種觀點。
二、加強合作說
根據(jù)CE的說法,那些相信超自然懲罰存在的人和團體在形成有穩(wěn)定適應性、低成本的聯(lián)盟中做得比不相信的人更好,因為他們更相信變節(jié)無意義,從而避免了變節(jié)。這個學說認為,超自然制裁的效果是懲罰效果的4倍.
然而,CE似乎面對以下障礙。即使我們可以使人短時間害怕SP,可一旦變節(jié)者沒有遭到超自然報復,他們(或其他人)就會意識到神也可以被愚弄,他并不在乎變節(jié)行為,或更可能根本不存在(Murray,2009)。因此,如果宗教信仰的成功取決于懲罰的控制權,這種成功將是暫時的。
對此有兩點可以證明。第一,盡管宗教可以促進合作,它的存在和傳承卻并不需要懲罰在背后支持。很可能宗教作為一種認知的傳承產生并自然地延續(xù)下去,最終促進了合作。因此,宗教信仰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功能變異,而非適應。第二,對超自然制裁的信仰可以通過對宗教的附帶功能的認識來維持。例如,宗教系統(tǒng)告訴人們一旦有變節(jié)行為即使今生能逃脫懲罰來世也會得到報應。并且,人類天生比較重視人生的大幸與大不幸(Swanson,1960),自然會傾向于相信好事發(fā)生時,上帝和神靈都在看著,而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是由于SP的詛咒。
事實上,這些特點或多或少會在宗教信仰中被發(fā)現(xiàn)。宗教常常借助于煉獄這種來世或未來生活中的SP負擔機制,認為這些世俗的幸與不幸的趨勢確實存在。默多克分析的186個社會群體中(1980),每個群體都存在著把疾病歸因于超自然力量的現(xiàn)象;在一個50人團體的樣本中,Swanson(1960)發(fā)現(xiàn)多數(shù)人把幸與不幸歸功于超自然對善惡行為的制裁上。此外,最近的發(fā)現(xiàn)說明了一個普遍的認知傾向,即把未來的好壞看得尤為重要(Bering,2005)。因此,宗教結合了多種方法,能夠在出現(xiàn)破壞性的證據(jù)時維持信仰,對宗教信仰超自然制裁的認識中存在明顯問題,但它并非毫無用處。
三、逃避懲罰說
第二個學說則認為信仰SP的適應性優(yōu)勢并不在于加強合作,而在于免去了懲罰變節(jié)的成本,它導致人的變節(jié)行為一旦被發(fā)現(xiàn),會感到來自外部的壓力,從而強烈促使認知威脅的內化。因為對變節(jié)者懲罰的成本是懲罰可能性和嚴重性的函數(shù),所以人們認為有兩種改變增加了被懲罰者付出的代價,可能也促使了對SP的信仰。
首先是檢測變節(jié)方式的改變。評估意向性的思維遞歸理論(Dunbar, 1998),和處理變節(jié)或犯規(guī)行為的認知系統(tǒng)(Cosmides et al.,2005),以及傳達解釋面部和其他自主信號的能力(Palameta et al.,2003)都能提高檢測效率。此外,讓變節(jié)者付出真正代價的意愿對于懲罰者來說,不僅是對經(jīng)歷的傷害的回應,也是對第三方所受傷害或對違反規(guī)則行為的回應(Fehr& Gachter,2002)。神經(jīng)結構和情緒促進了對懲罰的情感回饋,結合型懲罰的出現(xiàn)增加了變節(jié)行為真正受到懲罰的可能性。第二是增加對變節(jié)行為的懲罰形式。與其他生物不同,人類不僅有通過直接觀察他人行為,判斷他們合作或變節(jié)趨勢的能力,也有承受對他們行為的贊揚或毀謗的能力。那些聲名狼藉的人可能會被其他個人或集體排斥,從而減少未來的合作機會。
四、超自然懲罰作用的實證支持
雖然這兩個理論模型有投機性,但很多實證數(shù)據(jù)似乎都論證了SP對產生重要行為傾向的確有效。首先,民族志的資料表明,相信教化和神靈懲罰的群體具有更高的合作水平且信仰本身鞏固了合作(Boehm,2008)。第二,有證據(jù)表明人類有一種自然傾向,即使他們被暗示在中性角度的觀察下,他們也會遵循社會規(guī)范。在一項研究中,一個收納盒被放置在一個大學休息室中。這項研究有兩個情景。第一個情境中,收納盒是一個未經(jīng)使用的木盒子;而第二個情境中,則是一個被使用過的相同盒子,上面有兩個眼睛樣子的圖片。盡管“警惕的眼睛”并不真實,啟動效應仍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誠實度(Bateson et al.,2006)。
這些研究強調一個趨勢,即當證據(jù)顯示人們的行為被觀察時,他們更傾向于合作,但究竟相信或起動對超自然觀察者的尊重會不會增加這些培養(yǎng)合作傾向的行為的有效性?研究結論不一。
Bering(2005)研究表明,即使在很小的時候,當孩子們相信有超自然力量在看著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更按規(guī)矩辦事。一個實驗中,孩子們被帶進一個房間,并給他們一個盒子,告知里面有個關于獎品的提示。如果他們能不看就找到獎品就歸他們。給出指令后,實驗者告訴孩子他需要走出房間一段時間。并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暗示孩子們一個看不見的公主(“愛麗絲”)在房間里觀察實驗。收到關于愛麗絲提示的孩子中被騙去看盒子的人數(shù)明顯少于那些未經(jīng)提示的;甚至在作弊者中,受暗示的被試也要比不受暗示的更晚出現(xiàn)作弊行為。成人被試者出現(xiàn)了類似的傾向。
不過,有人可能會問,實驗中啟動的威懾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概念的超自然角色。這些實驗表明,親社會性也許僅僅當“檢測機制”啟動時才會增加。這正是人對自身的期望,因為間接互惠和聲譽管理對于合作和生存很重要(Alexander,1987),但超自然概念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行為傾向?
Shariff和Norenzayan發(fā)現(xiàn),在獨裁者游戲中,啟動了宗教概念的被試相對于那些沒啟動的,增加了自愿捐贈行為(Shariff & Norenzayan,2007)。在游戲中,一個被試會得到一筆錢,可以與參加游戲的搭檔共享(接受者)。這個游戲只玩一次,且給予者可以選擇給接受者所有資金,或給其中部分,或不給,這由給予者權衡。玩這個游戲之前,要求學生讀包含超自然起動詞語的句子(如:神靈,神圣的,上帝,宗教和先知)或不讀。捐贈者被提供了10美元用來分配。結果表明,在游戲開始前,受宗教詞匯啟動的被試相較未啟動的平均多給接受者兩美元。
因此,超自然懲罰是否有道德威懾作用尚不可知,沒有證據(jù)明確表示它提高了監(jiān)控機制存在時的威懾作用。但這并不影響超自然制裁說法的可信度,因為這種信仰增加了監(jiān)控機制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超自然機制--特殊的知識,實體,或知覺存在的假設,原則上仍可以做一些自然機制做不到的事:使人更相信在監(jiān)控之下,從而使?jié)撛谧児?jié)者降低隱藏變節(jié)行為的信心,并使其無法充分控制監(jiān)控系統(tǒng),懲罰,及被懲罰的實際代價。
【參考文獻】
[1]Alexander, R. (1987).The biology of moral systems. Piscataway, NJ: Aldine Transaction.
[2]Bateson, M., Nettle, D., & Roberts, G. (2006). Cues of being watched enhance cooperation in real-world setting. Biology Letters, 22, 412-414.
[3]Bering, J.M. (2005).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n illusion: Religious causal beliefs in children and adults.In B. Ellis & D.F. Bjorklund (Eds.), Origins of the social mi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child development(pp. 411-437).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4]Brown, M., Palameta, B., & Moore, C. (2003). Are there nonverbal cues to commit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the zero-acquaintance video presentation paradigm.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42-69.
[5]Cosmides, L., Tooby, J., Fiddick, L., & Bryant, G. (2005). Detecting cheater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 505-506.
[6]Dunbar, R.I. (1998). The social brain hypothesis.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6, 178-190.
[7]Fehr, E., & Gachter, S. (2002). Egalitarian motive and altruistic punishment. Nature , 415 , 137-140.
[8]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 1243-1248.
[9]Johnson, D., Stopka, P., & Knight, S. (2003). The puzzle of human cooperation. Nature , 421, 911-912.
[10]Murray, M.J. (2009).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n: Adaptationist accounts. In S. Melville (Ed.),Science and religion in dialogue (pp. 439-457).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11]Ohtsuki, H., Iwasa, Y., & Nowak, M.A. (2009). Indirect reciprocity provides only a narrow margin of efficiency for costly punishment. Nature , 457 ,79-82.
[12]Rappaport, R.A. (1999). Ritual and religion in the making of human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Shariff, A., & Norenzayan, A. (2007). God is watching you: Supernatural agent concepts increase prosocial behavior in an anonymous economic gam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803-809.
[14]Swanson, G.E. (1960). The birth of the gods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