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
【摘 要】《周易》作為我國保存到今天最早的一部以占筮為形式的哲學著作,其中不乏一些開創(chuàng)性的哲學理論和觀念,最重要的莫過于其所闡釋的宇宙生成論思想及其變易思想。其重要思想至今依然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易傳》;宇宙生成論;變易
一、《周易》其書
《周易》是我國保存到今天最早的一部以卜筮為形式的哲學著作。它由《易經(jīng)》和《易傳》兩部分組成?!兑捉?jīng)》包括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易傳》則是解釋卦辭和爻辭的。然而《周易》的性質歷來頗有爭議,其主要的分歧是:或以為是筮書,或以為是哲學著作。而實際上這一問題則直接關涉到對《周易》經(jīng)傳大意的認識和理解。
在《周易》的卦形和卦爻辭創(chuàng)成之后,其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無論《周禮》謂“太卜掌《三易》之法”,還是《左傳》、《國語》所載諸多《易》筮史例,都足以印證這一事實。但是古代的占筮往往與政治大事密切相關,天子、諸侯的政治、軍事措施,有時必須采取卜官的占筮結果;那么,在占筮過程中,事實上影響人們思想、左右人們行動的關鍵因素實際上取決于筮書所表露的哲學內涵,換言之,要是抽調了《周易》的哲學意義,則其書必不可能成為古代“太卜”所執(zhí)掌的上層統(tǒng)治階級奉為經(jīng)典的重要書籍。因此,雖然朱熹極力強調“《易》本為卜筮所作,但也并沒有抹煞其哲學意蘊。
再說《易傳》,該書相傳為孔子所作,但是并不可靠。從它的內容以及文獻上的一些蛛絲馬跡來看,它既非成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一時之間,而是戰(zhàn)國年間的一些儒生在傳述《易經(jīng)》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從現(xiàn)存的《易傳》的內容看,共有《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七種,凡十篇。這十篇的創(chuàng)作宗旨均在解釋《周易》“經(jīng)”文大意,猶如“經(jīng)”之“羽翼”,故又稱《十翼》。而這“十翼”則是從不同側重點和特定的角度來闡釋和解說“易經(jīng)”的。但是盡管其抒論角度和敘述重點各有不同,其基本宗旨是不變的,都是來圍繞《周易》經(jīng)文而發(fā)。因此,作為《周易》經(jīng)文出現(xiàn)之后而產(chǎn)生的,并成為自古以來眾所周知,鮮有匹及的解經(jīng)專注的《易傳》,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的最重要的津梁,而且其本身的哲學內涵也值得人們去深入研究和探討。
二、“生生之謂易”的宇宙生成論
1.基于“太極”的生化過程
《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薄兑讉鳌返倪@句話是解釋占筮的方法的,但是卻把筮法的過程賦予了宇宙生成的意義。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易有太極”的提法和老子的“道生一”的觀念有著極大的關系?!疤珮O”被易學家們看作是宇宙的最初本源,是陰陽未分時的本然狀態(tài);“兩儀”則象征從太極分化出來的陰陽二氣;由陰陽二氣演化為春、夏、秋、冬(或曰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時,四時在占筮系統(tǒng)中對應的則是“四象”;四象再衍生出天、地、山、澤、風、雷、水、火八物,八物對應占筮系統(tǒng)則為“八卦”。在“八卦”中最根本的即為乾坤二卦,乾卦純陽,坤卦純陰。乾象為天,坤象為地?!兑讉鳌で氛f:“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薄兑讉鳌だぁ氛f;“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碧煊虚_創(chuàng)萬物之德,坤有成就萬物之功。萬物皆因乾坤之功德而生,所以《系辭下》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边@種由“太極”至“陰陽”至“八卦”的演化過程無一不體現(xiàn)出生生之德,從而構成《易傳》的基本精神。而宇宙間最有意義的東西莫過于生命出現(xiàn)和發(fā)展?!缎蜇浴氛f:“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比f物指存在于天地之間的有生命的東西。萬物從大地生出,依附于大地,靠大地養(yǎng)育。而這所有的一切都來自于陰陽、剛柔相推所產(chǎn)生的變化。
2.陰陽交合變化的內在生成動力
《系辭上》說:“生生之謂易。”是說宇宙萬物都處在永不止息的生化過程中。然而這一切的生化過都是有陰陽二氣的交合變化引發(fā)的,因而都是有規(guī)則可循的。而我們也必須掌握這一原則,因為掌握了它即代表我們掌握了其陰陽變化之理以便與我們探究其生化的內在動力。陰陽之間的變化不僅僅構成了六十四卦的基本法則,而且我們還可以用其概括事物的性質和變化。因為無論是自然現(xiàn)象還是人類生活都存在著陰陽互補的兩個方面,而這種互補性是站在陰陽差異性的基礎之上的。陰陽二者是彼此互存,在互補中發(fā)生轉化,并在轉化中完成統(tǒng)一的。而這種辯證的互存游記關系的內在依據(jù)就是“生”。因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周易》建構的宇宙自然中,陰陽二元并非絕對的,靜止的,而是彼此轉化的。《周易·系辭上》云:“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边@里以剛柔相推來比喻晝夜的交替推移,以爻辭之動來說明事物對立面的彼此互相變化,進而說明“化”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普遍法則。這種生命的變化,保證了不同生命實體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等的相互轉換及吸納,為“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提供生命發(fā)展的延續(xù)的可能。因而從《周易》的“陰陽互化”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所構建出的一個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宇宙中萬物都基于生命而存在,因生命彼此互化而發(fā)展。因此,理解陰陽之“生生”是把握《周易》宇宙觀的關鍵。
3.宇宙自然存在生化的根本
“天地之大德曰生”,從這一句話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周易》哲學實際上乃是一生命哲學,而生命問題則是整個《周易》哲學的中心?!吨芤住匪粗氐倪@個“生”的概念并非靜止的形而上的,而是將其作為不斷轉換、生成性的存在。《周易》·歸妹卦·彖傳》云:“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逼鋵嵤窃谡f任何生命的產(chǎn)生都是陰陽交合的結果,而這種生命的存在與轉化進而構成了豐富多樣的天地自然,并且使生命具有無限的生成性和多姿多彩性。而這種天地間的生成與互化并不是虛幻的、不實際的,而是有其實在性和內在根據(jù)的?!断缔o上》稱:“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是構成這種變化的規(guī)則和內在根據(jù)。這個作為一陰一陽變化規(guī)則的“道”是自行發(fā)動、自然生化萬物的,不具目的性。故《系辭上》同時又揭明“道”“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而且,在《系辭》的作者看來,陰陽及其“道”,其存在和變化都是不露痕跡的,而其生化的萬物才是有形跡,可把握的。因而,《系辭》又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薄暗馈迸c“器”原出自老子。在《易傳》的論述中,天地的最大功用和特性就是生育萬物,沒有生命就不能構成鮮活生動的自然世界,而《周易》就是立足于生命去創(chuàng)生和化育萬物的,并在天地、陰陽、乾坤的互化中去參透和體悟生命。然而作為宇宙自然存在生化的根本之“道”也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疤煨薪。右宰詮姴幌ⅰ笔且?。在對《易傳》的生成論思想的具體闡述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易傳》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變易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展露著的光輝。
三、“唯變所適”的“變易”思想
《易傳》認為整個宇宙萬物都是出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的?!兑讉鳌纷髡哂袝r會把“道”叫做“易”?!兑讉鳌贩Q:“《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保ā断缔o下》)這實際上就是承認變化事絕對的。而《易經(jīng)》之謂“易”,在《易傳》看來包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義,而變易是其中最根本的一義。上文所提到的“不可謂典要”即指無一成不變的的規(guī)則,人們只可以追隨它的變化,選擇適宜的做法,是謂“唯變所適”。
1.“變易”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
《周易·系辭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笔挛锇l(fā)展的盡頭就要發(fā)生變化,只有變化才能亨通,亨通才能長久的發(fā)展下去。而這個發(fā)展變化過程是要符合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的?!跺鑲鳌吩唬喝罩袆t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币馑际钦f,太陽行至正中必將西斜,月亮圓滿之后必將虧蝕。天地萬物有盈滿就有虧損,都是因循著時光的流轉,或消衰、或生息。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的變化現(xiàn)象,無不以當時的時機與所處的地位,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這一陽剛與陰柔的變化作用,永遠反復不已,無窮無盡,而這一陰陽, 亦即剛柔動靜變化作用不息的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断缔o下》說:“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著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意思是說:太陽去,月亮來;月亮去,太陽來;日與月交替推移,產(chǎn)生了光明。冬天去,夏天來;夏天去,冬天來;寒與暑交替推移,形成春夏秋冬的時序。所謂“往”并不是說一去不復返,而只是暫時的退縮;所謂“來”也不是說永久的存在,只不過是暫時的伸張。這里主要說的就是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另一方面,在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易傳》認為社會是按照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發(fā)展變化的?!兑讉鳌は缔o下》以大篇幅的描述來闡述自己的這一觀點,其主要介紹了從包犧氏、神農氏一直到堯、舜、禹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發(fā)展與變化。而這些涉及到生產(chǎn)生活各個方面的事件則足以證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前進方向。而我們則從中窺測出來其所展現(xiàn)出的“易”的道理: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xiàn)變化,變化之后才會產(chǎn)生更大的進步,進步之后才能維護社會的長久,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2.變易思想的根源
《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宇宙間的一切現(xiàn)象變化,無不是相互對應的陰與陽的相互作用,這兩方面既相互對立,又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而這種事物之間的矛盾正是萬物生成發(fā)展進化的根源。而《易傳》認為,事物的變化并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動引起的,而是由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對立面相互作用引起的?!断缔o上》說:“乾坤其易之邪? 乾坤成列而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矣!”沒有乾坤的對立,就看不到易象的變化。沒有對立面的矛盾,也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要終止了。陽剛與陰柔的的性質與作用,相對相反,但并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陽剛中潛伏著陰柔,陰柔中包藏著陽剛,相輔相成表里兩面?!白兓闭f明了發(fā)展的機制和動力,“發(fā)展”則指出了變化的方向和前途。《易傳》不僅突出強調了變化對于事物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而且還指出了事物變化之間質變和量變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事物的變化有量變和質變之分。在一定量的限度內,質并不發(fā)生根本性的變故四象之間, 從少陽(春) 到老陽(夏);少陰(秋) 到老陰(冬) 的單純量的增長便屬于“量變”,而從老陽到少陰,老陰到少陽則屬于根本性質的變化即“質變”,但質變又是由量變發(fā)展而來的,陰、陽的對立和沖突突破了一定的數(shù)量界限就必然引起質變,“物極必反”是《易傳》所揭示的宇宙間的最普遍的規(guī)律。在這里,可以說是真正確立了發(fā)展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原理?!断缔o下》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币馑际钦f,窮困既是先前發(fā)展的終極,又是未來變化的發(fā)端。事物正是在這種變化發(fā)展中走向通達。這實際上是在說“窮”、“變”、“通”之間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的關系,其在肯定的判斷中包含著差別、聯(lián)系、轉化。而以“一闔一辟謂之變, 往來不變謂之通?!眮碚f明“變則通”,則進一步指出了肯定的東西與否定的東西的聯(lián)系。在這里,《易傳》用從肯定到否定,從否定到否定與肯定的統(tǒng)一這樣一種辯證思維的形式,對發(fā)展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思想作了極好的表述。因為事物內部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所以它總是發(fā)展變化的,這種變化發(fā)展體現(xiàn)于邏輯思維,即具體化為概念的流動性、靈活性?!兑讉鳌芬载缘霓D化表述了這一思想?!缎蜇浴氛f:“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痹谶@里“履”、“泰”、“否”、“同人”、表現(xiàn)為一個靈活的轉化過程。由此可見,《易傳》在充分肯定“變化發(fā)展‘的同時,對產(chǎn)生變化的根源作了詳細探討,指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萬物生成發(fā)展進化的根源。
3.變易的應變方法“唯變所適”
《易傳》作者一再強調“變”的重要性,并提醒人們要用這種觀點來看待世界萬物。如果人們不能了解變化發(fā)展的重要性規(guī)律性, 不能做到“唯變所適”,就不能夠正確了解世界萬物本來面目,就不能了解人們行事的吉兇禍福?!兑讉鳌纷髡邚亩鴺嬙炝艘惶子伞疤斓馈蓖萍啊叭说馈庇伞叭说馈蓖萍啊疤斓馈钡倪\行機制?!断缔o上》說:“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意思是說:圣人指伏羲、周文王與周公(他們) 觀察萬物的現(xiàn)象設定卦爻,并將卦爻顯示的象征,在卦爻之下,附以說明的文辭, 使人們了解未來的吉兇趨勢;并以剛與柔相互推演,產(chǎn)生變化。它表現(xiàn)的是時空的統(tǒng)一過程,是萬物生成的本身,所以“發(fā)展變化”成為了《易傳》的中心思想。一切事物都在變易之中,所以人們對任何事物都不能太固執(zhí),“唯變所適”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系辭下》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意思是說《易經(jīng)》的興起,也許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 《易經(jīng)》的作者,也許是有憂慮患難的人吧? 這里指出易經(jīng)的卦辭,用意在于防止憂患?!兑讉鳌纷髡呙鎸妬y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感到的不是趾高氣揚的驕傲和自得,而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憂患與焦慮,這是因為他們從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了所謂的”天命彌?!笨吹搅擞砂捕?,由存而亡,由治而亂的真實存在,從而不得不從當事者的角度來對吉兇成敗進行深切的考量與反思。所謂的“居安思?!本褪菍@種“憂患意識”的真切的表白。
我們看到《易經(jīng)》的六十四卦中幾乎每一卦都是以“盛極必衰”和物“極必必反”的必然道理,諄諄告誡,揭示人生必須時刻以戒慎恐懼的心態(tài)處世,時刻警惕,才能確保長久的安泰。在這里《易傳》指出了面對“變易”人們應該怎樣處理有關問題,指出了“唯變所適”才是我們處理問題的根本。在現(xiàn)今社會這種“居安思危”、“唯變所適”的思想意識對指導人們的生活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上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魏)王弼.周易正義[M].九州出版社,2004.
[3]尚秉和.周易尚氏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8]楊暉,胡藝丹.試論《易經(jīng)》的“變易”觀念[J].船山學刊,2011(1).
[9]賈志璞,蓋光.《周易》陰陽之“生生”特性[J].管子學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