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鳴
【摘 要】信息化社會中,傳播媒介的作用日益顯現(xiàn),視聽文化逐漸取代印刷文化,在大眾日常生活文化中占據(jù)越來越大的比重,甚至有學者聲稱傳播媒介決定時代,決定歷史。針對這一觀點,本文從文化傳播的幾個發(fā)展階段論述,逐漸闡述文化傳播及傳播媒介的相關理論,并通過分析社會危機實踐證明這一理論的片面性,說明傳播媒介實質(zhì)上只是傳播信息的工具,傳播媒介之所以有這么大的作用,實質(zhì)上是傳播媒介在人的控制下所有的作用,簡言之是人的作用,而不是工具的作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一方面是解決技術問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解決人的思想上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傳播;傳播媒介;人性
“傳播媒介決定論”,按照麥克盧漢的解釋,媒介作為一種最基礎和最根本性的信息技術,他一反過去人們只重視內(nèi)容不重視媒介的做法,認為怎樣接收信息(即使用什么媒介)比接收什么樣的信息更重要,因為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即“媒介塑造歷史”。傳播媒介的在知識經(jīng)濟社會的作用就相當于勞動工具在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的作用。從生產(chǎn)力看傳播媒介為科學技術提供了傳播的渠道,沒有現(xiàn)在計算機,電話等工具,科學技術化為生產(chǎn)力的能力是會下降:從文化上看,視覺文化逐漸取代印刷文化成為當代文化的主流文化,過與追求新的信息,忽視思考沉淀的過程,自然就沒有印刷文化那種經(jīng)過時間沉淀后的內(nèi)在,視覺文化所引起的“文化快餐”實際上瓦解的是文化的聚合力。文化的枯竭和社會問題是否都是傳播媒介改變的伴生物?這是值得反思的。
一
最早提出文化傳播(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一概念的,大概要算是英國的文化學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到這個概念,他認為應該按照那種根據(jù)蒙昧狀態(tài)、野蠻時期和文明時期時當時的特性來區(qū)分,應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運動來衡量的。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優(yōu)質(zhì)文化和劣質(zhì)文化傳播是同時存在的,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高級文化是從初級文化逐漸發(fā)展或演變過來的,一般進化的趨勢比退化趨勢遠遠占優(yōu)勢。這文化演變過程中,文化傳播理論參照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分為下面三個階段。
第一,“文化圈”理論:文化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不可逆的,只會向前發(fā)展,文化一旦產(chǎn)生就開始向外擴散,并與所到之處的文化相結合,成為一定的“文化圈”。這種看法是基于對人類智力發(fā)展的一種天然的惰性認識.認為知識是可以積累,但是智力卻不會有太大改變,因而文化就只是在以個圈內(nèi)傳播。英國的傳播學派也大體如此.這一派以反對文化上的進化論為己任,以文化圈為其理論的核心概念,把文化的傳播過程視為文化歷史的全部過程。i
第二,“信息和符號論”理論:現(xiàn)代傳播學提出的傳播定義:傳播是個人或團體主要通過符號向其他人或團體傳遞信息、觀念、態(tài)度或情感。G·格伯納認為傳播是“通過訊息進行的社會的相互作用”。奧古斯德認為傳播是傳播是一個系統(tǒng)(信源),通過操縱可選擇的符號去影響另一個系統(tǒng) (信宿),這些符號能夠通過連接它們的信道得到傳播。按這些觀點,符號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在文化的形成和傳遞起著重要作用,促使了文化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第三,“預設結構論”理論:美國文化人類學家R"M·基辛在他的《當代文化人類學》中提出一種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文化傳播是通過人本身的一種預設的抽象的精神層面上的預設的意識結構中來作用于人本身的溝通的。即人類的信息的溝通是建立在對所溝通的內(nèi)容,可能理解這幾乎和人本身一樣古老的智力的預設的結構上.這實際上是指明了:文化傳播的工具是符號,人的共同的心理結構和生活經(jīng)歷才使得信息的傳播具有可能性。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文化理論的發(fā)展,
文化傳播理論發(fā)展至今,學術界內(nèi)有種觀點認為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媒介比傳播的信息更重要。麥克魯漢的最有名的一個命題是:“媒介即訊息”。這個命題是一個把傳播媒介引向極端的命題,但是這個極端命題卻鮮明地指出了電子傳播媒介對信息的產(chǎn)生及傳播的重要性。這個顛覆性的觀點的貢獻是引起人們對信息的更深入的思考。麥克魯漢企圖表達這樣的思想:傳播的媒介可以比傳播的內(nèi)容對人產(chǎn)生更為持久、更為集中、更為強烈的影響;傳播媒介比傳播的訊息內(nèi)容本身更能影響人的觀念;媒介作為一種形式也可以成為人的經(jīng)驗的部分,也就是說本身也已經(jīng)構成了信息。
二
按照麥克盧漢的解釋,媒介作為一種最基礎和最根本性的信息技術,他的一個總體觀點是“媒介塑造歷史”。他一反過去人們只重視內(nèi)容不重視媒介的做法,提出人類必須得通過某種媒介才能夠從事信息傳遞及其他社會相關活動,因此接收信息的方式比接收信息的內(nèi)容更重要,他這看法被歸結為:“從漫長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nèi)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zhì)、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ii所以,媒介所傳遞的的信息其實是它本身對受眾的刺激,而非它所傳遞的內(nèi)容,這就是他的“媒介即訊息”的思想。
傳播媒介不僅是信息傳播形式,也是傳播內(nèi)容,相同的信息內(nèi)容,用不同的媒介去表達,受眾所受的影響是不同的,信息傳遞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文字不同于圖像,廣播和電視,文字傳遞的信息需要經(jīng)過人的思考轉(zhuǎn)換成帶有自己主觀思想的圖片或影像。而圖像及電視傳遞的信息則是強加給受眾的客觀存在的信息。因此選擇一種媒介的使用,其實已經(jīng)選擇了受眾對所接受的信息中的某一或某些性質(zhì)的傳遞,突出不同的性質(zhì)的表現(xiàn)。媒介的重要作用尤其體現(xiàn)在,媒介的變革而形成和出現(xiàn)是由歷史發(fā)展中的的不同形態(tài)和階段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某種程度上說,歷史發(fā)展是由媒介的發(fā)展決定的。由此,文化中一切的變化,都是媒介的結果,都可以從媒介中得到理解。用他自己的名言來概括就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便是這個時代所用的媒介”;“一種媒介進入巔峰盛極一時時,它就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iii
波斯特則用“信息方式”來說明信息技術對社會和歷史的決定作用。波斯特也認為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經(jīng)歷了“口頭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并形成了不同的人際關系結構。在媒介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語言與社會、觀念與行動、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各不相同。他用信息技術方法考察人類文明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從而使我們看到在這個意義上,傳播發(fā)展史就是人類文明史,而人類歷史的演變是由傳播技術的演變所建構,或者說“信息傳播的形式?jīng)Q定了文明的形式”iv。
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作為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可以成為信息資源的生產(chǎn)方式,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衍生物補充了原本的信息,這使得信息更加豐富。從普遍性規(guī)律來看,一個社會的特征受其信息的傳播和生產(chǎn)的特征影響,信息傳播方式的每一次變革都會引起社會的巨大變化,從口語傳播,印刷傳播到現(xiàn)在的電子傳播,隨著傳播方式的進步,信息量的跳躍式的增長,社會發(fā)展也發(fā)生著突飛猛進的變化,歷史文化中一切的變化,都有著傳播媒介變革的影子,傳播媒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的方方面面,所以說,傳播媒介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是區(qū)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標志。
三
勞動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任何技術或信息都只是工具。傳播媒介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事物發(fā)展,不能決定事物發(fā)展。信息化的社會不僅有經(jīng)濟的信息化、政治的信息化,而且還有文化的信息化。從經(jīng)濟危機和文化危機中分析下傳播媒介對信息交流的作用:
第一,經(jīng)濟危機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被少數(shù)人用來謀取利益而損害多數(shù)人利益而形成的危機。表面上說,經(jīng)濟危機是資本家資本運作在遇到意外情況時無法有效調(diào)節(jié)而形成的。更深層的說,是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信息無法有效高速的溝通,而西方經(jīng)濟學家所推崇的自由經(jīng)濟所認為的市場經(jīng)濟自我平衡論其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信息充分溝通,而資本家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受利益的誘惑,從而引發(fā)道德逆向選擇,并導致金融領域的敗績。
第二,單純傳播媒介是能影響人的生活,但是人性在其中的影響無疑是更大的。傳播媒介只是工具,如何運用還得由人自身來決定,所以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決定時代”這個觀點是極端的片面的,但我們辯證的看待這個觀點,這個觀點的貢獻在于引起世人對傳播媒介傳播渠道的關注。單純的傳播媒介是純粹技術方面而沒有理論研究價值的,沒有人的存在,鉆石只是石頭,沒有人的存在,數(shù)字傳播媒介只是二進制1,0的意象,所以研究傳播媒介,實質(zhì)上是研究傳播媒介傳播渠道中的人的作用。
第三,信息文化的傳播是人化的。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工作都是人主導的。討論信息內(nèi)容本身是否比信息傳播媒介更重要,實際是討論“過去的人做的事”與“正在傳播過程中的人做的事”,哪者更重要的問題。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事物無疑是比信息內(nèi)容更具有影響力,信息是固定的,讓大眾知道事情哪個方面的信息是取決于傳播媒介中人的取舍標準。
注釋:
i 劉敏中.文化傳播論[J].求是學刊,1991(01).
ii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9.
iii (美)保羅·萊文森.數(shù)字麥克盧漢[M].何道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11.
iv肖峰.走向信息技術哲學[J].自然辨證法研究,2008(01).
【參考文獻】
[1]居延安.關于文化傳播學的幾個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
[2]王曉朝.文化傳播的雙向性及外來文化的本土化[J].江海學刊,1999(2).
[3]劉敏中.文化傳播論[J].求是學刊,1991(1).
[4]Edward Tylor.《原始文化》.
[5]呂坤良.大眾傳媒伏眾文化咬化危機一丹尼爾·貝爾批判性傳播觀述評[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02).
[6](美)保羅·萊文森.數(shù)字麥克盧漢(何道寬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11.
[7]肖峰.信息、文化與文化信息主義[J].自然辨證法通訊,2010(02).
[8]肖峰.走向信息技術哲學[J].自然辨證法研究,2008(01).
[9]肖峰.論作為一種理論范式的信息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7(02).
[10]肖峰.論信息技術決定論[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11]肖峰.科學哲學中的信息主義趨向[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05).
[12]李勇鋒.易建湘.國際金融危機深處的文化危機[J].科技智囊,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