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翻譯的本質(zhì)和翻譯各因素之間的視域差導(dǎo)致文化缺失在漢英翻譯中出現(xiàn)的必然。本文以《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譯本為例,從文化空白、語匯空缺及翻譯策略三方面探討了文化缺失在譯文中的體現(xiàn),并指出文外解釋的方式對翻譯中文化缺失的補償。
【關(guān)鍵詞】漢英翻譯;文化缺失;《天堂蒜薹之歌》[1]英譯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也是文化的移植過程。翻譯不單是將一種語言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還需要傳達很多隱含的超語言信息。語言所傳達的意義是在特定的文化系統(tǒng)中生成的,意義是文化中的意義,當(dāng)出現(xiàn)超語言信息差別時,要在翻譯中把一種文化傳遞出來是翻譯面臨的難題。
一
伽達默爾認為,翻譯的本質(zhì)就是解釋,任何翻譯活動首先必須以譯者對原文本的理解為基礎(chǔ),而這種理解是譯者按照其前理解對原文本進行闡釋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譯者利用目的語把所理解的原文意義進行加工,這也是譯本形成的過程[2]。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導(dǎo)者,他因具有歷史性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前理解,包括他的思想認識、文化背景及作者的翻譯知識、對待源語文化、目的語文化和翻譯標準的態(tài)度等都構(gòu)成了譯者的前理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視域會不斷變化發(fā)展,譯者視域“不僅包括譯者在譯前的全部前見,而且包括譯者在譯中獲取的全部信息”[3]。源語文本是譯者的翻譯對象,既具有未定性和開放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性。源語文本反映了特定時代背景下源語的語言、思想等信息,也從深層上反映了源語存在的文化特征。目的語讀者也是譯者翻譯活動中不可避免要考慮的因素。在譯本生成的過程中,譯者會假定一個目的語讀者群,并對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做出預(yù)測。這時,假定的目的語讀者也擁有特定的視域。譯者在形成目的語譯文的過程中,目的語文化因素也是不得不考慮的。目的語本身就是目的語文化的積淀,目的語與目的語文化密不可分,也同樣具有特定的視域。朱建平認為,譯者與源語文本的視域差直接影響著翻譯中“實際的解釋度”,而“譯者與源語文本的視域差”和“譯者與目的語文化的視域差”之差則是導(dǎo)致實際解釋度偏離理想解釋度的根本原因[3]。
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視域差的存在,各翻譯因素之間總會存在信息對接的誤差,完全對等的翻譯只是一種理想境界。不同的語言存在于不同的文化框架內(nèi),由于文化自身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就造成了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缺失。
二
翻譯的本質(zhì)和翻譯的過程決定了文化缺失的必然。在漢英文學(xué)翻譯中,文化缺失問題也是一個不斷被討論的難題。中西方受各自歷史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和風(fēng)俗習(xí)慣的影響,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也甚是明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也指出地域差異會拉大文化差異,比如,相對于中譯英或日譯英小說來講,美國人對于西班牙文翻譯過來的小說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會更加熟悉,因為“英文和西班牙文本來就有相似的地方,而且同是西方” [4]。因此,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勢必造成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缺失。
語言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并為他們服務(wù)的,其詞匯必然要反映該民族的社會現(xiàn)實,受該民族的生活習(xí)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guī)范、道德價值和政治觀念所制約。賈德江指出,當(dāng)一種語言有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對應(yīng)或契合的詞,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我們可稱之為/詞匯空缺現(xiàn)象[5]。中西文化由于地域、歷史、文化等差異,漢語和英語在詞匯上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我們來看葛浩文先生在《天堂蒜薹之歌》[1] (《 The Garlic Ballads 》[7])的翻譯中對漢語獨有詞匯的處理:
(1)人家說往白酒里滴上點'敵敵畏',那酒就有一股茅臺酒的香味。
They say a little DDT makes it taste like real Maotai.
(2)大哥進屋去調(diào)了一碗粉子水,蹲在她面前,要替她敷頭上的傷。
Elder Brother went into the house to mix some noodle paste for her injured head.
在例1 中,譯者采用了直譯的方式,把“茅臺酒”直譯為 “Maotai”。茅臺酒是中國知名的白酒品牌,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講或許會有所了解。譯者直接用漢語拼音的方式來直譯“茅臺酒”,且未進行加注或解釋性翻譯,在形式上做到了對原文的忠實。譯者在上下文對“茅臺酒”是普通百姓消費不起的含義雖有所指涉,但茅臺酒作為中國名酒的文化內(nèi)涵并未能體現(xiàn),因此該譯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缺失。
在例2中,“粉子水”是中國用來治療傷口的一種土辦法,中醫(yī)把鍋底灰當(dāng)成一種藥材,把鍋底灰加水,涂在傷口上,有止血的作用。這在西方文化中屬于空缺詞。譯者把“粉子面”譯成“some noodle paste”,雖然表明了是治傷的一種辦法,卻也造成了文化缺失。
人類學(xué)家泰勒(E.B.Tyler)曾指出:“文化是一種復(fù)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fēng)俗以及其他社會上學(xué)得的能力與習(xí)慣?!彪m然人類在認識世界的能力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各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同一性,但不同民族和國家卻有著多樣的文化內(nèi)容和形式。這些獨特的文化信息在翻譯中如果處理不當(dāng),很容易造成譯文的文化缺失,很難真實反映原文的思想?!短焯盟廪分琛肥悄韵壬从持袊耸甏r(nóng)村弱勢群體生存狀態(tài)的力作,文中有很多文化信息是描寫當(dāng)時中國農(nóng)村帶有地方特色的風(fēng)俗習(xí)慣,與英語文化對比,就出現(xiàn)了很多文化的真空地帶。例如:
(1)高馬翻身爬起的動作又笨又拙:屁股撅得高高的,四個爪子著地,很像剛會爬行的嬰孩在"支鍋"。
The linked actions were clumsy: with his rear end sticking up in the air and his feet and hands clawing at the ground, he looked like a baby that has just learned to crawl.
(2)"站住,不許動!你這個拒捕的反革命!"
"Stand right there and don't move! You'll only make things worse by resisting arrest!"
(3)"你不情愿,劉勝利四十五歲了,還有氣管炎,連擔(dān)水都挑不了,你愿意嫁給個棺材瓤子?"
"No, it's not. Liu Shengli is a forty-five-year-old man with an infected windpipe. He's too sickly to even carry a load of water. Are you telling me you'd marry coffin pulp like that?"
在例1中,“支鍋”是河北唐縣的方言,意思是躺著用頭四肢等把肚子給支起來,像一個鍋的樣子,也是一個幼兒游戲。作者此處把此處高馬跌倒爬起的姿勢比喻成“支鍋”,并在緊接著的文章中生動地描繪了農(nóng)村兒童玩“支鍋”的一個純真溫馨的場景,與高馬倉皇逃走的情景進行對比渲染。在葛先生的譯文中,對“支鍋”的翻譯則采取意譯的方式,并且漏譯了原作中對兒童支鍋游戲的場景描寫?!癱rawl”有“爬行”、“匍匐前進”的意思,并不能表達出“支鍋”的文化內(nèi)涵,且譯者未在文章進行加注或適當(dāng)?shù)慕忉專⒂幸饴┳g了一整段描述此文化信息的段落,體現(xiàn)了譯者對這一部分的文化信息的不重視,這也加劇了譯文的文化缺失。例2中,譯者對“拘捕的反革命”采用了意譯的方式,并未對“反革命”做出解釋或加注?!胺锤锩币辉~的文化背景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對造反派的稱呼,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也正是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的幾年時間內(nèi),因此這樣的意譯方式也導(dǎo)致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例3中,“棺材瓤子”是中國北方方言,是對老得快死的人的蔑稱。雖然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以得知“coffin pulp”是指身體病弱的人,但是方言的文化內(nèi)涵并不能表現(xiàn)出來。
文化真空造成的文化缺失現(xiàn)象是漢英翻譯中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漢英習(xí)語中負載的深厚的文化信息,很難在彼此的文化中找到對應(yīng)的語言去描述,尤其是對于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的目的語讀者來講,翻譯中的文化缺失勢必會導(dǎo)致理解的偏差。
歸化翻譯法旨在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diào),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Venuti 認為,歸化翻譯應(yīng)“盡量不干擾讀者,請作者向讀者靠近” [8] “歸化策略下的譯文通順易懂,能夠很快地被譯語讀者所接受?!?[9]錢鍾書也提出“化”境論,認為“文學(xué)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yōu)榱硪粐淖?,既能不因為語文習(xí)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的痕跡,又能保持原有的風(fēng)味,那就算入于‘化境,換句話說,譯本對原作應(yīng)該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里絕不會讀起來像經(jīng)過翻譯似的。” [10]在翻譯的過程中,無論是歸化還是異化,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文化缺失,但相對而言,歸化造成的文化缺失更為普遍,歸化翻譯技巧如意譯、替換、增益和簡化等在很大程度上會涂抹掉原文本的文化信息,導(dǎo)致文化缺失。例如:
"毀人家婚事,也真是可惡!"劉家慶說,"寧拆三座廟,不毀一家婚。他這一插腿,差點 就毀了三家婚事。"
"Interfering with people's wedding plans is nasty business," Liu Jiaqing said.
譯者對文中的表達進行了簡化翻譯,只是把作者的意圖表達了出來,省略了文化負載意義的習(xí)語翻譯。雖然譯文更簡潔更易懂,卻未傳達出原文的文化信息,出現(xiàn)了文化缺失。
Venuti指出,主導(dǎo)文化社會“習(xí)慣于接受通順易懂的譯文,把外國文本中的價值觀隱匿在本國的價值觀之中,令讀者面對他國文化時,還在自我陶醉地欣賞自己的文化” [8]。對Venuti來講,歸化是帶有貶義的,因為歸化“盲目自大地使用單語,把外來文化拒于門外” [8]。歸化翻譯的這些特點勢必會導(dǎo)致文化信息傳遞不暢,并最終導(dǎo)致文化缺失。
三
文化缺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語文化向英語世界的傳播,理論上講是有違漢英翻譯目的的。然而,文化缺失在漢英翻譯中是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翻譯的本質(zhì)和翻譯過程都決定了文化缺失的必然性。以上我們通過美國著名漢學(xué)家葛浩文先生翻譯的《天堂蒜薹之歌》為實例,分析了在翻譯過程中文化缺失的表現(xiàn)。那么,如何盡量彌補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缺失呢?有學(xué)者提出使用加注法或者在文中進行解釋性翻譯。文內(nèi)解釋是指“在重復(fù)、音譯或直譯的基礎(chǔ)上在正文內(nèi)添加解釋性的詞,在譯文中明示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 [11] (殷召榮,2008)。但是這樣會在原文中會增加很多言外信息,使譯文顯得累贅,也違背了忠實的翻譯原作。對于文化色彩濃厚的文本來講,文外解釋的翻譯方式不失為一種文化傳遞、彌補文化缺失的途徑。文外解釋是指通過音譯或直譯的方式傳譯有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并在文中加入腳注、文內(nèi)注、尾注等對其進行解釋。這樣,不僅保證了譯文形式的簡練和對等,譯文讀者也可以通過注釋較為準確的獲取譯文的文化信息和原文思想。
【參考文獻】
[1]莫言.天堂蒜薹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3]朱建平.視域差與翻譯解釋的度—從哲學(xué)診釋學(xué)視角看翻譯的理想與現(xiàn)實[J].中國翻譯,2009(04).
[4]http://www.chinawriter.com.cn/
[5]賈德江.英漢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0(02).
[6]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中國翻譯,1984(1).
[7]莫言.天堂蒜薹之歌[M].Howard. Goldblatt.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1.
[8]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Routledge,1995.
[9]李正栓,賈曉英.歸化也能高效地傳遞文化──以樂府英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1(04).
[10]錢鍾書.林紓的翻譯[A].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11]殷召榮.論翻譯中的文化缺失與處理對策[J].貴州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