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艷青
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課標把目標從“雙基”擴展到“四基”,把滲透數學思想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到了與“雙基”一樣的高度. 顯然,加強對數學思想的滲透、積累基本活動經驗,這是時代賦予我們老師的使命,所以新時代的數學課堂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除了加強“雙基”教學,更要在“雙基”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如何順應時代的要求,滲透數學思想呢?本文結合“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課,談談轉化思想在教學中的滲透,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解讀文本,提煉轉化思想
小學數學教材體系是按兩條線索編排的:一條是寫在教材上的明線索,即數學基礎知識;另一條是蘊含在教材背后的暗線索,即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基礎知識容易理解,數學思想方法不易看明;數學基礎知識是教材寫什么,數學思想方法是明確為什么要這樣寫. 因此,文本解讀,就要做到蘇步青教授所說的:“看書要看到底,書要看透,要看到書背面的東西. ”這背面的東西,就是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
解讀“除數是小數的除法”這一教學內容的教材說明,我們知道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小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的關鍵是應用商不變的規(guī)律,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進行計算. 很明顯新知的教學中隱含著轉化思想,因此,在定位教學目標時,就要把滲透轉化思想融入目標中. 這樣,教學目標有了轉化思想,教學就能以目標為導向,目標是靈魂的落實才有了可能.
二、故事引入,揭示轉化思想
在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對轉化思想有個初步的體會,筆者把學生帶入到曹沖稱象的故事情境中. 當學生聽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后,筆者提出了這個問題:大象很重,當時又沒有這樣大的秤,怎么辦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曹沖建議把大象帶到一艘大船上,船承重之后下沉,在船的邊上刻下記號,再將大象換成石塊,使船沉到記號處,這樣稱出石塊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筆者在黑板上板書出如下圖:
這時,我指著板書趁機設問:曹沖應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地解決了大人們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生:曹沖應用了轉化的方法,把大象重量轉化成石塊的重量,從而稱出了大象的重量,解決了難題.
師:曹沖聰明在哪里?
生1:曹沖應用了轉化的方法,把不能直接稱的大象變成能直接稱的石頭.
生2:曹沖善于思考.
師:是的,曹沖的聰明就在于應用了轉化的思想,化難為易. 看來,轉化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數學解決問題時,我們也經常用到轉化的思想. 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要用到轉化思想.
三、經歷過程,體驗轉化思想
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在總結他的學習經歷時指出: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問題,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歷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難關,才得出這個結論. 只有經歷這樣的探索過程,那么數學的思想方法才能積沉、凝聚在這些數學結論上,從而使知識具有更大的智慧價值.
從華教授的總結中,我們不難看出:只有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蘊含在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才能讓學生體驗得到. 過程孕育思想,出示例題列出7.98 ÷ 4.2算式后,筆者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算式和前面學過的小數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順勢揭示課題: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師:這個算式新在哪里?
生:除數是小數.
師:遇到新問題,你們想到了故事中的誰?
生:曹沖.
師:你們能不能也借助曹沖的聰明,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已學過的知識,然后推導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呢?分組討論,教師巡視,及時了解情況. 接著匯報交流:
生1:我們組是把7.98元和4.2元轉化成角作單位,算式變成79.8 ÷ 42,目的是把4.2轉化成42,這樣變成我們已學過的知識就可以解決了.
生2:我們組是這樣想的,除數4.2是一位小數,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變成42,根據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7.98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一位變成79.8,這樣也把新的知識轉化成舊的知識.
師:這兩組的同學在解決這個算式時,有什么共同點?
生:他們都是運用了轉化的方法把4.2轉化成42.
師:你們不愧是曹沖第二,遇到新問題也能把其轉化成舊問題解決. 還有不同的聲音嗎?
生3:我們組根據曹沖解決問題的方法畫圖表示:
師:你們組能運用曹沖稱象中蘊含的轉化方法來表示今天學習的“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原理,非常ok!
從以上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來看,大部分學生已能用轉化思想解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在交流時,教師重點凸顯轉化的思想,讓學生從中體會轉化的價值.
四、解決問題,運用轉化思想
通過故事引入、經歷過程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滲透,學生對轉化思想應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此時學生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 這時只有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進一步體會,才能使學生深入地領會轉化思想,把應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轉化為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最終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為此,本節(jié)課筆者設計了四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轉化思想.
第一,專項練習. 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如0.15 ÷ 0.3 = ( ) ÷ 3,51.51 ÷ 1.7 = 515.1 ÷ ( ),專攻轉化部分,體現了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的思想.
第二,口算練習. 如3.2 ÷ 0.2,5.6 ÷ 0.07等,先讓學生說口算過程,凸顯轉化過程.
第三,改錯練習. 設計因沒有轉化引起錯誤的練習,如11.5 ÷ 4.6 = 0.25等,先讓學生分析錯因,感悟轉化的重要性. 第四,豎式計算. 如4.83 ÷ 0.7等,先讓學生說說轉化的過程,再在豎式上體現出轉化的過程,體驗轉化的重要性.
以上四層練習,緊扣轉化思想這根弦,讓學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練習中都體驗到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
五、反思小結,提升轉化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一方面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滲透和訓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依靠學生自身在反思過程中的領悟,而這一過程是沒有人能夠代替的. 有專家說,如果說數學思想方法是可以傳授的話,那教師肯定把其中富有思考意義的東西機械化了,這樣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 專家的話告誡我們,數學思想方法是不可能傳授的,只有在經歷知識的建構中,在學生的自我反思中感悟. 因此,在課尾的小結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反思,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更是引導學生反思,我們是運用什么方法推導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的?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很大的作用勞?讓學生通過對學習方法的回顧與總結,再次感悟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進而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自覺行為,在今后的學習中碰到類似的問題時,能自覺加以運用.
總之,滲透數學思想是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目標能不能實現,關鍵在我們一線的老師. 因此,作為肩負實現新課標理念的重任的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數學教學有數學思想的脊梁. 當學生在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對特殊實例的觀察、試驗、分析、歸納、抽象、概括或探究推理的過程中,切切實實看到知識背后負載的方法、蘊含的思想,并注意結合具體環(huán)節(jié)點化學生,領悟這些思想和方法. 這樣的教學,數學思想才有了厚實的土壤,才有了適宜的水溫、空氣,數學思想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而有了數學思想的教學,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才是生動的、鮮活的、可遷移的,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才能得到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