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教的目標與學的結果之間總存在一定的落差。落差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學習內容的難易、學生智能結構的差異等等,但也不乏教師教學本身的問題。很多教與學的落差,正是“教”單方面作用的結果。因此,正確認識教與學的落差,勇敢剖析教師的教對形成落差的影響,回歸教學該有的常識,將成為縮小落差、提升教學效益的關鍵之一。
一、平移經驗造成落差,教學需要清醒認識“學習的起點是什么”
在蘇教版五年級“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課堂教學中,聽課老師發(fā)現了一個問題: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不會找“單位1”。這種落差感,也糾結著上課教師。她在說課中提到:在上今天的新課前,書本上已經明確指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稱為單位“1”。按理說,學生對單位“1”已經有了認知,有了尋找的經驗,為什么在這節(jié)課上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為此,我們和該教師一起回憶了當時具體的教學情境。一些學生已經會找單位“1”,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平均分的一個物體(例如一塊蛋糕)、一個計量單位(例如1米),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例如6面紅旗)都可以看作單位“1”。二是在已經出現分數的句子中,是誰的幾分之幾,就把“誰”看做單位“1”,例如在“五年級一班的三好學生占全班總數的2/9”,思考并填充時,就是把“全班人數”看作單位“1”。
再來看新授課中要找單位“1”的情境:題中出現了長短兩條彩帶,沒有明確告知把誰平均分(以往每條彩帶都可以被看作單位“1”),也沒有出現具體的分數,看來,非此非彼,尋找單位“1”的情境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原來,以前我們研究的都是用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只要把整體看作單位“1”即可,而從這節(jié)課開始,分數的認識已經從部分與整體的范疇,擴展到兩個同類數量,具體研究用分數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把誰看做單位“1”,關鍵要看把誰當做比較的標準了。
由此,我們找到了形成這次教學落差的真正原因:上課前,學生確實有了會找單位“1”的現實起點,但它與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所需要的邏輯起點完全不是同一個起點。當學習的現實起點與邏輯起點本身存在落差,而教師又沒有認識到,繼續(xù)平移找單位“1”的經驗來開展新的學習的話,教與學必然形成落差。因此,避免教與學的落差,讀懂教材是關鍵。一個對教材的結構體系爛熟于心、對教材編排意圖和學情都能準確把握的教師,才能摸清學生的現實起點,掐準學習的邏輯起點,展開有效的教學。
二、盲目苛求造成落差,教學需要正視“課堂中現在有什么”
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最大公因數”時,筆者感受到了教者因為現實與期望之間有落差時的失落。
課堂的一個片斷進程是:教師安排學生嘗試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數有哪些,并一一巡視,大約6分鐘后,老師首先展示了甲同學的方法:先找出6的倍數,再找出9的倍數,最后找出6和9的公倍數。接著出示了乙同學的方法,發(fā)現與甲同學相似,很意外:“你剛才不是先求9的倍數,然后說再從里面找出6的倍數,最后找出6和9的公倍數嗎?”乙同學一臉無辜:“不是的,我開始跟你說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苯處熀苁骸澳銊偛攀沁@樣說的,這是最好的方法呀!”師生僵持著,課堂一時頗為尷尬。
此時的執(zhí)教者到底需要什么?是什么讓他如此心生落差?回想剛才他在巡視時忙碌尋找的背影,細析他“你剛才這樣說”時的急切,“這是最好的方法呀”的肯定,無疑,他在等待一個心中最滿意的答案(從9的倍數中直接找出6的倍數,再找出6和9的公倍數,這是教材提供的最快捷的方法)。事實上,學生在本子上到底寫了什么,筆者的了解是:大多數同學只能零碎寫出一兩個答案,其中有對的,有錯的,思考無序,也有部分同學用方法1一一羅列,有序思考,少數同學不會做,采用方法2的同學基本沒有。
有些落差只是教師個人的心緒體驗,往往是期望值高于現實而形成的,根源還在教師的本我主義和從速心理。正如上述案例中,教師一直在尋找心中最好的方法,并且想輕松地通過一個展示傳遞給大家,可是學生給不了,于是心理落差顯現出來。要避免這樣的落差,關鍵還在教師。如果教師稍加轉身,全面去關注一下,課堂中現在有哪些答案,然后理一理交流順序:能找出1個答案的同學先來交流,能找出更多的繼續(xù)補充,能有序找出全部的再來展示,引一引還有沒有其它方法,選一選大家更喜歡哪種方法,或許,教學就會走進另一番天地,解題無法的懂法了,思考無序的有序了,只會找出零碎幾個的,能整體找全了。學生有自己的認知節(jié)奏,課堂有自己的生態(tài)資源,放低重心,放慢節(jié)奏,在“有”上做文章,教學才會跨越落差,平穩(wěn)銜接。
三、簡單告訴造成落差,教學需要追問“為什么可以這樣”
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乘法”的課尾,有學生詢問老師:我不喜歡簡便寫法(見豎式2),我可以用原來的方法(豎式1)做題嗎?
簡單的,學生不喜歡;復雜的,學生感覺很好,老師愕然,又是一次教與學的落差!雖然這種落差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卻有深究的意義。課后,筆者了解了這個同學的想法,他說:“我覺得豎式1的過程清清楚楚,一看就懂。用豎式2計算,有點迷糊?!笔鞘裁丛斐闪诉@個同學奇怪的想法?此時,再次閱讀教師在新授部分的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
師:要算14×2是多少,只要先算2個4得8,再算2×10得20,最后把8和20合起來就行了,大家懂了嗎?
師:其實,14×2的豎式一般這樣寫。(出示豎式2)你會了嗎?下面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計算幾道題。
原來,引進豎式2時,教師只是簡單地告訴“一般這樣寫”,而為什么可以這樣寫,背后到底濃縮了哪些東西?它們又分別在豎式2的哪里得到了呈現?這些問題并沒有在新舊豎式的比較中得到很好的溝通。學生是真實的求學者,他們對新知的悅納,光憑教師簡單的告訴是不會立即顯效的,只有深究了簡單背后的具體,理解了濃縮其中的精華,他們才會對新知產生認同,自覺建構,自信使用。教與學的落差,有時就是教的理所當然與學的莫名其妙之間的落差,要縮小這種落差,教學就不是簡單地傳遞“是什么”,而需要適時多追問幾個“這是為什么”,讓隱性的東西顯性化,知識才會在明了中被理解,在理解中被接納。
當然,平移經驗、盲目苛求、簡單告訴,只是落差原因形成的一些方面,讀懂教材、重視生成、理清重點,僅是減少和縮小落差行動的基本路徑。如果我們重拾教學常識,用警醒的態(tài)度感知落差,用研究的方式有效地利用落差、自覺地改進落差,相信教與學雙方都會進一步享受到數學的美景。
(許麗,宜興市實驗小學,214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