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姍姍
小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了學習動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如果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或缺乏,則悲觀厭學、情緒低落。因此,教師應牢牢占領語文課堂教學這塊陣地,想方設法使小學語文課堂生動、活躍,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
一、吃透教材,明確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
有了明確的學習動機,學生才知道為什么而學,要學些什么,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直至達到目標。因此,教師自己要熟悉教材,在自己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結(jié)合教材的內(nèi)容和大綱的要求,確定出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jié)構(gòu),學生樂于學習的目標。例如,在教學某一單元或某一課時,教師要簡明扼要地介紹本單元或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使學生先對要學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shù),整體感知。同時,教師還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的講解,使學生把書本知識與自己的直接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這樣,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就會更加重視,更加感興趣,與此同時也就產(chǎn)生了學習的欲望,學習活動也就會由原來的被動化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習動機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特性,處于求知階段的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尤為強烈,合理和巧妙地利用這一特性可起到激發(fā)學習動機的良好作用。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在課堂上設置懸念,達到一種“欲知后事,且聽下文”的強烈效果。設置懸念,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一般在開始授課前,教師依據(jù)所教授的內(nèi)容,設置懸念,激發(fā)動機;一種是在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感到不滿足或疑惑不解時,設置懸念。它能對大腦皮層有強烈而持久的刺激作用,它能使學生一時猜不透、想不通,又丟不開、放不下,從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三、利用探究性的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習動機
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探究性的課堂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習動機。教師設計教學的問題主要是把學生的思維激發(fā)起來,所以,所涉及到的問題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想象力而定。要給學生留有解決的空間,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解決,但是,所提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經(jīng)過思考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么,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成效就不大,這種現(xiàn)象僅僅是使課堂表現(xiàn)出表面的熱烈,沒有實質(zhì)性的突破,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沒有得到驅(qū)動。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所提的問題要具備以下特點:首先,課堂提問的語言要準確、簡練,而且還要一針見血,讓學生知道怎么去思考,思考些什么,不可含糊不清。無論學生通過思考能不能回答出來都要讓學生明白所提的問題實質(zhì)內(nèi)容。其次,所提問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鼓動性和啟發(fā)性,能幫助下面的學習,能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捕捉正確答案的思維活動中去。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如果有的學生不能正常思考,教師給以點撥提示,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保持,而且參與討論的熱情不減,始終保持參與學習的活躍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被激活了。
四、及時反饋成績,升華學習動機
學生的學習情況自己要知道,這就需要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反饋有兩個方面。第一,自我反饋。例如,給學生布置了作業(yè),做完以后,發(fā)給學生答案,讓學生自己對照是不是有錯誤,并把有錯誤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反饋給老師或者同伴,讓老師與同伴一起幫助解決問題。再例如,在背誦課文的時候,先是自己背給自己聽,如果在某個地方停頓了,就可打開書看一看,再接下來背誦。第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例如,在回答問題時,可以評價正誤,也可以評價回答是不是完整。通過兩種方式的評價,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jié)果,明確學習方向,有助于強化正確的學習動機,從而明確學習目標。當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學習結(jié)果,就會有更高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進步較快,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喜悅,增強了自信心。另外,學生在教師與自己的評價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缺點,從而制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克服困難,彌補自己的不足。
總之,小學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可以因教育得法而升華,也會因教育不得法而窒息。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感到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讓學生們真正地進行“學中樂”和“樂中學”,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江蘇省揚州市生態(tài)科技新城區(qū)杭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