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器樂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之一。器樂教學可豐富、充實小學課內外的音樂教學活動,培養(yǎng)、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能擴大知識的應用范圍,提高學生的識譜、視奏能力,發(fā)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激發(fā)學生的多向思維,讓眼、耳、口、手等多種器官協調發(fā)展,對學生的智力開發(fā)起促進作用。把“豎吹巴烏”作為課堂樂器引入農村音樂課堂,在課堂樂器的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積極溝通,取得家長支持
我認為在小學階段,引入“豎吹巴烏”是不錯的選擇。它是傳統樂器“葫蘆絲”的改良產品,首先,它構造不復雜,而且指法比八孔豎笛簡單。并且價格也能讓農村的家庭接受,最重要的是它擁有和葫蘆絲同樣優(yōu)美的音色。入門十分容易,只要學習很短的時間,就能掌握簡單的樂曲,學生很感興趣。我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積極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了解器樂教學的作用和重要性,了解“豎吹巴烏”的特點。并且讓已學會的孩子為他們和學生演奏了優(yōu)美的樂曲,增強了家長和學生的學習信心,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為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側重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
器樂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學習演奏方法與技巧,而是通過演奏來表達音樂的情感。正確的演奏方法只有通過演奏各種樂曲,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器樂教學一開始就要盡快地與演奏樂曲,表現音樂結合起來。例如,在“豎吹巴烏”教學中,當學生剛學會吹do、re、mi三個音時,就可以演奏兒童歌曲《瑪麗有只小羊羔》的旋律。這段旋律比較簡單,節(jié)奏并不復雜,因此,學生在演奏時,能在教師的提示和指導下,不斷注意演奏姿勢,糾正吹奏方法,使氣息更為通暢,音色更為優(yōu)美。這樣,表現音樂與學習技巧同步進行,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就會使學生在演奏中獲得音樂的美感,增添學習器樂的興趣。
三、從音樂教學目的出發(fā)選擇適當教材
課堂教學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課內練習時間極少,練習曲目數量要少,篇幅要小,難度要適度,齊奏或合奏效果要好,為學生喜愛。因此,我選擇的教材盡量能一曲多用。例如,在學習連奏時,我選擇的教材是一年級的歌曲《小樹葉》,歌曲旋律非常優(yōu)美,學生十分愛唱,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用“豎吹巴烏”嘗試演奏歌曲旋律。很多學生說不好聽,原因是他們全部用了吐奏的方法,把旋律的優(yōu)美性沒能表現出來。于是我為學生演奏了一遍,學生很驚訝,為什么老師吹得這樣好聽呢?我順勢向學生介紹了新的演奏方法“連奏”,學生一下子找到了感覺,并且充滿熱情地去練習這首樂曲了。再如學習“4”的指法時,我并沒有選擇一般教程上的《四季歌》,因為這首歌學生不熟悉,而是選擇了二年級教材上的歌曲《時間像小馬車》的旋律。一曲多用與唱歌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分層教學,根據學生能力進行指導
在“豎吹巴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語言要簡單明確,結合示范形象地進行教學。教學由簡到繁,難點分散,循序漸進,不可因強制或機械式的訓練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老師要注意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習較困難的,膽怯的學生,應選擇合適的教材。讓他們擔任適當的演奏任務,鼓勵他們一起學習,使他們也有發(fā)揮才能,表現自己的機會。
五、搭建平臺,讓孩子有展示的機會
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愿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能演奏簡單的樂曲了。這時就需要為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平臺,比如在班級中開展演奏比賽,或利用“六一”兒童節(jié)和校園藝術節(jié)的機會為學生排練成型的節(jié)目。讓他們在全校師生和全體家長面前展現自己學習的成果,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做能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豎吹巴烏”的興趣和信心。
“豎吹巴烏”引入農村小學音樂課堂,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例如“怎樣在豎吹巴烏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合奏能力,如何在豎吹巴烏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等,需要我們共同去實踐、探討和總結。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丁伙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