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
內容提要:歷史文化資源是隨著資源概念的拓展而出現(xiàn)的文化資源的主體組成部分,是指人類過去發(fā)生的事物所產(chǎn)生的影響而成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精神要素以及附著在物質上的精神要素。歷史文化資源具有客觀性、公共性、神秘性、時代性、濃厚的知識性以及強烈的教育性等特性。事、人、時、地是歷史文化資源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資源 歷史文化資源 特性 內涵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4-0126-03
一、資源與文化資源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是財富最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在分析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時則說:“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yōu)樨敻?。”①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了自然資源重要性的同時,又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將其看作是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這就告訴我們,資源不僅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勞動。阿蘭·蘭德爾在探討資源問題時,也提到了人力、勞動等社會資源。②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資源還應包括人力、人才、智力、觀念、信息、知識等人類勞動的成果。資源既是物質的,也是非物質的,非常具有包容性。
人們對于資源概念與內涵的認識不斷變化。在傳統(tǒng)社會中,勞動力、土地、自然物資是資源的主體,人力資本的發(fā)揮更多地依賴于其他資源的存在與應用。在知識時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主導性資源出現(xiàn)了劃時代的變化,即人力資源和知識等成了主導資源和驅動力。此時,資源的內涵得到了大大拓展。③文化資源即是其拓展的結果。
文化資源是指人類所追求并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精神要素或體現(xiàn)在自然物質上的精神要素,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逐步積累形成,屬于軟資源。文化資源有著自身的一些特性:精神性、民族性、群體性、共享性、遞增性、可持續(xù)性等。按照文化的層次結構,可以將文化資源分為五個層面:(1)器物—技術層面;(2)制度—組織層面;(3)習俗—行為層面;(4)觀念—心理層面;(5)語言—表達層面。文化資源這五個層面,僅是從其表現(xiàn)形態(tài)相對進行劃分的,只是在深層次上相互聯(lián)通。④按照不同載體,文化資源又可分為人文文化資源與自然文化資源等。按照歷時性,文化資源則可以分為歷史文化資源與現(xiàn)實文化資源。
二、歷史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本身是一種通過積累形成的資源,這使得歷史文化資源在文化資源中通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關于歷史文化資源,向志學與董雪梅兩位學者曾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向先生認為:歷史文化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文化遺存的諸多實體當中具有獨特的功能、現(xiàn)代資產(chǎn)價值、能夠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fā)利用,甚至揚棄升華的部分?!毕蛑緦W、向東:《談談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3期。董雪梅博士則認為:“所謂歷史文化資源,就是在過去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各種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的總和”。董雪梅:《公共歷史文化資源的產(chǎn)業(yè)開發(fā)——以濟南為例》,山東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兩種界定,前者相對就“資源”指涉明確,后者則屬模糊性定義而概括比較全面。
其實,對于“歷史文化資源”的理解關鍵是“歷史文化”?!皻v史文化”最少應該包含三層含義:歷史上的文化;歷史與文化;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向先生沒對“歷史文化”做進一步解釋,但是從其定義中有“遺存”以及原來使用過“歷史資源”的概念來看,應選取的是“歷史文化”的第三層含義。董博士的界定明顯屬于第一層含義,著重于文化資源。前者強調了文化資源的內容;后者強調了文化資源的歷時性。
然而,由于“歷史文化”還有“歷史與文化”的含義,使得“歷史文化資源”內涵更為廣闊。從“歷史文化”具有“歷史與文化”的更廣泛含義層次來看,“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源”與“歷史上的文化資源”兩個層次的“純歷史資源”,而且還包括整個文化資源,即“歷史資源與文化資源”。當前,很多地區(qū)提出挖掘整合與開發(fā)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實際上就既包括“歷史資源”,又包括整個文化資源,取最廣泛的涵義。當然,這樣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應與“歷史”積累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通過考量以及對文化資源的認知,不妨可以認為,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就是指人類過去發(fā)生的事物所產(chǎn)生的影響而成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精神要素以及附著在物質上的精神要素。
三、歷史文化資源的特性與內涵
歷史文化資源除了具備一般文化資源的特性以外,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一是客觀性。和現(xiàn)實文化資源的主觀創(chuàng)造不同,歷史文化資源屬于過去形成積累起來的文化資源,像“歷史往事”一樣,具有客觀存在性,一經(jīng)形成,就不以人們主觀意念為轉移,比如漢唐都城在長安,中國共產(chǎn)黨在陜北領導中國革命13年,這些都是鐵定的客觀存在,誰也不能改變。
二是公共性。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公共性。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某個地域和某個民族的財富,而且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一方面,歷史文化資源是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由全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歷史文化資源是人類社會共同的財富,能為整個社會公眾服務”。董雪梅、丁培衛(wèi):《公共歷史文化資源的產(chǎn)業(yè)開發(fā)的學理依據(jù)探析》,《理論學刊》2009年第4期。哪怕是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所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也都是整個人類社會的財富。
三是神秘性。由于歷史文化資源通常是在歷史上所形成,往往和現(xiàn)實有一段或很長時間的間隔,這種時間間隔形成了“歷史往事”的神秘。歷史文化資源的神秘性往往對后世公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為他們所好奇,所向往“歷史往事”發(fā)生的時代與地點以及希望與歷史人物同在一起。
四是時代性?!皻v史”由眾多的不同時代組成,不同的歷史時代發(fā)生的不同“歷史往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歷史文化資源所具有的不同時代性通常也總是吸引著公眾的目光。具有不同時代性的歷史文化資源,品相價值往往各不相同。越是離現(xiàn)實久遠的歷史文化資源,品相越高,價值往往越大。關于文化資源的品相、價值問題,具體參見申維辰主編的《評價文化:文化資源評估與文化產(chǎn)業(yè)評價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19頁。
五是濃厚的知識性。由于歷史文化幾乎蘊涵了人類以往所有的知識,使得歷史文化資源顯示出濃厚的知識性。通過歷史文化資源,人們可以大大豐富知識儲備,提高修養(yǎng)與智慧。歷史文化資源的知識性不僅僅可以從歷史文化圖書中汲取,更可以從名勝古跡、各種文物、各地風俗中汲取。
六是強烈的教育性。歷史文化資源具有強烈的教育性,而且通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歷史文化資源是先人們一代又一代用勞動和智慧構筑家園的見證,也是無數(shù)英雄豪杰不朽業(yè)績的剪影。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教育民眾,通常會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參見何汝泉:《談我國歷史資源的開發(fā)》,《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指歷史上的文化資源,尤其是指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源,強調“歷史”。對此,歷史文化資源就必須關注四大基本要素:事(物/件)、人(物/群)、時(間/代)、地(點/域)。
由于歷史即“往事”,使得歷史事物成為歷史文化資源不可缺少的要素。歷史事物包括歷史事件和歷史實物。歷史事件包括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歷史實物包括文物、遺址、遺跡、歷史文獻、歷史景觀以及傳統(tǒng)觀念、習俗、文藝作品等。這些對人類產(chǎn)生了影響而具有了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要素,從而形成了歷史文化資源。
歷史人物在歷史文化資源中最為活躍,不管是歷史事件,還是歷史文物、遺跡、景觀,或是歷史觀念、習俗,都與歷史人物密切相關。歷史人物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影響越大,不僅其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品相價值越高,而且與其有關的事件、文物、遺跡、習俗等歷史文化資源品相價值也越高。
歷史文化資源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或時代。沒有時間或時代,就不能成為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的時間因素極為重要,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并公布的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甘肅敦煌莫高窟、長城等,都表現(xiàn)了歷史文化資源時間的重要性。
歷史文化資源不能缺少地點或地域因素。絕大多數(shù)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明確的地點或歸屬地域。但是,由于歷史事件具有多發(fā)地性、歷史人物具有流動性以及歷史文物、習俗等散落各地,使得多地可以共享同一歷史文化資源。
四、小結
人類的認識不斷前進,各個學科都在不斷深入發(fā)展并日趨融合,各學科在融合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著新的知識領域。歷史文化資源正是這樣一個以資源學為基礎而融匯眾多學科知識而形成的綜合性的新的知識領域。隨著人們對文化資源與文化產(chǎn)業(yè)的日益重視,歷史文化資源將得到更多更為深入的研究。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