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
一、拓展閱讀,增長見聞,使學生有話可“說”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多數學生總是低頭遐思,不愿積極主動回應老師,這是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面狹窄,生活條件局限所導致的,故而他們不知道說什么。因此,筆者認為,我們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就必須積極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見聞,這樣他們才能夠在交流的環(huán)境中有話可說。筆者在進行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時,一方面根據生活的實際狀況列舉學生所熟知的事物,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另一方面,還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搜集關于口語交際話題的內容,讓學生提前閱讀,以確保在上課時學生有話可說。此外,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一些課外知識的普及,從而增長學生的見聞,有助于豐富其口語表達內容。
二、創(chuàng)造條件,活躍氣氛,使學生有話敢“說”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師充當著絕對的權威者角色,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角色嚴重不符,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語文教師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與學生在追求知識的征程中一起苦樂,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平等、活躍的課堂氣氛,他們才能夠在具體的語文課堂上、實際的交流活動中有話可說。譬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有的學生把“啊,那上面還有人哩!”的“啊”讀成了輕聲,有的把它讀成了三聲,還有的把它讀成了四聲。但筆者并沒有訓斥學生,而是分別讓他們闡述了以下自己讀成各自聲調的原因。原來,他們讀成不同的聲調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并不是空穴來風,這樣,筆者還給與了他們充分的肯定與贊揚,激發(fā)了他們積極交流、敢于交際的興趣和信心,為構建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師示范,使學生有話會“說”
1. 教師示范。學生有著強烈的模仿欲望與習慣,這一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普通話講話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教師應發(fā)揮“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作用,自覺地使用普通話與學生交談,認真聽學生講話。當然了,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教師來說,講好普通話是存在一定困難的,但我們首先應當給學生做個表率,將終生學習的教師形象滲透到每一名學生的心靈深處,引導他們在學習普通話方面進行不竭的努力。此外,在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的同時對于不了解的地方及時發(fā)問,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做到語言優(yōu)美,讓學生在老師的行為舉止中獲得啟示。
2. 交流方式多樣化。這里面涉及兩個概念,一個橫向交流,一個是縱向交流。所謂橫向交流就是在口語交際課堂上學生根據主題提出自己觀點,同學間交流、討論、評價。由于學生間的交流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交流的內容都是學生所熟知的,知識結構也非常相似,因此這種交流方式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中的緊張感。老師與學生地交流是縱向交流,雖然交流會有障礙但只有將橫向交流與縱向交流結合,才能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口語交際能力
1. 借助插圖,想象“說”。當前的語文教材中,無論是上課前還是課文中,都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動、直觀感人的圖片,是我們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無視這些圖片的存在,忽略了其重大的教學輔助意義。筆者以為,我們當積極借助這些插圖,激發(fā)學生說話的欲望,并根據插圖,教給學生說話的順序、方法、藝術,給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如,教學《三個小伙伴》這篇課文時,我抓住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看圖想象:圖上有三個小動物分別是誰?它們在干什么?它們每個人又是怎樣做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鼓勵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這樣的課堂環(huán)節(jié),看似離題千里,實則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相連,不但有效促進了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交際實踐能力。
2. 創(chuàng)設角色情境,體驗“說”。閱讀教學中,抓住角色人物情感,讓學生去體驗人物的思想,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去深刻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是教師們經常會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實,這種方法也可用來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例如,《丑小鴨》一課的教學片斷。師:哎呀!可憐的丑小鴨真不幸,來到了這個世界,受盡了欺負,如果你是丑小鴨,你會怎樣呢?生1:我會感到孤單寂寞的,因為沒有朋友。生2:我肯定傷心、難過。師:請你用我是一只的丑小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