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偉
課堂學習是學生承傳人類文化的基本形式,充盈于課堂之內(nèi),所以課堂中面臨的問題實際就是文化的問題。如果課堂學習的方式不變,師生關系不改善,教學活動是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墒俏覈鴤鹘y(tǒng)課堂教學中各種弊端已逐漸凸顯出來,不能不令人擔憂。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習過程的絕對掌控
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成,流傳下“師道尊嚴”,教師的權威促使師生雙方的相互關系一直呈現(xiàn)出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雖然這種相互關系具有雙方性的特點,但是一直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處于一種主動,甚至是一種權威的狀態(tài)。教師以個體面對全體學生,以權威控制課堂秩序,以“一人之力”主導全體學生的行為導向,讓大部分學生在這種“應對”中、“服從”下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對知識的博覽廣識更導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知識的權威化、同一化,為應對考試的高分而對學生合理化理解整齊劃一,限制和削弱了學生思維與個性的發(fā)展。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逐漸失去挑戰(zhàn)權威和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真理的勇氣。
二、 教師與學生感情上的疏離
教學行為是一個充滿人文的情感樂園,教師對學生的鼓舞、激勵會讓學生的情感受到滋潤,從中得到成功的樂趣。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師生之間卻缺少交流。在共同的課堂生活中,我們??吹降氖且粋€表面鮮活,內(nèi)里卻充滿疏遠與陌生的氛圍。學生不理解教師的苦,而率性妄為,教師也不明白學生的顧慮、需求,而一味地壓制。師生之間的交流除了共同的課本之外,竟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播的過程、輸送過程,課堂也僅僅成為一種介質,一處場所,而在這種知識的傳遞之間,情感的陶冶與交流卻只是形同虛設。
三、課堂中學生對知識自我感悟靈性的一種缺失
多年來,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一直是我們所推崇的至理名言,然而,我們所傳的“道”不外乎是前人遺留下來的他們的經(jīng)驗或思想,而真正屬于學生個人的感悟和理解,都隨著教師的“一言堂”而宣告破產(chǎn)。為了教學成績的高效,為了鄉(xiāng)間鄰里的口碑,分數(shù)成為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考試成了一種必要的手段。所以,教師常會把教科書中的知識一點一滴地切割開來,再輸送到學生的腦中,用這種軟磨硬泡重復訓練替代了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分析、理解、運用,學生逐漸習慣于在這種硬性的填充式教學中學會了懶惰,早把學習活動看作是自身發(fā)展的一種額外負擔,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正在逐漸被這種日復一日的重復所淹沒,被這種為應試而做的努力所消磨。久而久之,當接受成為一種習慣,當學習被冠上各種強制,當努力創(chuàng)造被無情剝奪時,厭學,好像就成為了學生一種情感的宣泄。
四、教學活動中課堂生命力的缺失
生命是生活的本質與靈魂,教育則是培養(yǎng)生命的事業(yè),課堂教學則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某種意義上,不少教師卻并不能領悟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偸且酝粯藴实慕虒W方式剝奪學生自主探索的意義。而學生對于新生事物、新奇問題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與生俱來,他們有自己的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們渴望快樂地探索、渴望精神的愉悅、心靈的滿足。但是由于教師片面地追求教學效果,一味地嚴格要求學生學知識,而所謂的知識探究完全是在教師的預設下進行的演出,一直沒有給學生的學習留足空間,本應由學生為本位、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卻因此而毫無生機。
課程改革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jīng)認識到師生間的這種狀態(tài),并正在致力于改善師生關系。我們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從2012年冬季就大力推行“五元課堂教學模式”,用“疑、探、展、評、用”五元素代替?zhèn)鹘y(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為方向,以個體的智慧火花和小組的群力群策為依托,將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探索進行有機的整合,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只是以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生命力課堂的創(chuàng)設中來。
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個人也積極參與其中,努力將我對五元教學模式的認識與我所進行的“數(shù)學分層測試”研究進行有機的結合,從理論到實踐,經(jīng)歷了許多的反復和挫折,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F(xiàn)將我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1. 生命力課堂的創(chuàng)設,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種開放的、富有彈性空間的學習氛圍。課本知識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內(nèi)容系統(tǒng),教師在上課伊始就要勇于打破課本內(nèi)容的限制、學科的界限,盡可能多的進行博采、提煉、可以依據(jù)所要進行的內(nèi)容,以生活為雛形,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根據(jù)問題情境進行大膽的質疑,這就為課堂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方向。使課堂內(nèi)容豐富而不枯燥,廣博而不泛泛,在延伸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同時,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平日里總處在繁瑣分析與重復練習中的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興趣盎然,就會沉浸在這種全新的學習氛圍中,而不會在把學習當做一種額外的負擔。而且在個人解決不了的時候,還可以借助小組的力量解決,這樣的合作探索是最有生命力的。
2.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一種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應該多層次、多角度、靈活的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是學習活動的主渠道,然而,這種早已為學生所習慣的方式已經(jīng)滿足不了他們?nèi)找嬖鲩L的知識需求。那么教師就應該在教學形式與方法上進行設計。靈活地組織教學。語文課可以在教學前三分鐘進行口語表達,如口頭作文、演講、講故事等,也可以利用班隊會課召開詩歌朗誦會、表演,還可以課外辦各種手抄報展覽等。數(shù)學課則可以利用學科的特點比一比、賽一賽,闖闖關,多手段、多層次地營造學生樂于參與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游戲中,在這種輕松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能力。另外,如果在安全能夠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把課堂由封閉式轉為開放式,由課堂內(nèi)轉為生活化、社會化,帶學生走出教室、邁向社會,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與自然的接觸,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使學生樂于發(fā)現(xiàn)、樂于參與、樂于思考、樂于學習,改變懶惰的惡習,使課堂具有生命力。
3.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善于運用分層評價理念,找到每一個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激發(fā)他們成功的體驗。幫助他們尋找探究下去的動力。
我們都知道,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又因為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必將會導致學生能力的不同。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不要以同樣的標準要求不同的學生,那樣勢必會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我們也不會有成就感。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何況是孩子。他們更愿意在贊揚聲中開拓進取。參加“數(shù)學能力提升項目”以來,我們閱讀了大量有關分層理論的書籍,更對北京師范大學梁威老師的分層評價理念情有獨鐘。從書中,我感悟到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正面評價,找到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并給予鼓勵,讓孩子在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從而使他們有繼續(xù)探索鉆研下去的勇氣和動力。
4. 教師還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轉變。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更要自我轉換角色,轉變觀念、由施與者變?yōu)橐龑д?、合作者。在傳業(yè)過程中也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傳授,還需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閃光點和不足,努力尋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特的行之有效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下充分自主地進行研究、體驗,從而徹底地改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進而實現(xiàn)學生自身潛能的開發(fā)。
學會學習,掌握方法,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已不是簡單的“金子”,而是能“點石成金”的方法和能力。擁有這些,學生的學習觀念與方法轉變了,他們才將會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恣意遨游在知識的樂園中而不會厭倦,這不正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樂于見到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