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
摘要:《大學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貝爾斯高等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努力培養(yǎng)“全人”,而愛是全人教育的原動力、交流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學術自由則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保障。這些教育理念對當下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雅斯貝爾斯;全人;交流;愛;學術自由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1-0001-02
雅斯貝爾斯是20世紀德國杰出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高等教育思想家。其所著《大學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學教育理念博大精深,對德國乃至世界大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試圖對雅斯貝爾斯關于“全人”教育的理念進行簡要述評,并分析了這些論點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人”
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一個由學者與學生組成的、致力于尋求真理之事業(yè)的共同體?!盵1]即大學把以探索、傳播科學真理為事業(yè)的人們聯(lián)合在一起,共同追求真理。此時,大學就需要那種整全的人認真投入到真理事業(yè)的追求當中。由于真理是可以用系統(tǒng)研究獲得的并且必須得到傳播,于是科學研究和教學就成為大學的主要任務,但雅斯貝爾斯強調(diào),大學應實現(xiàn)一種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即塑造整全的人。雖然雅斯貝爾斯明確提出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整全的人,但并未對“全人”給予一個明確清晰的界定。在雅斯貝爾斯論述其大學教育理念中,關于“全人”的一些特征被零星的描繪出來。[3]
1.具有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
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教育所培養(yǎng)的“全人”應有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這種科學態(tài)度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和分析事物,能夠實事求是并自我批判,能夠懷疑和質(zhì)問一切,能夠對事物進行謹慎而有保留的判斷。
2.具有民族精神
真正的教育是喚醒人性的工作,有別于技能的訓練,應讓教育的內(nèi)涵超越實用技術的訓練。這種教育能夠使人悔改,變成真正的人,他們能夠掌握生產(chǎn)力和制造武器的技術,拯救我們的生存。
3.具有整全的知識
整全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一種服務于特定職業(yè)的訓練,需要特殊的知識和技能,而“全人”不僅需要有特殊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整全的知識”??傊髮W應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即精神的培養(yǎng)。
4.具有適宜的個性特征
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教育應造就“全人”適宜的個性特征,這些個性特征包括“傾聽爭辯、理解力、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誠實、紀律和堅強。”[1]同時指出,這種個性特征的形成,是在追求學術和智力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
5.具有責任意識
雅斯貝爾斯強調(diào)學生有學習的自由,同時指出自由與責任同在,學生需要掌握自己的生活。他們的自由選擇是以每個人對自己負責的行動為前提的。[2]
二、愛是“全人”教育的原動力
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盵2]古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放在教育情境中,所闡釋的就是真正的教育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表現(xiàn)出的對學生的愛心。不是以機械的、冰冷冷的、僵死的方式,而是通過循循善誘、真實的自我之間的愛的溝通,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中,最終實現(xiàn)自我靈魂的凈化。好的學校教育無非就是促成靈魂的美善與德行的增長,而愛便是這種教育的原動力。雅斯貝爾斯認為“升華、實現(xiàn)潛能、成為你自己是愛的三個維度,同時又是愛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部分?!盵2]教育的過程,就是成就自己靈魂的美善的過程。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促成人的自我教育,要實現(xiàn)人的靈魂的使命,也就是對善和美的追求。愛的理解,在師生雙方自身價值升華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若教育者放棄“專制”的權威,開始關心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和精神狀況,并能與學生平等相待,與學生敞開心扉,那么這種愛的活動可以使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的升華。而學生在愛的環(huán)境中,通過與教育者實現(xiàn)愛的交流,最終成為他自己。相互間愛的施與,是師生走向彼此的途徑,亦是師生間相互成全的關鍵所在。
三、交流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方式
雅斯貝爾斯認為交流就其本身來說,其實就是探尋真理的一個途徑。積極的精神交流,使得大學成為那些致力于真理探索的人再次相聚的地方。盡管整全人的教育內(nèi)涵較為豐富,但即便這樣,“大學教育對于培養(yǎng)整全的人來說,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要素?!盵1]大學里面的教育,就其本性來說,應該是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教育。在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之下,教授和學生之間的結合有著平等的意味,雙方都被認為是自由的。他們相互之間互為自由而平等的個體,為真理而真理,遵循的是標準的一致,而不是權威上的等級。在大學圈之內(nèi),交流是探索真理的一種功能,研究者與研究者之間、研究者與學生之間都應相互討論,并發(fā)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真正的研究者即使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關系仍然是友好的。在具有交往精神的討論中,只有自始至終不變的立場,沒有所謂的最后原則。大學的理想就是:彼此之間毫無限制地發(fā)生關系,進行交往。交往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提高質(zhì)量:一是相互之間無需考慮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并因而能不受限制的進行實驗。二是思想本身所承擔的責任。在交流氛圍中,這種責任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
交流,不僅要存在于不同的個人層面上,而且要存在于不同的學科層面上,表現(xiàn)為各種科學的碰撞與合一,“不同學科間外在可見的交流是建立在一個廣闊的內(nèi)在交流基礎之上的?!盵1]然而,對于學科間各種思潮的碰撞,即使是在相互激烈交鋒時,它們間也是承認異己的,大學因此而變得更加有活力。雅斯貝爾斯將辯論與討論以及學術合作看做是大學學術交流的基本形式。
四、學術自由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保障
學術自由是大學被賦予的一項特權,“它使得傳授真理成為一種義不容辭的職責,它使得大學可以橫眉冷對大學內(nèi)外一切試圖剝奪這項自由的人?!盵1]在大學里,人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探求真理,為真理而真理,這就為“全人”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學生有學習的自由,教師有教學的自由,學生和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科研。他們需要服從的是真理的標準,而非任何所謂的權威。
從理論上講,學生應該是成熟的、高等學府中的一份子,他們要進行獨立思考,批判式學習,并且需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大學應始終貫穿這一思想觀念,即大學生應是獨立自主、把握自己命運的人,他們已經(jīng)成熟不需要教師的引導,因為他們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盵2]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去聽課,聽取不同的看法,但為的是將來自己去檢驗和決定。真正的學生能夠主動為自己制定學習計劃、積極開動腦筋、了解工作的意義并能在成長中保持自己的個性。真正的學生是能夠獨立選擇并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在大學里,教師有教學的自由,并且教師以傳播真理為己任。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和探究科學真理的場所,而要忠實于高深學問需要盡可能廣泛的學術自由。[4]這就意味著在大學里,教師要具有絕對的教學自由,國家應該保證大學擁有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的權利。雅斯貝爾斯的觀點為:從科學研究課題的選擇,到教學課程內(nèi)容確定,都可以由教師自己決定,但同時他強調(diào),教師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五、簡短評價及啟示
雅斯貝爾斯所描繪的“全人”教育理念,是教育者不斷追求的一種教育理想。在我國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進程中,也需要確立這種“全人”教育的理念。素質(zhì)教育所要求培養(yǎng)的是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它所包含的不僅是科學技術教育,也包含人文教育和藝術教育。人文素質(zhì)教育所強調(diào)的就是一種對人精神上、文化上、價值上的教育,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上的教育。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必先是“好人”。在《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將“全人”定義為“好人”,善良正直的公民,以及一個有用的人,并指出其中,“好”人的意思是內(nèi)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堅定的人。[5]筆者認為,“全人”是一個有著健全人格的人,是一個不斷成就自己靈魂美善的人,一個既能使自身得到充分發(fā)展又能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
好的教育是情感對情感的呼喚,是靈魂對靈魂的塑造。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好”的教師首先意味著他是熱愛孩子的——能夠享受與孩子交往的樂趣,能夠與孩子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能夠了解孩子的心靈。教師對孩子的“愛心”是好的教育能真正實施的原動力。在素質(zhì)教育過程中,需要喚醒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只有教師真正本著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教育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意義。
師生之間積極地交往(交流)應成為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途徑。師生之間只有在以人格平等、彼此尊重為原則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一種靈魂對靈魂的交流。好的交往應該是能夠進入彼此的世界,并在了解他人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成就彼此靈魂的美和善的過程。在素質(zhì)教育進程中,師生間的積極交往應成為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3]劉寶存.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理念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3,(8).
[4]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