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松
[摘 要]《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這篇文章不僅對中國的革命,而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長期以來《實踐論》備受關注。本文從《實踐論》的主要內容入手,分析其本質內涵。進而,探討其兩大主要來源。最后,突出《實踐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里程碑意義。
[關鍵詞]《實踐論》;來源;價值
[中圖分類號]A8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2 — 0019 — 02
一、《實踐論》的主要內容
1937年7月,毛澤東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而寫了《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什么是實踐。本體論強調,事物是什么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指出。我們認識問題也是一樣,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實踐。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這樣寫到:“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雹?/p>
這樣,毛澤東首次在中國的哲學史上甚至外國的哲學史上全面、明確、深刻而且具體的說明了什么是實踐——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
(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詳細、清晰地講解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只有正確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稱的上真正理解了實踐是和認識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毛澤東既繼承了馬克思列寧的觀點,又豐富發(fā)展了他們的觀點。毛澤東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是檢驗認識的標準,二者不能分開來講。
(三)實踐與真理。實踐與真理有什么樣的關系,它對認識真理又有何意義。關于這些,毛澤東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只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即社會實踐。對于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問題,毛澤東認為:二者既存在著相互對立的一面,又有著相互統(tǒng)一的一面,兩者統(tǒng)一的基礎就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四)認識的辯證過程。毛澤東對于如何認識事物,作了全面而且詳細的解釋。首先他從感性認識開始,講解什么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的重要性,如何把握感性認識,怎樣從感性認識進入到理性認識,如何達到真正的理性認識。為此,他給出了具體的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經過這一系列分析,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是正確的,然后還要用于實踐,看看是否可行即用實踐來檢驗一番。所以,不管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要以實踐為基礎。
(五)總規(guī)律。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認識的規(guī)律性做了一個總結:首先,先要實踐。其次,形成或正確或錯誤的認識。再次,用認識指導實踐,用實踐來檢驗認識。最后,通過實踐的檢驗再重新認識。這一規(guī)律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反復以至無窮的過程。
二、《實踐論》的兩大來源
(一)傳統(tǒng)文化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無論有沒有讀過書都或多或少會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只不過是讀過書的人要比沒有讀過書的人受到的影響、發(fā)揮的作用更大而已。毛澤東作為舊時代的中國人,7歲就被送到村上的南安私塾念書,在五年的時間里,它熟讀了《論語》、《孟子》、《左傳》、《三國志》、《隋唐》、《水滸》、《西游記》等有關中國哲學、歷史方面的書籍。他16歲開始到湘鄉(xiāng)一所“現代學?!睂W習,20多歲到長沙第一師范學校學習,之后又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在這一段時間中,毛澤東的學識迅速增長。他對中國的古代文化已經達到非常熟悉的程度了。這一點從《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這一題目以及他在《實踐論》中運用的事例(例如《三國演義》、“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等事例,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毛澤東的深刻影響。
毛澤東從小到大耳聞目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些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已經深深的根植于他內心。毛澤東一生極其重視研究認識論問題,在青少年時期就閱讀過中國傳統(tǒng)書籍,特別是青年時期毛澤東的知行觀深受朱熹、王夫之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認識論問題,尤其是知和行的關系問題,到了毛澤東的實踐論才講清楚。從孔孟到王夫之幾千年以來,關于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對毛澤東的影響是很重要的。首先,以孔孟、二程、朱子和王守仁等人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主張“知先行后的唯心論”。這一主張雖然不正確,但是對毛澤東的影響是存在的。正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旁上,毛澤東才有可能通過對比分析得出正確認識。其次,以墨子、王充和王船山等人為代表的唯物論者主張,“行先知后論”。關于這一主張,毛澤東也是辯證的來看待,他既強調行也注重知指出二者統(tǒng)一,即王船山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所以,由此可見毛澤東寫《實踐論》時受到傳統(tǒng)文化影響是非常深的。
(二)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人歷來強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毛澤東的老師(岳父)楊昌濟先生,楊先生不但對中國古文有堅實的基礎,而且曾在日、英、德留學十年。他雖然成了康德和托馬斯·格林的信徒,但是并不放棄12世紀著名哲學家朱熹的理學。楊先生曾經在所教的班級里寫過:“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以此抒發(fā)他決心以教書育人為天職,培養(yǎng)經國濟世之才的激越情懷。毛澤東說楊昌濟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①
這不僅是出于對岳父的愛慕,而且表現出對老師的衷心敬佩。毛澤東自從認識楊先生以后耳聞目染,勢必會受到楊先生的深刻影響,從而對西方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又很深刻的見解。加上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他本人自從1920年閱讀《共產黨宣言》,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后,閱讀大量馬列著作。他在寫實踐論時,從中吸取了許多思想。例如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等?!秾嵺`論》對認識的來源、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總過程以及真理的兩重性和檢驗真理的標準進行了全面、深刻和系統(tǒng)的闡發(fā),尤其是對《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的認識論辯證法予以了高度概括和進一步充實、發(fā)揮,構建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大框架,把他們發(fā)展成為更適合中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可以說他們是《實踐論》最直接、最重要的來源。
三、《實踐論》的價值
由以上兩部分,我們可以得出《實踐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部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美結合,無論是對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當時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二是用《實踐論》指導全國人民正確認識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從而堅定不移地完成革命事業(yè)。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詳細闡釋了知和行的關系,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中國化,把難以理解的認識論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不僅有利于黨員以及知識分子理解,更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其中文盲特別多)理解使得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認識當時的復雜環(huán)境和革命的長期性和曲折性,從而堅定不移地完成革命事業(yè)。毛澤東曾用《實踐論》中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做過演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在當時挽救了一大批受教條主義影響的黨員干部,也為革命事業(yè)指明了正確的理論指導。
《實踐論》強調的知行統(tǒng)一,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指導了以后的革命勝利。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實事求是為原則,從實踐出發(fā),取得了一次次斗爭的勝利,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趕走了美帝國主義,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tǒng)治,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梢哉f,這些勝利都是《實踐論》的功勞?!秾嵺`論》不僅糾正了主觀主義錯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
(二)中國經濟走向繁榮——改革開放
《實踐論》不光指導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對改革開放的實施起了重大的理論指導作用。鄧小平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以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思想和毛澤東寫的《實踐論》中觀點不謀而合,實際上是對毛澤東實踐論觀點的繼承。鄧小平在黨的關于黨的若干歷史決議上就說《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性,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靈魂實事求是,就是《實踐論》中的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鄧小平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面對當時的國內外環(huán)境,大膽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不管白貓還是黑貓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市場經濟”等等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既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也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改革開放就是在實踐中一步一步摸索著,用實踐來證明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完全正確的,雖然還有很多政策需要不斷完善,但是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表現為;經濟快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軍事實力顯著增強。
(三)“中國夢”——改革進入深水區(qū)
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取得的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實踐中也發(fā)現了很多問題。例如,經濟的發(fā)展導致道德的滑坡,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政府官員的腐敗,錢權色交易等等。這些新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尤其是今天改革進入深水區(qū),面對的困難可謂是“難于上青天”。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勢必會阻礙改革的進行,甚至亡黨亡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上任伊始就采取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例如:反腐倡廉,依法治國等等。特別是新一屆黨中央提出:“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這幾十年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反映。面對新問題,關于腐敗提出“八項規(guī)”“蒼蠅老虎一起打”、“打破刑不上大夫”“依法治國”。經濟上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qū)。教育上改革高考制度,實現教育公平。作風上公示領導人外出不封道、“八項規(guī)定”等等,都是對實踐中問題的新認識。這些措施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lián)碜o。我國的改革一定會走出深水區(qū)?!爸袊鴫簟币惨欢〞x我們越來越近。
《實踐論》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它不經對中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里程碑。
〔參 考 文 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外國人眼中的毛澤東〔M〕.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