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會俠
【摘 要】靜脈輸液是臨床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操作技術,如何將治療藥物以快、穩(wěn)、準地輸注到患者體內(nèi)是護理工作研究的主要技術操作內(nèi)容。在兒科護理工作中,靜脈輸注外滲是常見的問題,為避免給患兒帶來痛苦,筆者結合自身多年靜脈輸液操作經(jīng)驗,針對小兒靜脈輸液外滲問題,提出了幾項護理對策,以供同行工作參考。
【關鍵詞】小兒靜脈輸液;外滲;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605-01
在臨床疾病治療中靜脈輸液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當前臨床護理工作中較有難度的一項護理操作。在兒科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工作中,一旦發(fā)生靜脈輸液外滲,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將會給患兒帶來較大的痛苦。因此,本文研究中,筆者總結了小兒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分析及采取的護理干預,現(xiàn)將報告如下。
1 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
1.1患兒年齡 在靜脈輸液過程中,一般5月~3歲的患兒發(fā)生液體滲漏較為常見,主要因嬰幼兒自我約束力較差,再加上對注射有強烈反應,穿刺部位在過度活動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頭皮針穿破血管,從而出現(xiàn)液體滲漏的現(xiàn)象。
1.2 患兒病情 患兒病情較重的情況下,由于難以忍受疼痛,活動自控力差,穿刺部位過度活動時,便很容易導致輸液外滲[1]?;蛞蚧純撼霈F(xiàn)重度脫水、營養(yǎng)不良時,由于穿刺周圍循環(huán)受損,而容易出現(xiàn)輸液外滲。
1.3 血管原因 為患兒進行皮靜脈注射時,由于部分患兒血管較少、血管短或不直,使穿刺難度較大,頭皮針固定后由于受患兒哺乳的影響,而使其容易外滲或脫落。
1.4 藥物因素 一些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鈣劑、甘露醇、間羥胺及多巴胺等,這些都屬于外滲的高危險藥物,若這些藥物不慎發(fā)生外滲,后果將會很嚴重。
1.5護理技術 護理人員自身護理技術而造成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對嬰幼兒血管不理解,或缺乏經(jīng)驗;②護理人員掌握的專業(yè)知識還相對缺乏,不了解藥物特性。③對患兒穿刺部位用敷料覆蓋后,不便于隨時觀察穿刺部位;④穿刺沒有一次成功;⑤多次穿刺在同一部位;⑥穿刺成功后未妥善固定針柄處。
1.6 健康宣教 由于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中忙于護理操作,再加上兒科輸液室本身工作量較大,忽略了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這就使家長在看護患兒靜脈輸液過程中對液體外滲現(xiàn)象還缺乏認識,患兒出現(xiàn)液體外滲時家長沒有及時通知護理人員。
2 護理對策
2.1 合理選擇靜脈 護理人員在為患兒靜脈輸液過程中,為避免液體外滲的現(xiàn)象發(fā)生,應根據(jù)患兒好動及自我約束力差的特點,針對2歲以上患兒選擇四肢靜脈為宜,并且應避開關節(jié)處;針對2歲以下患兒,選擇頭皮靜脈穿刺時,不宜選擇耳后靜脈和眶上靜脈,而應盡量選擇顳淺靜脈或額前正中靜脈。
2.2妥善固定 為患兒靜脈穿刺成功后,固定時最好使用3M透明通氣膠帶,一般作“S”型固定,待頭皮靜脈穿刺針固定后,為避免針頭受外力牽拉的影響,還用膠帶繞患兒頭部一圈,若對患兒行四肢靜脈穿刺時,應將患兒手足功能位用小夾板進行固定。
2.3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在穿刺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兒血管的特點,進針時選擇合適的角度,刺入皮下時,通常針頭要與血管呈30°[2],并且直刺血管時壓低針梗呈15~20°,進針時速度不能過快,盡量避免在同一靜脈多欠反復穿刺及針頭在血管內(nèi)反復進退。
2.4輸注刺激性藥物的注意事項 為患兒輸注鈣劑、甘露醇、間羥胺及多巴胺等刺激性藥物時,適宜采用靜脈留置針,能避免反復穿刺的現(xiàn)象,從而能減少藥物外滲的不良后果,極大減輕了因反復穿刺而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同時,為患兒輸注刺激性藥物時,滴注藥物之前要保證針頭斜面在血管內(nèi)。一般較2歲以下嬰兒的藥物滴速要控制在15~20 gtt/min,2歲以上的嬰兒藥物滴速控制20~40 gtt/min,才能有效避免應輸液速度過快而導致出現(xiàn)液體滲漏。
2.5加強穿刺部位觀察 護理人員在患兒靜脈輸液過程中,應每隔10~20min巡視一次,對患兒穿刺部位的情況及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輸注刺激較大或化療藥物時,應增加巡視次數(shù),為避免因護理操作忙而忽略對患兒的巡視觀察,應在輸液卡上詳細標示,巡視后應做好記錄。需重視的是,護理人員在巡視過程中一定要指導家長如何看護患兒,尤其是患兒在因疼痛而哭吵不安或輸液時間過長的情況下更應警惕,遇到特殊情況,應及時告知護理人員。
2.6熟練掌握護理技術 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為患兒靜脈輸液過程中,盡可能做到一針見血,減少反復穿刺的次數(shù),以避免對患兒血管造成損傷或刺激,同時,要確保頭皮針進入血管之后才能進行輸注,速度不能過快,否則會造成壓力過大。除此之外,掌握正確的拔針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拔針速度要快,并且要順著血管的走向,在拔針的過程中切忌按揉,在拔出針后,要用棉棒對患兒穿刺部位按壓3min以上。
2.7 液體外滲處理
2.7.1患兒靜脈輸液過程中,若刺激性藥物或化療藥物發(fā)生外滲,為避免患兒局部組織出現(xiàn)壞死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應立即為患兒用50%硫酸鎂濕敷或冰袋冷敷[3],持續(xù)敷1h,4~5次/d,直至腫脹消退為止。
2.7.2為患兒輸注常規(guī)藥物時,如出現(xiàn)液體少量滲漏的現(xiàn)象,無需進行處理,可自行吸收所外滲的藥液。若外滲藥液范圍較大且患兒穿刺部位有明顯腫脹、發(fā)紅、疼痛等,應用50%硫酸鎂濕敷或冰袋冷敷,并且應立即更換穿刺部位。通常患兒行四肢靜脈輸液出現(xiàn)液體滲漏時,可采用抬高穿刺肢的方法解決液體滲漏的問題。
2.8健康宣教 做好患兒家長健康宣教,主要是教家長在靜脈輸液過程中應配合的事項,如抱患兒的姿勢,以防止觸及針頭;不能對輸液滴速隨意調(diào)節(jié);為便于觀察患兒穿刺部位,不能將患兒穿刺部位用衣物覆蓋;保護穿刺針的方法以及患兒出現(xiàn)不良情況應及時告知等。
綜上所述,引起小兒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較多,要減少液體外滲帶給患兒的痛苦,護理人員就應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加強責任心,提高專業(yè)知識水平,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輸液期間加強巡視,有預見性地觀察和護理,并重視對家長的健康宣教工作,從而減少靜脈輸液外滲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周燕,王靜海.關于小兒靜脈穿刺的幾點護理體會[J].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2009,2(5):84.
[2] 茅海燕.門診小兒輸液管理的難點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18(2):49.
[3] 童小鋒.門診輸液安全隱患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0,4(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