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如果有人每天給您20~40元人民幣的出租交通補貼,你會不會歡呼雀躍?
如果有人每天給為您服務的“的士”司機發(fā)放獎金,您會不會有機會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只要您是一個普通百姓,每天上班為糊口奔波,你一定會給出兩個大大的“yes”,順手再點個“贊”。
這就是2014年春天的真實寫意:“嘀嘀”和“快的”兩家打車APP的大戰(zhàn)給老百姓帶來了最直接的感受。
消費者省了錢,司機多賺了錢,出租車空駛的時間減少了,“的士”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這一方多贏的局面是不是很High?
為此,筆者想到了習主席2012年在《求是》雜志上那段精彩的總結:“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p>
按照這個標準,打車APP無疑是蠻有成效的。
但一切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老百姓在歡呼雀躍地享受“打的”帶來的實惠時,各地政府卻不約而同地先后出手,對此事進行了干預。北京交通委頒布了每臺的士“只能使用一個手機叫車終端”的新規(guī);上海禁止高峰時段使用打車軟件;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合肥等全國50多個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開始或準備實施管控。
這些事關百姓生活的小事兒,折射出來的卻是市場經濟改革中的大事兒。
“嘀嘀”和“快的”的APP之戰(zhàn),不用經濟學家和經濟決策者解讀,幾乎每位百姓都知道這是非常態(tài)的,是不可能持久的。在面對這種非常態(tài)經濟行為的時候,市場經濟體系自然會做出由市場決定的選擇。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230年前就指出了“看不見的手”才是主導市場的真正力量,即由市場去決定資源的配置。他在《道德情操論》中將自行調節(jié)的結果做過形象的描述:“這樣,沒有打算去作,沒有真正去作,卻促進了社會的利益,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資料。”
在全面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實踐中,李克強總理也在今年兩會上直白地表述:“說白了,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p>
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果然百試不爽,就在“打的”之戰(zhàn)如火如荼,城市決策者仍在加緊研究新政時,打車的價格補貼已經悄悄降溫。對乘客的補貼從高峰時的20元下降到3月下旬的5元,“看不見的手”對于非常態(tài)經濟行為的自動糾錯機制再一次發(fā)揮了作用。
以“嘀嘀”為例,讓補貼降溫的不是77天燒掉14個億的巨額支出,更不是政府的管控,而是市場目標的達成。用戶數量突破1億,覆蓋全國178個城市,日均521.83萬單,使用“嘀嘀打車”的司機突破了90萬,這些光輝的業(yè)績讓人目瞪口呆。而“嘀嘀”最為關注的,卻是燒錢大戰(zhàn)的核心——微信支付。結果是,以日均521.83萬的訂單數,超越了網絡支付的龍頭老大——淘寶網。在達成目標之后,“嘀嘀”補貼的降溫甚至取消都是能夠預期而且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
“嘀嘀”“快的”僅僅是兩家為爭奪商業(yè)利益和市場份額的公司,卻為人民提供了真正的福利,這就是市場經濟的魅力,也是我們探索讓市場自行選擇“為人民服務”的最新嘗試和制度實踐。
愿各行各業(yè)都多些“嘀嘀”“快的”,使百姓能夠享受的補貼也更多些。
人民和政府都樂了,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