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喬勻
從傳統(tǒng)陶藝走到現代陶藝的侯春廷,在其馬賽克等公共藝術作品中,可見繪畫寫實的功力與交趾陶的繽紛釉色,在白瓷創(chuàng)作藝品的精簡塑形與素樸色彩中,則可窺見流動的線條與光影的變化……如此動中窺靜、靜極思動的特質,引人細細品味。
甫在7月初于鵬城深圳圓滿成功的第一屆國際茶器美學創(chuàng)作展中,集合中、日、韓、馬、新等優(yōu)秀陶藝家與茶器品牌的國際大師茶席美學區(qū)中,成了最美的風景線之一。其中主要由臺灣鶯歌眾多陶藝家作品組成的茶席美學區(qū),令許多觀者流連忘返、頻頻贊嘆,詢問度最高的,是陶藝家侯春廷的作品。
侯春廷出生于臺灣嘉義縣六腳鄉(xiāng),1982年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yè)。曾在臺灣外銷陶瓷工廠擔任陶瓷設計,1988年學習陶藝制作,1991年與兄弟延續(xù)阿公對家鄉(xiāng)交趾陶的熱愛,成立墘窯交趾陶工作室,在交趾陶創(chuàng)作競賽中表現優(yōu)異,并以吉祥物為象征圖案開發(fā)各式紀念品。
1996年,侯春廷選擇來到鶯歌這個適合陶藝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以白瓷設計開發(fā)實用生活陶,并參與各式公共藝術案,2007年后進而參加各式現代陶藝競賽,屢獲佳績。侯春廷的作品相當多樣,從交趾陶、馬賽克、公共藝術、瓷器的創(chuàng)作,這之間不斷學習嘗試,看到自己的不足亦發(fā)覺創(chuàng)作的無限可能,讓創(chuàng)作不局限于傳統(tǒng),也不局限于陶瓷的單一素材。
細數侯春廷的作品不難發(fā)現,他常以現代建筑的立體鏤空技巧,多變的造型與題材,融入西洋風格并保有中國傳統(tǒng)精神;侯春廷也喜歡結合不同的材質,例如:將陶與竹結合(竹杵一壺)、將陶與木結合、將陶與金屬結合,展現茶器的細致曲線,以及獨特的個人風格。
從傳統(tǒng)陶藝走到現代陶藝的侯春廷,在其馬賽克等公共藝術作品中,可見繪畫寫實的功力與交趾陶的繽紛釉色,在白瓷創(chuàng)作藝品的精簡塑形與素樸色彩中,則可窺見流動的線條與光影的變化……如此動中窺靜、靜極思動的特質,引人細細品味。
侯春廷的作品當中,今年的最新作品《穿石聽水流》茶席堪稱一絕。
南宋的山水畫如馬麟的《靜聽松風》、夏珪《松崖客話圖》等,其畫面皆留下大片空白,而主題常在邊邊角角或一小部分,然而確可以感受整幅畫的情境。
一顆顆于溪水中的小石頭,不知經過多少歲月的沖刷,才成為現今大小形狀不一的圓潤造型,當從岸邊觀看那露出水中的石頭,就如同一幅山水畫的情境。作品《穿石聽水流》就是希望能有此意境;整個茶席就像散布于河中的石頭,泡茶時隨著坐位不同而呈現不同樣貌,就像是座于河的兩岸觀看著彼岸。當我們靜坐其旁,置身其中,彷佛感受到溪水流動的線條,動作間也完全體會一種自在流暢的空與靜。
當今社會生活步調快速而滿載,這件茶席作品則是以慢和靜來感應,當坐于其前,品聞茶香,想象這片片鮮茗從產地經過繁復作業(yè),才能有得此刻的滋味……
其實是安靜的作品,在它的前面,感受到整個空間都融入其中,在作品間流動。因不具像,思緒不被綁架而可以任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