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霄 丁怡
摘 要: 新聞播音不僅體現(xiàn)播音員的基本功,更一度被譽為播音專業(yè)人員的看家本領,可見其地位的特殊性。播音過程中固定腔調的出現(xiàn)嚴重影響了新聞播音工作,本文主要探討在新聞播音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突破固定腔調的限制,進一步做好新聞播音工作。
關鍵詞: 新聞播音教學 固定腔調 應對方法
一、引言
新聞播音工作是播音從業(yè)人員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工作的一種,擔負著傳遞信息、引導輿論、聯(lián)系群眾與政府等重要職能,被稱為“最后的把關人”,其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新聞消息的傳播乃至媒體公信力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在進行新聞播音實踐練習時,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因為固定腔調的出現(xiàn)導致新聞播音工作不盡如人意。新聞播音的基本要求是敘事清楚、新鮮感強。很明顯,固定腔調的出現(xiàn)必然與這兩項基本要求相違背,是新聞播音教學中必須為學生解決的問題。
二、固定腔調及其表現(xiàn)形式
在廣播電視的新聞播報當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一種播音腔調,他傳達出來的有聲語言語意不清晰,重點不突出,理解起來有障礙,無論文稿說的是什么事情,無論文稿是什么題材,播音員都是同一種腔調、同一種模式,甚至連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形式、位置都相差無幾,總以一種固定不變的聲音形式表達出來,我們稱之為新聞播音中的固定腔調。通俗地理解,新聞播音的固定腔調就是單純地念稿,是播音員在有聲語言表達時“不走心”、“以不變應萬變”導致的。
探究固定腔調出現(xiàn)的原因,有一部分人認為是一味追求“播音腔”導致的,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已故老一輩播音學界泰斗張頌教授曾談道,以前對“播音腔”的理解普遍是正面的,“播音腔”很好地體現(xiàn)播音“三性三感”的語言特點,具備獨特的美學價值。后來,播音語言的莊重性被誤解成了刻板,親切感被誤解成諂媚的狀態(tài),也就逐漸形成外行人對“播音腔”的錯誤理解,并進一步導致固定腔調的出現(xiàn),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聞播音質量和傳播效果。
固定腔調以其固定不變的聲音形式應對著內容萬變的新聞稿件,從他們聲音形式的特征看,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別:
1.“刻板調”
主要體現(xiàn)為節(jié)奏單一,語勢單一,停頓較多而連接較少。新聞播音講究“歸堆抱團”,要求少停頓多連接,在表達過程中尤其注意根據語意設計合適的停頓及連接位置。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減少出錯,播起稿件來一板一眼、煞有介事,不管句子長短與否,也不管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究竟如何,四平八穩(wěn),語勢平平,甚至每一個句子的起調和落調的音高位置都是相似的,聽起來十分刻板且乏味,毫無新意。
2.“拖沓調”
這種情況與“刻板調”很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停頓位置減少了,但是卻一味地連接,錯誤地理解“新聞播音語勢常揚”,不僅不加分析地將句尾音節(jié)上揚,而且往往將這個音節(jié)加重或者歸音時嚴重超出原本的音高調值限制形成扭曲。這種固定腔調的形式往往伴隨著氣息輕浮、語調輕飄、音色發(fā)虛等問題。
3.“諂媚調”
播音的語言特點講究“三性三感”,其中就有“親切感”,說的是懇切謙和、息息相通。但在現(xiàn)今一些媒體中,出現(xiàn)了不少播音員為了“親切”,很刻意地口語化,大量使用語氣助詞,由此為成長階段的播音學生塑造了很不好的形象,讓人感覺絮絮叨叨、十分小氣,更有甚者滿口“港臺腔”,影響很不好。
新聞播音中的固定腔調很容易令人反感,更會嚴重影響傳播效果,必須得克服,尤其對于學習階段的人而言,樹立正確的播音員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播音習慣,掌握正確的播音技巧尤為重要。
三、應對固定腔調的方法
在新聞播音教學中,要使學生克服固定腔調,筆者認為,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播音的正確創(chuàng)作道路,然后加強學生對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內部技巧的體驗,并使用恰當的外部技巧對稿件進行表達。
1.理解播音的正確創(chuàng)作道路
張頌教授從播音創(chuàng)作的黨性原則、創(chuàng)作源泉及新聞屬性特征對播音的正確創(chuàng)作道路進行了定義。正確的創(chuàng)作道路立足于播音創(chuàng)作本身的特質,著眼于創(chuàng)作大環(huán)境,比較深刻且全面地反映了播音創(chuàng)作的質的規(guī)定性。新聞播音的語言技巧和聲音形式必須以稿件的具體內容和包含的思想感情為核心進行處理。新聞是對新近發(fā)生或者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要求播音工作遵循“敘事清楚,新鮮感要強”的原則。這里提到的“清楚”不僅指在播音表達時吐字歸音清晰,還要求播音員進一步理解稿件內容之后,準確傳達出稿件的精神和價值。“新鮮感”更要求播音員根據稿件內容調動自己的播講愿望從而進行表達。
2.使用語言表達的內部技巧加強體驗
這里所說的內部技巧,主要指播音創(chuàng)作時對稿件內容的理解、感受,即體驗。面對稿件,播音員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處于運動狀態(tài),對文稿內容進行具體感受的深化,達到“理清頭緒—設身處地—觸景生情—現(xiàn)身說法”的境界,進而使思想感情從集聚到迸發(fā)。不同的文學體裁需要有不同的思想運動狀態(tài),新聞播音有其鮮明的語言特點,需要運用體驗的技巧達到真實、新鮮。在體驗的過程中,還要設想稿件內容傳達時相應的受眾及受眾在了解這一內容后可能的反應,增強自身的身份感,豐富創(chuàng)作時的對象感,使體驗更生動具體。
3.使用語言表達的外部技巧具體體現(xiàn)
要使學生克服播音時的固定腔調,更多的還是要讓學生進行播音創(chuàng)作時的語言表達外部技巧準確、貼切并且多樣化。
新聞播音的語言以敘述語言為主,受敘述內容和寫作手法多樣化的影響,進行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時要求根據內容的變化,讓播音語言豐富多彩,語勢上有起伏,節(jié)奏上有配合。
播音中要打破固定腔調,使語義表達清楚、準確,安排好恰當的停連很重要,重音的選擇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分析好“主要重音”和“次要重音”的位置及關系。重音在表達時方式很多,但基本都是在對比中體現(xiàn),如弱中有強、強中有弱;低中走高、高中降低;快中有慢、慢中轉快等,相應的可以采取虛實法、強弱法或者快慢法進行處理。句子、層次、段落之間的轉換和銜接還要依靠恰當的語氣實現(xiàn),語氣是內在語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由波峰型、波谷型、上山型、下山型、半起型五種基本語勢的變化體現(xiàn)的,通過五種語勢可以支配停連、重音,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節(jié)奏類型。在分析稿件的節(jié)奏時,要注意“主導節(jié)奏”與“輔助節(jié)奏”的關系,尤其注意“滲入句”的表達。
4.掌握靈動的話筒前狀態(tài)
靈動的話筒前狀態(tài)是建立在由具體稿件引發(fā)的強烈播講愿望的基礎上的。播音員面對文字稿件的內容,從分析到理解到感受,隨著內容的進一步發(fā)展,思想感情也在不斷深化,由一點一點地積聚,到最后將思想感情以有聲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時已經非說不可,這就是進行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時正確的話筒前狀態(tài)。
影響話筒前狀態(tài)的因素很多,如學生對語言表達內部技巧的掌握程度、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內部技巧的使用需要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播音工作是個體行為,形成的個體心理十分復雜,而在話筒前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導致播音工作不理想是播音專業(yè)學習者容易遇到的狀況。話筒前常見的生理狀況主要是緊張和懈怠兩種。生理的緊張往往由心理緊張造成,在這種狀態(tài)下,“口腦不一致”,思維跟不上語言的節(jié)奏,播音時語言十分刻板,談不上靈活多變,甚至大腦一片空白,詞不達意。懈怠的狀態(tài)則表現(xiàn)為有氣無力,播講愿望很不強烈,情感消沉,表情麻木,思維停滯,反應遲鈍。
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到正確的話筒前狀態(tài)是隨著稿件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本身是運動的。
四、結語
播音工作講究“氣隨情動、聲隨情走、情聲氣結合”,思想感情是核心,而思想感情需要播音創(chuàng)作主體對稿件進行具體地分析、理解和感受。在新聞播音教學中,督促學生克服固定腔調,就是要學生充分意識到新聞播音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從稿件內容出發(fā),恰當使用語言表達的內外部技巧,最終“達到恰切的思想感情與盡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tǒng)一,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tǒng)一”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陳雅麗.實用播音教程——廣播播音與主持[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2]張頌.播音創(chuàng)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3]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4]杜朋.新聞播音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文教資料,2011.
[5]萬俊杰.新聞播音中出現(xiàn)固定腔調的原因及對策[J].青年記者,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