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摘 要: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認知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對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在具體指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設置。為了實現(xiàn)共同進步與提高,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相互扶持,展開合作學習,共同提高。而有關課堂教學中的“分與合”的系統(tǒng)的分析與討論很有必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分層教學;合作學習;評價展示
初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操作性比較強的學科,但是囿于學生的認知和動手能力參差不齊、知識結構和學習態(tài)度不能整齊劃一,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差異,區(qū)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分與合是辯證對立統(tǒng)一的,教師不能死板地將學生分成對立的層次,將學生在學習中隔離開來,而是要為不同的教學要求分中有合、合中有分,這樣才能實現(xiàn)共同進步與提高。
一、分層教學
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敝傅木褪莾汕Ф嗄昵翱鬃釉诮虒W中能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和使用教學方法,可謂分層教學的先驅。前蘇聯(lián)教育家巴班斯基也曾指出:教學應遵循“可接受原則”,要求教學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的可能性,使學生在智力、體力、精神上都不會感到負擔過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多是根據(jù)班級平均水平進行“一刀切”的總體教學,課堂看似整齊劃一,其實對反應慢的學生不公平,讓學生陷入后進的惡性循環(huán)。新課改實施與推廣以來,廣大一線教師充分認識到“一刀切”教學方式的弊端。
(一)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認知心理以及相應的接受知識能力的多層次教學法應運而生
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認知規(guī)律及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將學生系統(tǒng)地分為三個層次:
1.拔高層
學生對電腦操作及運用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自學和理解接受能力都很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才學生除了進行基礎教學外,還要注意引導能力拔高。
2.能力層
處于中間層的學生雖然未必興趣十足,但是本著學習精神都能完成,學生多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學習者,學習用功,理解接受居中,但是缺乏前者那種自我進取和探索的學習精神。
3.后進層
信息技術的后進生不一定不認真聽課,學生多是電腦基礎差,對動手操作和理解認知需要一定的摸索和實踐,如果不進行有效關注和指導,學生將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
當然,層次的劃分不是恒定不變的,是根據(jù)學生學習進步而適時互動調整的,這樣才能有效地刺激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系統(tǒng)地分層教學
1.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就是根據(jù)三個層次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參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定制高、中、低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備課時摸清學生對該節(jié)課的內容有怎樣的了解度,哪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哪些學生接受快或慢,分別需要怎樣的指導。比如,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在知識目標上,能夠透徹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有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主要提高在理論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實踐能力,重點培養(yǎng)操作技能,通過自學掌握如書本中的開動腦筋、親身體驗或者課后的高層次習題;中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目標上,要求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重點培養(yǎng)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識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踐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關的操作。
以最初的《打字練習》為例進行說明。對于比較熟練的拔高層的學生,教師不能拘泥于最基本的指法和打字速度,因為學生可能已經(jīng)達到了基本的要求速度,所以教師要在速度上鼓勵學生進行提升,比如以每分鐘50字為要求,激勵學生進行練習。對于中層的學生,因為學生一般是學習態(tài)度比較好,但是之前未必掌握這些知識,所以教師除了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鍵盤指法外,能達到每分鐘30個字以上;對于低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能夠嚴格按照鍵盤指法,鼓勵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通過自己努力以正確的指法掌握26個英文字母的熟練輸入。
2.實踐分層
教學目標不同,教學操作實踐也必然各異,這樣才能體現(xiàn)分層教學的針對性。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都有進步和提高,在根據(jù)對應層次學習目標的前提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差異教學,讓每個層次都有針對性的提高。
例:在學習《編輯“綠色環(huán)保行動”報告》這一課時,為了讓大家都能掌握在文檔中插入藝術字,插入圖片的操作的能力。對于拔高型的學生,教師就要求學生制作的報告除了基本的藝術字及圖片插入外,還要能進行對應的編輯。課堂上,教師并不能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和指導,這樣才能精益求精,有效提升能力。對于中層學生,因為學生善于學習,但是常常是循規(guī)蹈矩,所以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進行突破,不能拘泥于教材或老師的基本要求,要敢于打破常規(guī),根據(jù)自己的設想進行相應的設計;后進生則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嚴格按基本步驟完成用Word制作“綠色環(huán)保行動”報告,首先樹立學好知識的信心。
3.練習分層
練習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因為信息技術是操作性要求比較高的學科,所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大綱規(guī)定,學生在課堂操作中的時間不能低于70%,練習才能認知。但是囿于學生認知不同,在課堂練習上也有有所區(qū)分。
比如:針對“查找”學習任務,如果平時用計算機經(jīng)常操作的學生,對各種查找方式很熟悉,教師可以系統(tǒng)地要求學生進行練習幾遍,然后就可以自由發(fā)揮進去其他方面探索;中層學習則要循規(guī)蹈矩地按照教學大概的要求進行反復練習,逐步掌握:(1)能應用“開始”菜單中的“查找”程序,找到自己前一節(jié)課所創(chuàng)建的文件夾。(2)能根據(jù)名稱和位置找到教師所給出的指定文件所在的路徑。(3)能用日期時間限定來查找特定文件。(4)自己設置高級搜索來查找比較小的、包含在子文件夾中的文件。其實該操作相對簡單,針對后進生在練習中教師主要是改變學生的練習態(tài)度,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監(jiān)督學生一步步實現(xiàn)操作,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與完成的愉悅感。
4.測驗分層
測驗是對學生知識和操作能力的摸底,如果測驗整齊劃一的話,久而久之,拔高層的學生可能就沒有挑戰(zhàn)性,而后進生則沒有成就感。所以教師還要在測驗中進行分層設置,既要讓拔高層的學生有成就感,中層學生有進步感,還要讓后進生體驗到自己對知識的認知層次。
比如:學習完用Word編輯和設計內容后,教師就要根據(jù)認知差異,設定不同的題目。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如讓學生制作一份有關宣傳環(huán)境保護的電子小報,并提出如字體、顏色、大小、布局、行距、頁面大小、藝術字等要求,并提供網(wǎng)絡,讓學生上網(wǎng)查找收集資料。對于中層次的學生,提供幾個樣板和素材庫,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人愛好設計一張電子小報。低層次的學生,提供一個樣板和樣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讓學生模仿著做。
信息技術的測驗都是動手能力,在測驗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有針對性的測驗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同時也體驗到做好任務的成就感,從而刺激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5.評價分層
由于采用了分層教學和分層測驗,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不同,為了有效地反映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的進步,就必須進行分層評價。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還以同一張試卷來考查,用同一個標準來批評學生的學習成果,顯然就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學生積極的認知和發(fā)展情趣的養(yǎng)成,勢必會造成不公平現(xiàn)象,并挫傷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能力強的學生覺得進步疲軟,無法體驗自己的實際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所以,教師要在對應層次上以發(fā)展的、積極的評價來鼓勵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探索和學習。對高層學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學生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對中等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對低等生,應該尋找其閃光點,采用表揚評價,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同時讓提高快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分層教學是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態(tài)度以及認知情趣等多因素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打造的整體學習和實踐流程。經(jīng)過這樣有針對性的教學跟進,后進生感到在學習態(tài)度和情感上收到尊重和激勵,會更加努力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能力強的學生也沒有感覺浪費時間,而是有效利用課堂時間,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實踐證明分層教學開展之后,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不少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變得開朗活躍了許多。然而,單純地搞分層教學還是有一定的漏洞,畢竟這樣的教學活動是一對多的輔導,囿于課堂時間和教師精力的限制,教師無法更充分地照顧到每一位學生,這種情況下,分層基礎上的合作學習,相互幫扶,共同提高就派上了用場。
二、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在充分認識學生實際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統(tǒng)籌搭配,以實現(xiàn)相互幫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和提高的教學目的。單純地看分層教學,總會給教師將學生割裂開來的感覺,其實不然,分層教學是針對不同層次的不同要求,為了學習更充分,教師常常以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組合,這樣在完成各自學習任務的同時,大家在小組內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幫助后進,讓學生實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分層任務完成后,設置小組共同任務讓大家相互幫持完成,這樣才能在一分一合中,完善知識彌補,生成最佳學習效果。
1.科學分組
合作學習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分組實踐中教師要嚴格按照學生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性格特點根據(jù)“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4~5人的學習小組,每組按高、中、低不同水平合理搭配。小組內每個成員被賦予特定的職責,如“記錄員”“小組長”“檢查員”等,學習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教師根據(jù)學生課堂表現(xiàn)對小組動態(tài)管理,指導學生有步驟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深入探索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一切交由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人人有興趣,個個有所得,從而以好促中,以優(yōu)帶慢,在各自“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最終達到提高全體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2.學習過程
合作學習是融合途徑,也是共同提高的必由之路。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問題設置,爭取讓學生在共同的學習任務下完成情感的融合和能力的提升。通常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合作嘗試設計討論、學生合作設計練習、反饋評價拓展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合作學習。
這里以制作《我的校園》電子資料為例展開鋪敘:
(1)合作排位
因為信息技術是在計算機機房中進行組織教學的,所以恰當?shù)呐盼恢靡彩呛苤匾?。筆者將高層學生安排在機房的邊上兩排,而讓中層和低層學生交替坐在中間兩排,方便老師對學生的指導教學,低層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從心理上說,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點或者差不多的學生的幫助,高層學生在一起學習形成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得到提高。這種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師上課進行組織教學,有利于進行個別輔導,也有利于學生信息的反饋,由此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情境創(chuàng)設
教師可以先展示其他類似的成功案例,對學生進行樣品展示和情境啟發(fā)。學生觀察后,對作品的標題文字和圖片設置與修飾,以及藝術字、背景、動畫、音頻、視頻、超級鏈接等方面有了模板式了解。然后為了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設問:你覺得該作品哪塊設計給你留下哪些深刻印象?哪里有缺陷?怎樣改進?
創(chuàng)新有難度,但是對于點評和學習樣品,大家都感覺具體形象,很容易激活小組內的討論氣氛。于是,學生踴躍參與,班級氣氛異?;钴S,合作學習初具規(guī)模。
(3)合作討論
合作過程中,教師要緊扣新課標要求和本課教學目標,提出操作要求:各小組成員可以搜集網(wǎng)上有關材料,諸如音頻、圖片、視頻等各種素材,然后討論通過一定的方式和角度來展現(xiàn)“我的校園”,使其成為一幅完整的作品。對于高、中、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組長給予不同的任務分配,最后再交換操作角色,相互指導,爭取每位學生都要進行每個流程的操作,這樣才能實現(xiàn)共同進步。
組內學生先根據(jù)自己對設計的理解,分別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后組內進行商討,確定作品的大致方向和角度,再要求小組成員一人負責創(chuàng)意設計、一人負責畫面、顏色處理、另兩人負責視頻、音頻內容和修飾的處理,每人分工各做一部分,最后合作整合為一個完整作品。這種分工和合作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習慣一味地模仿教師的范例作品,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思維被束縛的狀況,使得每個學生對自己的任務明確,也更能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各種思維碰撞的機會和想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4)評價拓展
反饋是對學習和操作的評定,評價是對學習方向的改進指導。筆者在合作學習中提出“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從小組間的評價具體到某一組員的評價。評價以鼓勵和肯定為主,同時也要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及如何改進,最終以小組總體成績決定獎勵或認可的依據(jù),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
設計及評價標準:一是作品要有思想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技術性,二是體現(xiàn)小組內不同層次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三是作品一定要設置合理、表現(xiàn)并突出主題,不能只追求視覺效果而忽視作品主題和內容。
本文是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分與合”對立統(tǒng)一的討論與分析。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科學而又精妙的方法,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從學生實際認知出發(fā),設定符合班級學情的教學方案。新課程標準賦予了教師新的任務,新任務又指引教師探索新的方法。教學方法必然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實踐、創(chuàng)新,設計最好的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趙發(fā)毅.如何提高信息技術的課堂效率[J].新課程學習:下,2011(5).
[2]馮榮輝.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N].國培網(wǎng),2011-11-26.
[3]張玉林.淺談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效率[J].科技資訊,2009(33).
[4]駱劍強.信息技術分層次整合教學研究[J].學苑教育,2010(8).
[5]王謙.淺談新課標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探索[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9(12).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坎山初級中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