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禮珍
摘 要:“母愛,是母親的偉大之處;師愛,是教師的崇高之處?!蔽倚N挥诔青l(xiāng)結合部,在農(nóng)村經(jīng)濟逐步活躍的同時,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家長把子女送進城里學校就讀,而留在我校的很大一部分學生家長到城里打工、經(jīng)商去了,還有一小部分父母離異放任不管,從而出現(xiàn)留守孩子現(xiàn)象,造成留守孩子“行為規(guī)范嚴重失范、心里嚴重失衡、學習成績偏后”等問題。針對現(xiàn)狀,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幫教,總結出了“五種實踐培育策略”,根據(jù)不同留守孩子的心里特點和不同程度幫助他們鋪設不同臺階,使他們拾級而上。用愛心點燃學生內(nèi)心的希望之火,使他們在健康、活潑、快樂、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中,陶冶美好心靈,對明天充滿希望,并以積極態(tài)度奮發(fā)進取,不斷追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
關鍵詞:愛心傳遞;精神激勵;團結協(xié)作;開啟自信
一、研究的緣起
(一)從“一則周記”引發(fā)的思考
八年級(3)班小李在去年的一篇周記上寫道:“……坐在窗前,仰望一群白鴿在天空中翱翔,心中嘆息:鴿子呀,鴿子,你是多么的快樂!你沒有考試,你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父親的打罵,你成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我真想變成你,在天空中自由飛翔,讓頭腦中的‘考試、分數(shù)的陰影永遠都抹去!”短短幾句話,道出了他心中的抑郁與困惑。原來這位學生父母離異,他隨父親生活。而父親因生計常年在外打工,父親打電話也只問問成績,若成績差就是一頓毒罵。有的任課老師還認為他已“不可救藥了”,就把他排在最后面,采取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如果任其發(fā)展,那么他會變成什么樣呢?
(二)從“樂觀開朗變成悶悶不樂”引發(fā)的思考
有位初二女生李x,她樂觀開朗,平日嘻嘻哈哈,人緣極好,可有一段時間她悶悶不樂,一聲不響,作業(yè)馬馬虎虎,問題出在哪里呢?我連續(xù)找她談話,可是她不是回避,就是低頭不語,那個善言開朗的她蕩然無存了。突然有一天她向我請假,說她奶奶病了,她得去醫(yī)院照顧她,后來她還說“不想讀書了”。我進行心理探源:像這樣一位心地善良、性格開朗的女學生是什么使她產(chǎn)生棄學的念頭?怎樣才能讓她開口說話?怎樣做才能點亮她心靈的那一盞燈?
調(diào)查表明,2012年9月,本校在讀的556名學生當中,共有留守學生53人,占全校學生總數(shù)的9.5%。其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有7人,占1.3%,父母離異的有9人,占1.6%,父母一方亡故的有9人,占1.6%,父母雙亡的有3人,占0.5%。
通過調(diào)查與了解還表明,目前學校、家庭、社會對這些留守孩子尚缺乏足夠的重視,缺乏應有的了解和關愛,特別是對這個特殊群體心理問題的關注程度欠缺。于是,在2012年9月我校開展了對留守孩子的特殊研究。
二、研究的設計
(一)概念界定
1.留守孩子
這里是指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父母離異和父母一方或雙方早逝以及由于各種原因父母都不管的由祖輩或親友教養(yǎng)的在校孩子。
2.心理干預
是指個體遇到心理挫折與危機的時候,采取第三者介入治療分擔的方式,對其進行干預并引導重新正常生活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二)研究框架
花兒:是留守孩子,是最穩(wěn)定最高的部分,是留守孩子的根本理念和希望。
綠葉:花兒再紅,需要綠葉扶持。綠葉是:班主任、任課老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同學,圍繞花兒進行培植的重點部分。
培植:是幫助留守孩子健康發(fā)展中的合理較強部分,通過五種培育策略,使留守孩子改變自己不良行為和不穩(wěn)定的健康心理,讓他們擁有的天賦就像火花一樣燃燒起來。
■
留守孩子培育策略基本框架圖
三、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老師父母,愛生勝子”的“愛心傳遞”行動
一個個留守孩子來到學校,同吃共住,學習生活全在學校,他們脫離了溫暖舒適的家庭,走進了學校大集體。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節(jié)奏、生活料理全部都要靠自己,而初中階段的留守孩子還處在轉(zhuǎn)型期,困難重重、困惑多多。作為老師應擔負起“慈母”之任,愛生如子,愛生勝子,使他們獲得如同家里一樣的感覺。
例1.2011年開學不久,八年級(4)班的小張在周記中說道:“我是深夜水流里的小舟,任將我拋入漩渦,岸上沉睡的人們,聽不到我的呼救,聽不到……原來這位學生父母離異,隨父親生活,父親因生計在外打工,他學習態(tài)度很不認真,上課經(jīng)常插嘴做小動作,站無姿、坐無相,有時還逃去上網(wǎng)。我知道這一情況后,主動與他結成對子,悉心教育:“你沒有失去母親,我就是你的媽媽,全班同學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來吧,把手伸向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于是,我一有空就找他談心,凡有一點點小小的進步,就表揚他,去年在校運會上1500米跑步中,他得了第三名,我一知道就豎起大拇指說“行”。后來這位留守孩子開始變了,作業(yè)也認真很多了,行為習慣變好了,學習態(tài)度也認真起來了,從原來數(shù)學、英語只考50多分,到去年期末考試居然考了70多分,同時也告別了網(wǎng)吧。
通過面對面的心靈約會,采取多種形式和內(nèi)容對留守孩子進行長期跟蹤,從小事入手,去扭轉(zhuǎn)、矯正他們的壞思想、壞習慣,用真愛去點亮那盞有困難的留守孩子的心燈,用真誠的心去感化他們。
(二)基于“人生引路,困難援助”的“精神激勵”行動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在學習、生活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初中階段的留守孩子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有時在困難的重壓下,會對學習、生活失去信心。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在人最困難的時期拉一把,有時能決定他一生的幸福。”
例2.我校原有一位名叫李x的初二女生,她樂觀開朗,可她有一段時間悶悶不樂,一聲不響,作業(yè)馬馬虎虎,問題出在哪兒呢?于是,我連續(xù)找她談話,可是她不是回避,就是低頭不語,那個善言開朗的女孩蕩然無存了。突然有一天她向我請假,說她奶奶病了,她得去醫(yī)院照顧她,后來她還說“不想讀書了”。我知道這一切后,拉著她的手親切地問:“你奶奶得了什么病,要不要緊?有什么困難跟我說,也許我能幫助你。”這時她才抬起了頭,看著我的臉,忍不住哭了,慢慢道出了實情,原來她一家5口人,弟弟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爸爸之前不久在外打工給人家造房子時,不慎從樓上摔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媽媽為了生計,只好去廣州打工。不幸的事又發(fā)生了,她奶奶也住進了醫(yī)院。她感到自己生活一片黑暗,為了回報奶奶、父母親,讓弟弟讀書,她不想再讀書了。聽了她的話,我感到自己身上的重擔和責任。一方面,我表揚她對老師的信任,安慰她,引導她如何正確對待家庭的危機;另一方面,向?qū)W校反映情況,發(fā)動全校師生向小李伸出援助之手,許多同學主動與她結對,有的幫助補文化課,有的還利用雙休日幫她家干家務活,終于使那個即將沉淪的女孩重新振作了精神,綻開了笑容。
學校應時時關注每一個學生,尤其是留守孩子,給予困難幫助,進行人生引路,我校從去年起還開展了師與留守孩子“一幫一”活動,通過這個平臺來激勵他們的人生斗志,扶持他們走上人生正確的道路。
(三)基于“互助互學,共同成長”的“團結協(xié)作”行動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支“團結歌”是八年級(3)班的主題班歌,娓娓的歌聲、錚錚的名言,用它來激勵留守孩子。我們在留守孩子中開展“互助互學”“一對紅”活動。這不僅能增強每個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而且對留守孩子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達到共同成長的教育理想。
例3.八年級(3)班小張,她別的功課都學得挺不錯,只有英語基礎不行,她的單詞發(fā)音老出現(xiàn)“怪調(diào)”,引來同學的哄堂大笑。通過開展生與留守孩子“一對紅”活動,同桌的小黃二話沒說,就擔任起了小張的課外輔導老師。從此,只要一有時間,小黃就教小張念英語單詞,聽英語磁帶。她們常常為了某個音節(jié)的發(fā)音,而互相切磋發(fā)音方法,尋找正確的發(fā)音位置。一段時間下來,小張的英語進步很快,她的發(fā)音標準而流利,不僅這一對同學紅了,而且令同學們大吃一驚,全班同學都紅起來了,漸漸地被這個認真好學的女生感動了,形成了一個勤奮好學的班集體。
因此我們對留守孩子一是要營造良好的、融洽的學習情感氛圍,人人平等,相互親和,為她們的互助互學搭建邁開步子的平臺。二是要幫助她們組好“對子”,促使他們共同成長。三是善抓小事,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四是加大成功教育,善于發(fā)現(xiàn)留守孩子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點,也要向他豎起大拇指“行”,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基于“降低起點,放慢腳步”的“開啟自信”行動
留守孩子是學校的弱勢群體,也是最缺乏自信的群體。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自信是一個人的成功之本?!蔽覀儗@部分留守孩子,一方面,每學期定期召開2~3次代理家長會,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培訓,每周通一次電話,給予一次心靈約會,讓他們配合并一起關心、教育留守孩子;另一方面,我們對留守孩子中學習有困難的,降低他們的起點,放慢他們的腳步,還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和肯定留守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哪怕是一點點,都要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多次的表揚、鼓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不再自卑,能揚起頭走路,開啟自信。
1.當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時,鼓勵勇氣
我曾采用降低起點的“賞識”教育方法來刺激一位留守孩子的內(nèi)部動機,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鄧某某,成績很差,經(jīng)常不交作業(yè)。一天我找他談話時,他說:“上課聽不懂,作業(yè)不會做,從小學到初中,經(jīng)常受老師批評,從未受到表揚。不是站在走廊上,就是站在辦公室里?!睆哪且院?,我決定降低起點,以他的學習實際情況為起點來增強自信心,每次跟他談話只讓他說說進步的地方,凡有一點小小的進步,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優(yōu)點,也“小題大做”,豎起手中的大拇指,“行”。這樣多次夸張地鼓勵他,他感受到自己有希望,能成功,因此克服了自卑感,增強了自信心,去年他還考上了普通高中。
2.當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時,激勵其意志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庇械慕處煵还芰羰睾⒆拥木唧w情況,總是給他們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成績目標評定定位很高,若某些學生考得差或退步就諷刺挖苦,都是一些“笨蛋、木頭、菩薩”等等,這樣一步步把學生推向泥坑里。我認為教師對留守孩子要將教學步子適當減小、放慢,在教學內(nèi)容上設計小步子,降低他們的認知跨度,使留守孩子在每一步中經(jīng)過稍加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對他們細微進步都要表揚和鼓勵,經(jīng)常只得十幾分的學生,能得二十幾分就該表揚,使他們體驗到老師已“賞識”我了,讓他們收獲成功的喜悅,再慢慢地激勵他們不斷提高成績。當然,我們對于基礎較好的留守孩子,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考出好的成績,同時還要鼓勵他們做到少出現(xiàn)錯誤,并激勵他們更上一層樓。
3.當學生產(chǎn)生失誤時,撫慰其心靈
問題回答不出來叫學生“站”是老師對學生的提醒之一,作業(yè)做錯給學生打“X”,是老師對學生進行批評的主要符號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時候都不要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可以激發(fā)學生好學習的愿望?!边@句話給我們教師提供了準則。為此,我不僅對留守孩子這樣做,而且對所有學困生也一樣做,把作業(yè)做錯時打“X”改為“畫紅線”或“打問號”,問題答不出來,不讓學生“站著”改“坐著”,鼓勵學生有多種想法和答案,即使是錯誤的也不輕易批評,引導他們自己領悟錯誤所在。實踐證明,有了這份愛心,可以化解怨尤,化解煩惱。
(五)基于“平等引領,傳遞真話”的“解開心結”行動
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給予信任和贊美;第二組放任自由;第三組給予批評和指責。經(jīng)過一段時期,對他們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第一組進步最快,第二組有一些進步,而第三組無任何進步。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導之以行結合起來,要尊重留守孩子,平等引領、傳遞真話,才能解開他們心中的密碼。
例4.有位姓陳留守孩子,她平時總是沉默寡言,喜歡獨來獨往,從與她的幾次交談中了解到,她認為自己不是一塊讀書的料。有一天,她突然站起來說:“現(xiàn)在我的價值取向是正確的,如果不是我一放學就到網(wǎng)上與他們聊天,我怎能成為某聊天室的紅美眉呢?只要我發(fā)言,總是有很多人跟帖鼓勵我。在網(wǎng)上被人欣賞的感覺真好,我還可以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惱和心事向他們傾訴,近幾天,我在網(wǎng)上認識了一個名叫‘天馬的網(wǎng)友,我們很談得來,正在想他長什么樣,多大年齡,帥不帥?我特別想一睹天馬真實的風采,因此,我每天都想上網(wǎng),上課時我們聊天的情景都會一幕幕浮現(xiàn)在我眼前,我真的無心讀書了,老師也不來管我,父母也在外面打工忙得連電話都不打給我?!?/p>
針對這位留守女孩的思想和迷戀上網(wǎng)聊天的情形,若不及時引導,就會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后果將不堪設想。一方面,我定期與小陳的爺爺奶奶和父母聯(lián)系;另一方面,我提議與她交朋友并制定時間,我與她每周上網(wǎng)聊天一小時,給她講了一些名人成長的故事和迷戀上網(wǎng)影響身體健康造成經(jīng)濟損失和家人傷害等事例,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來我決定以學生的真實情感為主線,讓學生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我請了兩位校友給小陳和全班同學講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小陳在校友親身經(jīng)歷的敘述下,慢慢地有所醒悟,并試著去嘗試,一段時間之后,她高興地告訴我:“心里輕松多了,考試出乎意料地好起來了!……下學期我有信心每門課進步10分。”接著我也每天說一句鼓勵的話給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從升初中的100多名,到去年初二期終考已進入了38名,現(xiàn)在她正在向更高的目標進軍。
學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我們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留守孩子,都要量身后再制定學生的成長方案,還要傳遞身邊的故事,因為身邊故事很容易入眼、入耳、入腦,產(chǎn)生積極影響,使他們學有目標,追有標桿,從而使留守孩子改變他們的朦朧意識,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四、實踐的成效
(一)總結出了一個“為留守孩子點亮心燈”的公式
通過調(diào)查、研究和幫教,看到了一個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習態(tài)度改變,思想品德、行為習慣轉(zhuǎn)型,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學習成績進步,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我校老師用愛心換取了留守孩子的真誠,總結出了一個“為留守孩子點亮心燈”的公式:“失敗-失望+希望+引路+賞識=成功。
(二)開啟了學生的心智與希望
從2012—2013年著手培育的53位留守孩子的幫教情況來看,大部分留守孩子的目的性更加明確,行為更加積極、思想更加先進、心理更加健康、態(tài)度更加端正。
(三)孕育出了三個有新意的教育理念
經(jīng)過兩年多的艱苦探索,我們總結出了轉(zhuǎn)化留守孩子的基本規(guī)律,找到了“留守孩子”的基點和力點,并用愛去點燃每個留守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在這個實踐中,概括出來的教育思考中孕育出了“無差生教育觀、教育漸進觀、共生發(fā)展觀”三個有新意的教育理念。
(四)愛大大改變了學生的品行
經(jīng)過幫教,留守孩子的品德思想取得了普遍的進步,能按時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能自己洗衣服,能折疊被子,書本衣褲、鞋子、毛巾、牙杯等都能擺放整齊了。
(五)點燃了一個個即將泯滅的希望火種
教育家昆體良說:“讓教師首先喚起自己對他的學生的父母般的感情?!蔽倚=處熡谜嫘膯酒鹆肆羰睾⒆訉Τ晒Φ南M?。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做人上引導他們。通過師與生“一幫一”、生與生“一對紅”的幫助和家長的支持、配合,用愛心呵護了他們的心靈,彌補了他們所缺乏的愛,消除了他們心理上的苦悶,克服了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很多留守孩子已與同齡人一起健康成長。我們幫教后再從留守孩子的“動機、意志、興趣、性格、情感”五個方面的心理品質(zhì)調(diào)查時,除三位不明顯外,其他同學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
五、后期研究方面
我校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干預”的策略研究,只是我們的一點嘗試,面對新形勢、新環(huán)境下的留守孩子,如何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進一步有機組合、形成合力,多管齊下,這還有待于我們再去探索、去研究和不斷地實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留守孩子之間架起一座心與心相通、情與情融合的橋梁。
(作者單位 浙江省建德市更樓初中)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