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芳
摘 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指針,以教材為依據(jù),采取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師生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才能高效完成美術教學。在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下,從多方面優(yōu)化教學引導,舉例落實課堂教學情況,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小學美術的“輕負高質”教學。
關鍵詞:思維引導;情感引導;行為引導
根據(jù)《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在美術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獨立創(chuàng)造的能力。所以,作為老師就應該不斷地引導學生,使他們對藝術美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欣賞美和領會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讓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從而使課堂教學順利地進入最佳狀態(tài)。
一、思維引導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悅,積極參與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率。學生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是思維的參與,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的潛能、個性就不能得以顯現(xiàn)。
美術學習是以手腦活動為主要表現(xiàn)的、思維活動參與的、帶有一定心理體驗的活動過程。教師要善于設置問題并將其隱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積極思考,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樣研究探索著學習美術,我們一定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二、情感引導
美術課堂都有情感價值觀目標設置,這說明美術教學是學生個體知識、感情多向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接受、參與美術活動不等同于思維上、主觀上意識到自己的活動目的。細心觀察課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些老師苦心經(jīng)營的教學過程,學生卻沒有感覺,漠然視之。因此,教師只有以情喚情,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碰撞中產(chǎn)生美麗的火花,才能掀起一個又一個的教學高潮。
1.情知互動
學生的學習,是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同時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運動,有時以知識促進情感的發(fā)展,有時以情感來引導知識的學習,有時知識與情感同時并進。浙教版六年級《美麗的家鄉(xiāng)》教學中,情感教學目標很明確,就是培養(yǎng)觀察生活的能力和熱愛家鄉(xiāng)的美好情感。在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特別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每位同學回家欣賞、觀察身邊的家鄉(xiāng)好景色,并帶上關于家鄉(xiāng)美景的照片。同學們常常以為最美的風景只會在遙遠的地方。是的,遠方固然有迷人的景色,但在我們的身邊美景也無處不在。第二天,同學們興奮地拿著自己帶來的照片相互交流、欣賞。這些都為學習本課奠定了情感基礎,課堂上學生情知互動,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2.以趣激情
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過有趣的導入,巧妙的組織,風趣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情緒和興趣,讓學生在美術教育中享受美的樂趣。教師還應努力改善師生關系,融洽師生情感,在師生互愛,民主、平等的前提下與學生交流。
三、行為引導
行為參與是學生主體參與的直接表現(xiàn),也是老師調控學習過程、調控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jù)。行為引導是否成功,會直接、快速地反映到學生的行為參與上。
新課程提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的容器,重視的是老師怎么教,而對學生如何學則是很少論及,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承受者,教師應在遵循美術課程建設與實施要求的同時,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的邏輯序列,自主選擇相應的方法與手段,大膽地進行嘗試、探索和實踐。如:浙教版三年級《綠化家園》教學中,將課堂留給學生,先讓學生嘗試說說怎么制作紙樹,讓他們動腦、動手實踐。這個過程中,一定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這時教師在其中只要加以點撥、引導,讓學生自主討論正確快速的方法,教師不橫加干涉,從而使課堂達成教與學的和諧,主客觀的統(tǒng)一。教學中更多活動的開展,問題的解決,教師還是退居后線為好,讓學生盡情地組織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為學生牽線,做做“媒人”,真正的活動還得學生自己去做。
一堂高效率的美術課,應該是大家都愛上的,學生對它應該充滿期待。美術課堂上的畫畫能使孩子的觀察力更敏銳,畫畫能使他們的記憶力更靈活、更牢固,畫畫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敏捷活躍,畫畫能使他們更喜愛學習,能使他們在遇到問題、特別是遇到自己沒做過的事情時更加敢想、敢試、敢做。
總之,美術課堂教學應該采取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與特點的活動方式,引導每一個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全面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堂中流露出真實的感情。這樣才能保證美術教學取得成效。
(作者單位 浙江省上虞市瀝海鎮(zhèn)中心小學)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