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人會
摘 要:傳統(tǒng)的音樂課教學以唱歌為主,枯燥乏味,缺乏靈活性,學生學習被動,課堂氣氛不活躍。怎樣才能使一堂音樂課“活”起來呢?從設計問題、形象教授、感官運用、發(fā)展個性、創(chuàng)設氣氛等五個方面做了一些闡述。
關鍵詞:設計問題;形象教授;感官運用;發(fā)展個性;創(chuàng)設氣氛
音樂藝術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與外延,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由于年齡特征、個性差異、知識層次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對音樂的喜好千差萬別。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將音樂教育只局限在“知識”“學科”等狹窄的范疇內(nèi)來理解,而應把“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fā)展”的價值視為根本,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素質(zhì)教育思想。丟掉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的絕對權(quán)威,洞悉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并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傳統(tǒng)的音樂課教學以唱歌為主,學生則經(jīng)常圍繞著教師的指揮棒轉(zhuǎn),教學缺乏靈活性,學生較為被動。因此,顯得枯燥、乏味,沒有符合音樂課“寓教于樂”的特點。那么,怎樣才能使一堂音樂課“活”起來呢?
一、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參與
教師如果在音樂課中提出如下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這首歌曲怎么樣?剛才我們欣賞了××樂曲,請同學們說一說!還有:是不是?對不對?是嗎?好嗎?等等。前面兩個問題,是無邊際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好是比較難的,問題設計得太寬泛,涉及的面太大,學生往往無從說起。因此老師常常聽到學生的答案是“好聽!”“難聽!”或者干脆回答“不知道!”后面幾個問題是流于形式的機械的問題。學生一般會不假思索就機械地回應教師。這樣的問題都是無效問題!學生往往不會積極思考,認真參與。只能使課堂氣氛沉悶,變成教師“一言堂”。初中階段,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還不完善、基礎薄弱。要讓音樂課活起來,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否科學很關鍵。音樂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情合理安排,如果教師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課堂上隨意提出問題,既不嚴謹也使學生不知所云,很難完成教學目標,這也是造成音樂課難上,課堂氣氛不活躍的原因之一。教師應該根據(jù)目標把問題細化,難易問題結(jié)合,充分考慮不同程度學生的接受能力,最好能夠設計分層次的問題,讓上、中、下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積極參與課堂發(fā)言的機會。例如,在歌曲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這首歌曲是采用什么樣的速度?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這首歌曲用了什么樣的演唱形式?”這樣的問題目標明確,針對性強,能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如果要降低問題的難度,可以用選擇題(選擇答案)的方式給學生一些提醒,或者采用表格問題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記憶。這樣的問題設計既能面向全體又能關注個體。因為針對性強,學生回答起來不困難,所以他們也愿意參與,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起來了。
二、形象教授知識,生動傳授技能
我們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過于注重歌唱的訓練,側(cè)重了情感、興趣的培養(yǎng),忽略了對中學生樂理知識的傳授。畢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掌握了樂理知識才能更深層次地感受、理解音樂。我們要進行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但不是像以前那樣簡單機械地訓練,而是應該運用各種手段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讓這種訓練隱藏于各種活動之中,蘊涵在情境教學當中,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學會這些知識與技能,為今后更好地學習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這一點,我在課堂上比較注重依據(jù)課標要求,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唱歌教學、欣賞教學中注意穿插一些音樂教學進度中安排的樂理知識內(nèi)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樂理教學。同時,盡量讓樂理知識形象化、簡單化。比如,各種音樂記號,學生總是不記得它們的寫法和意義,我就編順口溜讓他們念。比如,段落反復記號——“一個大門兩扇板,兩對門眼遙相望。音樂家們到這里,都得來回跑兩趟”。連音記號——“一拱一拱像小橋,美妙歌聲飛過橋;同樣音高來過橋,歌聲連續(xù)余音繞;不同音高來過橋,聲音圓滑多美妙”。延音記號——“彎彎眉毛圓眼睛,若在頭頂聲延長,長在單線停片刻,生在雙線音就?!薄R幸簟耙粋€姑娘愛打扮,頭上總有花來攀。前倚后倚復倚音,唱時音值輕快短”。波音——“頭上生有波浪發(fā),相鄰姐妹來回快”。這樣好玩,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而且很快就掌握了知識。唱歌的發(fā)聲練習如果沒有組織好,也很容易流于形式,既枯燥無味又沒有實際效果。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模擬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來教會他們歌唱的呼吸、科學的發(fā)聲方法等。如,讓學生聞花、呼喚對面山上的朋友、打哈欠、吹蠟燭等。學生對這些活動往往會很感興趣,也很容易體會老師的要求。
三、運用多種感官,提高學習興趣
一堂好的音樂課應該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之中,用腦去想,用口去唱,用眼去看,用身體去表現(xiàn),讓他們的心智得到陶冶,各種感官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世界民族之聲》時,欣賞世界不同國家的音樂,學生邊聽音樂邊進行聯(lián)想,運用多種感官想象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讓學生聽完后討論分析,再次邊聽邊看邊想象,還出示幾幅圖畫做提示,幫助想象。同時讓學生隨著音樂自由舞動。這樣,在課堂上充分運用各種感官,發(fā)揮了主體性,使學生思維活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讓學生也體驗到了自己創(chuàng)意的成功感。
四、注重個性發(fā)展,鼓勵全體參與
曾看過教育界的有關專家談論說,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不良現(xiàn)象:課堂是“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不起眼兒的“群眾演員”,而且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和“聽眾”。其實每個學生作為一個個體,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素質(zhì)教育就一直倡導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fā)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shù)人的發(fā)展。如果在音樂教學中能注意運用多種手段,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個性,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真正回歸課堂,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課堂氣氛還能不活躍嗎?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激發(fā)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的愉悅體驗,進而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其音樂鑒賞力和表現(xiàn)力。如,我設計開展的課前五分鐘“藝術瞬間”活動,請學生展示在藝術方面的才能。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要參與。這樣的活動最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全動性。剛開始還是比較單一的唱歌、彈琴,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什么興趣,后經(jīng)老師提示啟發(fā),學生的思路拓寬了,也有了積極性。展示的內(nèi)容有:小品、雙簧、舞蹈、講音樂家的小故事、介紹自己感受最深的作品、配樂朗誦、聽音樂畫畫……這種由學生自己主持、評論的展示活動,深受大家的喜愛,不僅培養(yǎng)了興趣,增強了自信,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想象是音樂課經(jīng)常要用到的一種思維方式。運用得恰當對于每個學生個性潛能的充分發(fā)揮非常好。每次在聽賞一段名曲后,我都提出一些合理的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不管答案是否準確都給予表揚和鼓勵,如果完全錯誤就給予指正。但從不武斷地給出唯一的標準答案。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從不擔心答錯后難堪。
五、打造輕松課堂,營造和諧氛圍
為了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上音樂課,多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表現(xiàn)出良好的品質(zhì)。努力做到用好的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于破壞課堂秩序的行為也進行了善意的批評與糾正。音樂是“動”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笨梢?,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在師生互動當中,一同分享掌握知識的無窮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盡量避免那種生硬的、繁難的技巧技能性訓練,而是從學生出發(fā),多為他們營造一些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自由空間,盡量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激發(fā)起他們熱愛美、傳播美的熱情,從而使美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成長、壯大。
為了讓一堂音樂課“活”起來,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不一定準確和完美,歡迎同行和專家批評指正共同探討。為了使音樂課上得更好讓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 湖南省株洲縣職業(yè)中專)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