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
摘 要: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獲取,在“探究”中發(fā)展。因此,探究性學習是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化學課堂;積極性;自主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課堂需要學生充分參與。讓學生參與化學課堂,學生就認為自己是學習的支配者?!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原動力,也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學生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教師如果從化學課的起始年級就注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zhuǎn)化成樂趣,進而轉(zhuǎn)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jīng)久不衰的興趣。探究性學習會讓學生永遠產(chǎn)生好奇心,永遠產(chǎn)生求知欲。
一、讓學生進行實驗,大膽提出假設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性學習,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幾乎不談探究性學習。在這種教學觀念下,教師是主體,教學模式多為“一言堂”“滿堂灌”“注入式”,學生是客體,極易使學生形成單一、封閉的定向思維,培養(yǎng)出的是模仿型人才,缺乏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能力。正如一位教育家說的“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fā)現(xiàn),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們。”實踐表明,沒有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效地開展活動。
例如,在探究Cu和氧氣反應的生成物還有生成物的顏色時,可這樣設計:(1)觀察與問題。將一小塊銅片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銅片表面變黑。(2)假設與預測。假設:①銅片加熱變黑,是因為火焰的黑煙附著在銅片上;②銅片加熱變黑,是因為銅片與發(fā)生了化學反應。(3)實驗與事實。實驗:①用潔凈的干布擦一擦銅片上的黑色物質(zhì),黑色物質(zhì)不易被擦去;將銅片放入試管中,用酒精燈對試管加熱片刻,銅片也變黑。②將銅片放入小試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燈對試管加熱直至銅片變黑。再將另一端加熱片刻,銅片不再變黑。這些實驗都在由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做實驗,而且教師不要告訴學生結論,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究自己總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現(xiàn)象,最后讓學生自己得到正確結論。就是假設一:不正確;假設二:正確。銅片加熱變黑,是因為銅片與空氣發(fā)生了化學反應,CuO就是黑色的。這樣學生就會感覺結論是自己得到的,不是誰強加的,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通過錯誤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得到合理的解釋
例如,用濃HCl制取CO2同時驗證CO2的性質(zhì),就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現(xiàn)象:
已知濃鹽酸具有揮發(fā)性。某同學按如右圖儀器裝置與藥品進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zhì)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與其他同學所觀察的有兩項明顯不同。(A.中藥品為石灰石和濃鹽酸;B.中為澄清石灰水;C.中為紫色石蕊試液)
(1)將制得的氣體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蒸餾水中,溶液很快變紅色,但加熱該紅色溶液不能恢復紫色。
(2)將制得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較長時間后仍看不到有渾濁現(xiàn)象。請分析原因。
最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型學習,我會告訴他們,再用稀HCl做一次再看現(xiàn)象,最后讓學生自己探究問題在哪兒,學生就會自己知道以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只能用稀鹽酸。
三、探究性學習在化學課堂中的思考
我們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要努力要營造研究氛圍,明確我們教師是組織者和指導者,也是合作者這些角色。當然,“親其師而信其道”,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很重要。讓我們的探究性學習進入課堂,引導我們的學生逐步擺脫傳統(tǒng)學習觀念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我們教師要多挖掘教學資源。并不是沒有或者很少有探究性學習的課題,關鍵是我們教師能不能主動讓學生參與探究性教學,只有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才能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要多給學生肯定,不要打擊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習成為學生的樂趣,讓我們努力開展探究性學習,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讓我們的學生愛上我們的課堂吧!
(作者單位 陜西省勉縣新鋪初級中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