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珀
摘 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于教材積累與感悟的過程,是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的方法,同時也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習慣的基礎。通過一線教學總結出兩種方法。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教學;課前預讀
一、分步式誦讀,初步感知傳統(tǒng)文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年級學生都要擴大閱讀面,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已經開始在加強誦讀。筆者根據(jù)一線的教學經驗認為,如果在課前就布置好誦讀任務,教學效果會更好。大致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
第一,在授課前幾天的時間里,安排學生對長篇幅的文章進行預讀。教材中有幾篇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等,可以考慮在授課前一周,讓學生分天分段預讀。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整體可分為三大部分:“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教師按內容將這一部分分割為“被薦—對策—獻璧—取璧—斥秦王”五個部分。在進行第一課前,要求學生分五天完成這五部分的預讀任務。在講授“完璧歸趙”時,每節(jié)課后還應再繼續(xù)布置下一階段“澠池會”的預讀任務。不求量但求質,要求學生自己大聲朗誦,根據(jù)注釋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即可。每天十分鐘就可完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經對于藺相如的智與勇有了感知,為后面深度挖掘其身上的文化特質奠定了基礎。
第二,利用晨讀10分鐘,齊聲誦讀篇目較短的文章。晨讀和課前的5~10分鐘時間,讓學生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教師本著“不講解、不鋪墊、不延時”的“三不”原則,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誦讀。養(yǎng)成出聲朗讀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自行摸索斷句時增加語感、文感,還可以讓他們初步感知文章。對于一些淺易文言文幾乎可以直接就感受到其中蘊藉的傳統(tǒng)文化。
二、按專題延伸,了解相關文化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主要是為了應付高考的需要,始終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去被動地接受,從而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相關的文化專題去了解此篇文言文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自覺閱讀中深刻感知其中的文化因素。這樣對于活躍課堂教
學氣氛、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能夠起到很好的
作用。
鼓勵學生在課前自發(fā)地與傳統(tǒng)文化相碰撞,是提高
學生語文素質、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
必要一環(huán)。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靳君,饒沁茹.高中文言文閱讀.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09).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