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宏
(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如皋,226500)
于永正老師說:“不聽別人的課,就上不好自己的課?!睘榱松虾谩白约骸钡恼n,我一直癡迷于觀摩“別人”的課,研究“別人”的課。最初,我熱衷于從這些課中尋找技巧,而現(xiàn)在我則更注重從這些課中尋找打動人心的力量。
這一課,是著名特級教師武鳳霞執(zhí)教的《月球之謎》。
一個小男孩非常緩慢、幾乎是一字一頓地讀完了第二節(jié)課文,武老師為他示范了這一節(jié)的第一句,然后熱情地說:“按照這個節(jié)奏往下讀,相信你一定會有進步!”誰知,男孩除了第一句稍微快了一點,其余部分沒有任何改觀,于是聽課的老師爆發(fā)出一陣大笑,上千人的笑聲就像一股洪流傾瀉而下,久久地在禮堂回蕩。
等笑聲漸漸消退,武老師親切地問男孩:“你知道剛才老師們?yōu)槭裁葱??”小男孩搖搖頭。武老師真誠地說:“老師們是在表揚你呢,表揚你的朗讀有了進步,更表揚你不斷努力的精神。不信你聽,老師們的掌聲為你響起來了!”
如醍醐灌頂般,聽課老師一下子清醒了,掌聲如雷鳴般地響了起來——是對武老師的呼應,是對武老師的贊許,也是對自己的拯救!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一個老師的笑是惡意的,但這種“沒有惡意”最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發(fā)笑老師的心里有這樣一個邏輯:我不是惡意的,所以我就可以笑。于是,大家在那一剎那間都忘了這一笑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都毫無顧忌地大笑起來。而且這笑聲具有強大的傳染力,使本來清醒的老師也失去了判斷,變成了可怕的集體無意識。
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就像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樣,輕輕一碰就會滾落破碎。然而,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這種“沒有惡意”的不經意的傷害卻屢見不鮮。我們常常會泛起一個嘲諷的微笑,拋去一個厭煩的眼神,丟下一句苛責的話語,自己渾然不覺,同事也不以為怪。
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觀摩武老師的課堂教學,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但千萬不要忘了關注武老師的“有意識”,時刻呵護學生的自尊與積極性,那是源于真愛的敏感和智慧!
提到經典的課堂教學,我腦海里首先跳出的一定是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的《草》。一想到《草》,眼前就浮現(xiàn)出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師跟一群小孩子做游戲的場景,他們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回味無窮。
師:誰愿意(把《草》這首詩)背給奶奶聽?現(xiàn)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有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您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
生:背《草》。
師:草?那么多花兒不寫,為什么寫草???
生:因為草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野火把它的葉子燒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長出了新芽。
師: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生:不是!是“一歲一枯榮”???,就是葉子黃了,干枯了;榮,就是茂盛。
師:后面兩句我聽懂了??窗硨O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哪有錢上學呀?(眾笑)
挪威學者布約克沃爾德曾經悲觀地說:“教學和兒童存在著激烈的沖突。學校就是一個系統(tǒng)地壓抑兒童天性的機構?!边@句話極有道理,但對于老師的課堂卻并不成立。在我看來,于老師的學生一定不怕上語文課,因為他們上課就像游戲一樣。于老師的學生一定很喜歡語文,因為于老師本人、于老師的課讓他們著迷,于是語文也一定會讓他們著迷,也一定會是他們最喜歡的學科——這就是游戲的魔力——游戲連接著兒童的天性!
把課上得跟游戲一樣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不理解孩子的人做不到,沒有童心的人做不到,悟不到語文教學精髓的人做不到,不發(fā)自內心熱愛語文的人做不到??梢钥隙ǖ卣f,我一輩子也無法達到于老師的境界,但反復研究于老師的課,我卻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9月底,我校青年特級教師孫小冬在臺灣臺中市潭陽國民小學成功執(zhí)教了一節(jié)題為《跑道》的習作指導課。上課之前我很是為他擔心,因為他從來沒有去過臺灣,對臺灣學生更不了解,何況兩岸在語言、書寫、文化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差異。但孫老師卻很自信,他說:“假話、空話、套話,我一個字也不說,我用真心、真情、真故事跟孩子們交流,我相信這節(jié)課一定會上好?!?/p>
孫老師的確是這樣做的。整堂課,沒有精致的課件,沒有雕琢的話語,沒有復雜的環(huán)節(jié),有的是師生之間真情的講述,坦誠的交流,認真的傾聽。在交流“學校跑道上”的故事時,孫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我班的那群淘氣包偷看了全校老師的廣播操比賽,并且把‘最不認真獎’‘頒’給了我。一個叫王喆的同學在日記中寫道:
最不認真獎:當仁不讓的由我們的孫冬冬(孫老師)獲得了!手臂伸不平,腳尖繃不直,表情不剛毅,目光不堅定……這些他平日里批評我們的話,今天在他一個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最充分的體現(xiàn),一套廣播操被他演繹成了一套太極拳,他不得此獎,何人能得?
這么精彩的日記,我當然要介紹給全班同學。讀完日記后,我講了一個笑話:
一天,水蛇爸爸教水蛇寶寶游泳,他非常不滿意水蛇寶寶的動作,訓斥道:‘你怎么老是扭來扭去的,好好看我的示范!’于是水蛇爸爸下水賣力地游了起來。水蛇寶寶發(fā)現(xiàn)他扭得更厲害,笑得暈了過去。
我,就是水蛇爸爸!
聽完這個笑話,他們跟你們一樣,都笑了。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十幾年,當年的孩子早已長大成人,但當我踏上跑道時依然會常常想起這件事,想起這件事我就想起了那群學生,想起那群學生我心里就充滿了喜悅。
孫老師輕輕地講著,孩子們靜靜地聽著,偶爾笑一笑,那場景真是溫馨。觀摩這節(jié)課的錄像,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師生之間的關系是那么融洽。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真的不敢相信,孫老師是第一次跟這些孩子接觸。這,就是真誠的力量!
藝術創(chuàng)作要“接地氣”,課堂教學同樣也要“接地氣”??!而“接地氣”最需要的就是真誠。作為老師,我們要放下尊者的架子,讓自己從心靈的虛偽中走出來,不斷走向真實,回歸本我,說自己的話,說心里話,說孩子能聽明白的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的我們的真誠,只有真誠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抵達孩子的心靈深處,才能跟孩子擦出思想的火花,我們的課堂才能散發(fā)動人的光彩!
真誠,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學的根本。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目標需要學生通過努力達成,學生理所當然是教學的主體。反復品味這些課例讓我深刻體會到,細心地呵護學生,真誠地親近學生,幫助學生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學習——這是推動孩子成長的強大力量,勝過許多技術性的指導。
[1] 蔣士會,歐陽修俊. 課程與教師的關系考辨[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2] 楊麗萍.“實踐型”教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建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