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云南麗江 674100)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思維的載體。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均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特點,反映著不同民族的歷史起源、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和審美要求,因此,民族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傳播都要通過語言實現(xiàn)。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速度的加快,網絡、媒體的普及,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傳播力度和影響力的加強,越來越多的民族語言的語言功能逐漸減弱,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從而將導致民族文化現(xiàn)象的消失。如果民族語言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歷史的研究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應當深入探討民族語言的有效保護措施,使少數民族的語言盡可能與本民族同在,以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歷史的考證。
保護瀕危語言,是全世界的責任。然而,弱勢文化要抵擋全球化浪潮下的強勢文化的沖擊,離不開學術界的支持,更離不開各國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所以,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在呼吁,希望各國政府作出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1]
多民族、多語言構成了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各國都開始注重民族語言的平等地位,強調語言教育的差異。桑德拉·H·費拉德在其《語言政策與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中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政策都是建立在適應各自的歷史需要的基礎上的。例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從國家層面上保證了少數民族語言發(fā)展的權利;美國雖然強調英語的唯一性,但是同樣建立了少數族裔的過渡性雙語教育計劃。Mariela Nunez-Janes的“Blingual Education andIdentity Debates in New Mexico”一文通過對新墨西哥雙語教育實施的現(xiàn)狀和雙語教育法案的有關分析,揭示了由于雙語教育爭論所引起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沖突的深刻原因。
我國的民族政策一直都注重民族語言的教育,但是民族語言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王軍(2000)認為當前我國的民族語言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民族語言文化不斷處于弱化的狀態(tài),而且情況正處于進一步惡化的狀態(tài),相關的語言文化政策和法律需要完善,這樣才能有效地保障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2]滕星(2001)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認為繼承和保留少數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需要加強雙語的教學,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各民族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共同進步和繁榮。[3]
國外民族文化保護問題的研究,主要涉獵于實踐層面和學術理論研究兩方面。實踐層面主要是相關條約和法律法規(guī)的研究,學術理論研究主要涉及對文化的本質、功能、形態(tài)、結構以及文化與人類、文化與人類發(fā)展關系的理解,以及對文化基本價值的判斷、基本功能的認知與定位,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搶救和保護。[4]在我國,專家和學者在文化傳承和語言保護的問題上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何星亮強調一定要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并提出了三大保護機制,即立法保護、創(chuàng)新保護、開發(fā)保護。王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要加大宣傳、加大投資、重視教育來促進語言、文化的保護。李莉(2011)提出要加大本民族人才的培養(yǎng),讓更多的本民族的學者來進行本民族文化的研究。[5]
少數民族語言保護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如藏語、彝語等已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而納西語保護的材料還非常有限。本文通過借鑒其他民族語言保護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績,結合語言學的最新的理論知識,對納西族語言保護進行初步的研究,總結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據2001年人口普查,全國納西族有30883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毗鄰的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支流無量合和雅礱江流域,6個地州市(麗江、迪慶、涼山、甘孜、昌都、攀枝花市)和12個縣(麗江、寧蒗、中甸、水勝、維西、鹽源、華坪、鹽邊、木里、德欽、芒康、巴塘)大約8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其中云南省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區(qū),有約30萬人,麗江市納西族就有230000人,占全國納西族總人口的76.7﹪,玉龍縣現(xiàn)有人口20.8萬人,納西族人口11.9萬人,占總人口的57.4%。
納西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東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兩大類。本文將以納西語的保護為例,闡述納西語保護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納西族使用的文字,原有兩種:一種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東巴文,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另一種是表音的音節(jié)文字叫哥巴文。東巴祭司和民族語言研究專家用這些文字記下了不少詩歌、傳說、故事和宗教經典等,但在群眾中未能推廣使用。1957年3月,民族語言工作者設計了一種以拉丁字母形式為基礎的納西拼音文字方案,并在同年召開的云南省第一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學討論會上通過。納西拼音文字以納西標準語為基礎,納西族的標準語,則是以納西語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基本上以古城區(qū)大研鎮(zhèn)的語音為標準音。納西拼音文字,也是現(xiàn)在雙語課本里的民族語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本著在字母形式和語音表達上同漢語拼音方案一致,以及彝語支各語言的新文字方案盡量取得一致的原則上擬定的。1982年、1984年對這個文字方案作了修訂,把字母設計限制在26個拉丁字母的范圍之內,由30個聲母、10個韻母和4個聲調構成。
納西語保護和傳承主要依靠三種途徑:納漢雙語教學;地方民族文化為主的旅游業(yè);代際之間的口傳心授。
教育是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得以拯救和傳承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少數民族而言那就是雙語教育。納西族的民族教育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但納漢雙語教育起步早,收益并不明顯?,F(xiàn)在納漢雙語教學存在的主要缺點有:
其一,缺乏反映本民族文化特點的正式出版的教材。現(xiàn)僅有郭大烈和楊一紅主編的《納西文化讀本》,該書采用漢語、國際音標、納西拼音和東巴象形文字相互注解的形式編排而成,但本書還未以教材出版,部分內容也超出低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F(xiàn)在在極少數納漢雙語教學的小學中使用的是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的納西拼音翻譯版,本教材的缺點是不能很好反映納西族語言文化的特點。
其二,納漢雙語教師缺乏。納漢雙語教師的缺乏主要表現(xiàn)在接受過正式的雙語教學培訓的教師人數少,納西語和漢語都熟練運用的教師少。長期以來,納西族聚集地都屬于高寒山區(qū),經濟發(fā)展滯后,當地政府無力擔負師資的繼續(xù)教育和培訓工作,導致現(xiàn)有的老師知識更新滯后,雙語教師得不到有效的補充。
其三,納漢雙語教學基礎條件有限。納西族集聚地多屬貧困、特困地區(qū),地方財力不足,對教育的投入滯后于全國甚至是全省平均水平。很多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除了能夠有一臺錄音機外,幾乎沒有雙語教學所需的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甚至還停留在“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落后階段。
其四,納漢雙語教學形式單一。長期以來,雙語師資沒有得到有效的繼續(xù)教育,老師更多的是吃老本,依舊以傳統(tǒng)的方式開展教學。課堂教學中主要還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形式比較單一。缺少參與性的互動教學活動,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其五,其他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地方政府在雙語教學方面顯得有心無力,實行納漢雙語教學的學校屈指可數,而推行納漢雙語教學困難重重;其次,農村納漢雙語教學納西語是主要的課堂用語,城區(qū)地區(qū)的納漢雙語教學漢語是主要的課堂用語,兩種語言的使用頻率不平衡;第三,由于外來文化的影響,導致很多雙語老師對雙語教學的意義認識不到位,家長對于小孩子學習雙語的積極性不高。[6]
麗江的旅游支柱是以民族文化為載體,其中的納西族語言文化部分又是其中的精髓。納西族語言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東巴文化猜字壁,存在于古城的石墻壁和風景點的民居的墻壁上,民族旅游文化產品,如披肩上的字符或者是木牌畫上的東巴文字等。這些表現(xiàn)形式只可以體現(xiàn)語言文化的一小部分內容且是無聲的語言,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并不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代際之間的口傳心授的方式是傳承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速度的加快,網絡、媒體的普及,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傳播力度和影響力的加強,越來越少的人選擇學習納西語?,F(xiàn)在的發(fā)展趨勢是會講納西語或有用納西語交際能力的人越來越少,且從年齡上也體現(xiàn)出年齡越小的人用納西語交際的能力越差。
顯然,納西語目前的保護措施必須加以優(yōu)化和加強。
第一,編寫反映本土文化的雙語教材。雙語教材在納西語保護當中承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教材的開發(fā)問題,要根據語言、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和本民族的意愿,編寫針對不同年齡段接受能力的語言教材和參考資料,使納西族學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漢語和民族語。此外,要根據城鄉(xiāng)社會差異和東西部區(qū)域差異,因地制宜編寫適合各少數民族的教材,制定不同的課程大綱和教學方案,以適應少數民族不同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7]
第二,加強納漢雙語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強納漢雙語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解決師資問題,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先決條件。在培養(yǎng)和培訓的方式上可以針對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層次,采用多種模式,盡可能地增加年齡較長教師的繼續(xù)學習機會,同時也要鼓勵更多的本民族的年輕人加入雙語教師隊伍上中來。要基于全國現(xiàn)有的民族院校、民族預科當中選拔優(yōu)秀人才,鼓勵他們投身雙語教育事業(yè)。
第三,加大對納漢雙語教學的投入,購買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改進教學手段。地方政府應盡可能加大雙語教學的投入,同時積極向國家、省市各級政府爭取雙語教學資金。有了充裕資金才能夠購置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才能夠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
第四,豐富教學形式,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成效。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受教學規(guī)律的支配,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授課方式及內容則有較大的挖掘空間和靈活性。根據這一特性,應當處理好教學大綱的相對穩(wěn)定性與教學方法的相對靈活性的關系。對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本著知識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原則,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成效。
第五,平衡納漢雙語教學課堂的雙語使用的頻率。雙語教學課堂中,雙語的使用頻率應做到平衡,這樣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雙語教學的效果。
第六,增加納漢雙語教學的試點學校,推廣納漢雙語教學?,F(xiàn)在實行雙語教學的試點學校非常少,而且投入不夠,師資不足,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嚴重滯后,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推廣。所以政府應加大投入,增加雙語教學的試點學校,逐步推廣納漢雙語教學。
旅游業(yè)是麗江的支柱產業(yè),也是民族語言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現(xiàn)在依靠民族文化為靈魂的旅游產業(yè)產品很多卻停留于表面形式,并不能使得我們的民族語言文化得到活態(tài)的傳承。旅游從業(yè)人員是外界了解麗江的有效窗口之一,應該加大對從業(yè)人員的民族語言培訓或者多使用景點專職介紹人員,要求能夠使用語言民族,這將促使麗江現(xiàn)有的旅游產業(yè)產品注入民族文化的真正內涵,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旅游的文化價值,同時民族文化也將得到更好的傳承,旅游業(yè)的增值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將相得益彰。[8]
首先,尋找成功的納西族語言和文化模因。世界語言的生存法則,是優(yōu)勝劣汰法則或適者生存法則。在語言文化的進化過程中,由于面臨激烈的生存競爭,只有那些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語言能夠生存下來,弱勢的語言將被淘汰。模因學認為,語言和文化是一種模因。成功的模因要順利經過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記憶。只要找到成功的模因,我們的語言在語言競爭中將處于優(yōu)勢,因此,我們就要找到一個有效的模因來傳承我們的語言民族文化。
其次,增強語言活力。語言缺乏活力是語言走向瀕危的主要原因。我們要針對語言活力的9項評估指標來提高納西語的語言活力:⑴代際語言的傳承達到安全一個級別,主要措施鼓勵不同年齡段的人共同使用納西語;⑵增加語言使用者的絕對人數;⑶增加語言使用者占整個人口的比例,做到所有納西族都可以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交際;⑷擴大現(xiàn)存語言使用域;⑸提高新語域和媒體對民族語言的使用率;⑹普及語言教育材料和讀寫材料的編寫,提高人們學習民族語言的讀寫能力;⑺政府出臺有利于民族語言發(fā)展的語言政策,引導人們端正學習民族語言的態(tài)度;⑻語言族群重視對母語的態(tài)度;⑼不斷充實語言記錄材料的數量和質量。
地方政府應當切實落實納西語傳承和發(fā)揚的主導工作,制定有效的學習、使用、發(fā)展、保護納西語的長效激勵機制,激勵人們去學習納西語,例如在公務員的招聘工作中,針對納西族聚居地的崗位應當設置語言條件,多提供相應的就業(yè)崗位;聯(lián)合教育、文化和各級學校定期舉辦納西語言文字研討會,開展納西語主持大賽等活動。
總之,少數民族語言保護要依靠雙語教育,要注重借鑒語言學理論知識如模因理論、語言活力研究指標等來更好地保護少數民族語言,使語言的交際工具功能、文化的載體、思維的載體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納西語是我國特有的少數民族語言,長時間來,納西語在傳承和發(fā)揚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甚至有被邊緣化和消失的危險。各級政府和全社會要切實落實國家的民族政策、文化政策,盡可能讓納西語等民族語言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1]鄭博超.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現(xiàn)狀調查:有的小語種幾年就消失[N].檢察日報.2009-02-27(11).
[2]王軍.教育民族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滕星.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任屹立.少數民族語言教育與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8.
[5]李莉.我國西南地區(qū)彝文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9).
[6]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N].貴州民族報,2004-12-02(01).
[7]滕星.影響與制約涼山彝族社區(qū)學校彝漢兩類模式雙語教育的因素與條件[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8]李莉,曹韓.云南新興戰(zhàn)略產業(yè)的培育——以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為例[J].商業(yè)時代,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