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華,王曉姣,陳兆軍
(1.南昌大學,江西南昌 330031;2.煙臺南山學院,山東煙臺 265706)
大學英語環(huán)境中從基本社會交往能力到認知學術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袁平華1,王曉姣1,陳兆軍2
(1.南昌大學,江西南昌 330031;2.煙臺南山學院,山東煙臺 265706)
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適時從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社會交往能力轉到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學術語言能力。在大學英語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可采用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模式,開發(fā)適合中國學生使用的教材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應考慮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學科知識水平以及高層次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應發(fā)揮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作用,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建構認知學術語言能力的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社會交往能力;認知學術語言能力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1]。蔡基剛指出以上文字包含兩層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是教學內容;“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等是教學目標[2]。前者是指通用英語,而后者所指是專門用途英語。從這種意義上說,現行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似乎與教學目標脫節(jié)。換言之,當前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并不能直接為學生今后專業(yè)學習或工作的目標服務。這在中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形下,大學繼續(xù)學習基礎英語顯得資源浪費,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會大打折扣[3]。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有必要適時將教學重點從一般意義上的基礎英語教學轉到專業(yè)英語教學,從基本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轉到認知學術語言能力培養(yǎng),滿足學生學習專業(yè)英語的需求,使學生能用英語從事與自己學科相關的語言交流活動,適應全球化教育背景。
Cummins在1979年區(qū)分了基本社會交往能力和認知學術語言能力,指出基本社會交往能力主要指在日常社交場合中有一定情景、面對面的語言交流能力,如參加聚會和打電話等場合的語言使用能力,這種能力無需較高認知要求和特種用途語言,是一般社交場合的語言技能使用[4]。認知學術語言能力指發(fā)生在課堂中的那種高度抽象、缺乏語境支持的言語交際能力,這種學術語言能力涉及有關學科內容的聽、說、讀、寫技能。認知學術語言能力還包含學生用這種語言進行學習的能力,亦即使學生在沒有個人親身經歷的情況下進行假設、想象、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術語言的習得不僅是掌握與學科領域相關的詞匯,還包含對學科知識進行比較、分類、綜合、評價和推理的能力,學術語言能力是學生為取得學業(yè)成功而必須掌握的能力。
Cummins在研究中發(fā)現,移民過去的孩子通常需要2~3年才能獲得與當地孩子相同的基本社會交往能力,但需5~7年的時間才能獲得當地孩子相同的認知學術語言能力[5]。兒童第二語言能力或課堂語言需要得到極大提高,才能滿足他們學業(yè)認知需求,如果語言水平達不到要求,無法從事學習活動。這表明學生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認知學術語言能力。在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如果學生要獲得認知學術英語能力也需要長期學習和努力,但在學生獲得基本交往能力后,有必要將語言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學術英語能力培養(yǎng)。
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學術英語能力可以嘗試采用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思路進行,在提高學生學科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學術英語水平,即實施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Content-based Approach)或雙語教學[6]。這種教學途徑的特征是:1)以學科知識為核心。課程教學以學科知識為主,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基礎上學習語言知識,并在完成各種學業(yè)任務的過程中習得學術語言能力。2)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在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教學實踐中,語言材料均為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學生接觸到的語言均為純正目的語,這對學生了解在某一學科領域內語言的使用大有裨益。3)學習新的信息。在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不斷學習新的學科信息,并且掌握這一學科領域內新的語言表達形式。4)課程按照學生的需求設置。在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實施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語言水平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滿足學生學習學科知識和英語語言的需求。此外,在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還能基于對學科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和評鑒,提高自己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知學術英語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學術英語能力,教材建設至關重要。教材是學生接觸學術語篇,掌握學術英語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有語言輸入才有語言輸出[7]。Strevens認為作為學術英語代表的ESP其目的是為滿足學習者的特別需求;在內容上是與某些特定的學科、職業(yè)及活動相關;在詞匯、句法、語義、語篇等方面上是以與特殊活動相適應的語言為中心[8],所以,學術英語教材的開發(fā)首先要對學生需求進行分析。這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目標需求,即分析學習者學習的目的、動機和使用英語的情況;另一層是學習的需求,即分析學習者為了在將來的學習或工作中能有效地進行交際應必須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教材開發(fā)前要調研并明確學生的目標需求和學習的需求,達到學用結合的目標[9]。目前,雖然學術英語教學(ESP)是英語教學的一個趨勢,但學術英語教學的現狀仍不容樂觀。主要是學術英語教材缺乏系統(tǒng)性,全國沒有統(tǒng)一的ESP規(guī)劃教材;教材內容缺乏理論基礎[10]。大學英語課堂中出現的學術英語教材要么是從國外直接進口,要么是國內學者編寫。雖然這類教材種類豐富,涵蓋的學科越來越廣泛,但適合某一特定群體學生使用的學術英語教材尚且較難找到。因此,有必要開發(fā)一批無論在語言規(guī)范,學科知識內容以及學術素質的培養(yǎng)方面都能滿足大學英語學習者需求的學術英語教材。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學術英語能力可以通過完成各種學術性任務進行。這種教學活動既可以是完成某個單一性學習任務,如聽學術講座等,也可以是用英語完成某個研究項目,實施項目學習。這類學術性任務在某種程度上缺乏一定語境,并且要求認知上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既包含學生的學術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也包含高層次思維能力培養(yǎng)。語言知識包括學術性詞匯、句法、篇章結構特征的掌握,學術英語技能培養(yǎng)包含與學術活動相關的聽、說、讀和寫的技能培訓。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可通過教師播放視聽材料,繼而組織回答問題和討論,學生還可從角色扮演和模擬學術演講中提高聽說技能。學術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讓學生查閱專業(yè)文獻和專業(yè)書籍,解決某些專業(yè)問題進行。學術英語寫作是學術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具備良好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科知識基礎以及較強的思辨能力。因而將學科知識內容及思維能力培養(yǎng)貫穿到寫作教學中有利于學術寫作能力的提高。總之,在培養(yǎng)學生學術英語能力教學中,教學活動設計可圍繞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學科知識和思維能力進行。
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認知學術英語能力的目標更需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由于認知學術英語能力比基本社會交往能力的教學更為復雜,涉及范圍更廣,在目前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應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鼓勵學生在挑戰(zhàn)區(qū)域內學習(Learning in Challenging Zone)[11],亦即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內學習(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12]。教師不僅是學科知識和學術語言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探索學科知識,完成各種學習任務的促進者和支持者,在學生有困難時提供必要的幫助。而學生更應承擔起學習的職責,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語言課堂上充當著積極的角色,包括互動學習、協(xié)商、信息收集和意義共建,積極主動建構認知學術語言能力。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再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03):5-8.
〔3〕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05):322-327.
〔4〕Cummins,J.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9,19:121-129.
〔5〕Cummins,J.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Issues in assessment and pedagogy[M].Clevedon,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1984.
〔6〕Brinton,D.,M.Snow&M.Wesche.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ichigan Classics Edition[M].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3.
〔7〕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8〕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 In M.Tickoo(Ed.),ESP:State of the Art[C].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1-13.
〔9〕葛麗.高校ESP英語教材的開發(fā)與建設[J].科技與出版,2012,(06):38-40.
〔10〕楊波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的趨向研究[J].中國出版,2011,(07):30-32.
〔11〕Mariani L.Teacher Support and Teacher Challenge in 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OL].1997.[http://www.learningpaths.org/papers/papersupport.html.]
〔12〕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rom Basic Social Ability to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Ability under University English Learning Circumstance
Yuan Pinghua1,Wang Xiaojiao2,Chen Zhaojun2
(1.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2.Yantai Nanshan College,Yantai,Shandong,265706)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objective should be shif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social abilities to that of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abilities.Students’academic English abilities under the English learning circumstance should be developed by using the course materials which are truly compatible to Chinese students.The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esigned,with the students’English proficiency,course perspective level and higher level thinking abilit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teachers should help and guide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ability.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social ability;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ability
H319
A
1009-9522(2014)01-0071-03
2013-11-05
袁平華(1966-),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南昌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外語教學,雙語教學。
2012年國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教外司留[2012]1707)和2011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江西高校外國語言教學研究專項課題(課題批準號11WX327)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