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通 226007)
以輸出為驅動重構高職英語教學
李紅梅
(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通 226007)
高職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分析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企業(yè)對高職學生的期望出發(fā),依據教育部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重點論述了構建一個以輸出驅動假設為理論指導、以“三分法”為主體框架、以其他手段作為補充的新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
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三分法”框架;以輸出為導向
高職公共英語是高職公共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初期接觸最多的課程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影響處于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如何充分開發(fā)高職英語教學的潛力,為高職教育培養(yǎng)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擺在所有高職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長期以來,高職公共英語一直被視為孤立的基礎課程,教材內容脫離實際工作語言環(huán)境,課堂教學與學生專業(yè)、未來職業(yè)相脫節(jié),教學改革與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相脫節(jié)。后續(xù)的專業(yè)英語教學往往是以知識為框架體系的傳統(tǒng)專業(yè)課程的英文版,大多數(shù)學生由于缺乏公共英語以其豐富的語言應用情境作為必要的基礎與鋪墊,往往因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而導致知識學習與實際工作崗位中的應用相脫節(jié)。與此同時,作為英語學習主體的高職學生則普遍懷有很強的工具性動機,希望英語對自己將來的就業(yè)有幫助,但卻忽略了英語作為人文類課程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功能,在英語學習上普遍存在基礎差、學習觀念陳舊、學習方法落后等問題。
從企業(yè)角度看,接受高職生就業(yè)的企業(yè)所反應的問題與其他企業(yè)拒絕高職生的原因基本相似:心態(tài)浮躁、自身定位不準確、溝通能力和進取精神不足、紀律松懈、不夠誠信等。同時,用人單位亟需兼具外語綜合技能和專業(yè)知識的復合式人才,高職生往往英語不過關,即使通過了一定的英語社會化等級考試的學生也普遍存在聽不懂、說不出、寫不好等問題。
為此,高職英語教學應該改變以往的以通過社會化考試為目標、后續(xù)缺乏動力與目標的格局,重新構架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從實際生活領域和職業(yè)崗位中選取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安排教學任務與活動,把培養(yǎng)學生從事其職業(yè)崗位工作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及終身學習能力一起糅合到提高其英語應用能力的高職英語教學課程中來。
2.1 重構“三分法”框架的高職英語教學
“三分法”簡單地說就是“分級”、“分類”、“分階段”的高職英語教學框架。秉持中國先賢孔子“因材施教”理念,高職英語教學應該根據學生英語水平的不同、專業(yè)方向的不同以及學習階段的不同進行“三分法”教育,這樣既能切實有效地實現(xiàn)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又從根本上符合教育原則與規(guī)范。
高職英語“分級”教學依據的是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i+1”理論[1],即高出語言習得者語言水平一個級別的語言輸入是最易接受的語言輸入。這里,“i(input)”是指語言習得者目前的知識水平,如果語言輸入遠遠高出語言習得者的語言水平,即“i+2”,或者是接近甚至低于語言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即“i+0”、“i-1”,學生會感覺太難或者太容易,這都不符合語言習得的最佳條件,只有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語言水平的輸入才是“可理解性輸入”。事實上,不論輸入還是輸出,對于學習者而言都是略高于其原本水平為最佳,即“跳一跳、夠得著”。高職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相差甚大,只有“分級”教學才能把切實提高學生實際英語應用能力作為目標。大一新生在入學時根據英語成績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的英語班,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評價手段,在后續(xù)管理上也應該做到動態(tài)化,期末可以根據考生成績、老師推介結合學生意愿進行各級別間的微調,以便給各級別的學生奮斗的目標或動力。
“分類”即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yè)方向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專業(yè)不同,譬如紡織與藝術,建筑與會計,這些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日后要面臨的工作任務截然不同,學生所需要培養(yǎng)的思維方式、基本素質也有較大差異,因此英語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如詞匯、背景知識、流程知識、學習任務等當然也不應相同。傳統(tǒng)的高職英語仍然停留在基礎英語階段,幾乎就是中學英語的簡單重復,無法為學生后續(xù)的專業(yè)英語打下必要的基礎。為此,在基礎英語完成后,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yè)方向,選用不同的教學內容,讓職場英語與行業(yè)英語成為高職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實現(xiàn)“分類”英語教學。
“分階段”是指高職公共英語應該包括基礎英語、職場英語、行業(yè)英語等核心內容不同的階段?;A英語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查漏補缺,夯實學生英語基礎;職場英語階段的任務是教授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從業(yè)者能夠順利進行各種社交活動及簡便的商務活動中的英語交際;行業(yè)英語階段則不僅僅是教一些行業(yè)術語,更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行業(yè)的工作語境,指導學生在這些語境中用英語完成各項任務、提高英語綜合能力。每個階段中同時包含著聽說、寫作、翻譯等語言輸出模塊。這樣的“分階段”教學有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虛而實、層層遞進,為學生日后專業(yè)英語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為日常生活、工作職場中的英語應用做預演,真正讓英語教學導向使用英語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這個方向。
要構建“三分法”高職英語教學框架,離不開高職英語教師在職業(yè)行業(yè)發(fā)展方面的不斷學習,更離不開學院教務管理部門的積極配合。
2.2 以輸出為導向[2]
傳統(tǒng)的高職英語教學延續(xù)了中小學的英語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重在輸入。學生在英語教師的指導、幫助甚至逼迫下進行大量的閱讀、聽力活動,以便獲取英語知識。但是,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具備一定的輸出技能、能夠用英語進行口頭及書面的表達更具現(xiàn)實意義。職業(yè)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就業(yè)教育”,因此高職英語教育應秉承“工學結合、能力為本”的職業(yè)教育理念、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這些與“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十分契合?!坝谩保褪禽敵?,主要指說、寫、譯等方面;而輸入,主要指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十分注重的聽與讀。
根據文秋芳教授的“輸出驅動假設”:語言的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的發(fā)展驅動力更大;從職場英語需求出發(fā),英語說、寫、譯等輸出技能比聽、讀等輸入技能更具有社會功能。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改變“要我學”的心態(tài),進入“我要學”的狀態(tài),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盲點,通過完成模擬真實職場的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從而主動彌補自己的知識缺陷。
具體到高職英語教學實踐中,應該體現(xiàn)為任務驅動型、項目教學法等以激發(fā)學生輸出為主要手段,在輸出過程中不斷梳理整合吸納英語輸入的教學思路與實踐。比如在基礎英語教學階段,第一,可以布置學生自定主題與形式展示自己的英語風采,每次課都留出10分鐘時間交給學生做主人,說笑話、講故事、小品、相聲、演講、英文歌、寫作文等等,評價以激勵為主,促使學生愿意輸出、樂于輸出;第二,可以模擬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扮演問路/指路、學校義務講解、餐館點菜、機場出入關等場合的不同角色,增強對英語實用性的感性認識。在職業(yè)英語教學階段,側重通過語言輸出將抽象的職業(yè)道德、從業(yè)素質等不斷地潛移默化、以至于內化,如開展有關本專業(yè)認知、時間管理、執(zhí)行力分析、誠實的得失、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創(chuàng)業(yè)計劃等相關主題的討論、辯論、創(chuàng)作等活動。在行業(yè)英語階段,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yè)、模擬工作流程或工作場景布置簡單的接待客戶、談判價格、回復郵件等口語、寫作、翻譯任務,讓學生在實際英語輸出過程中體會工作狀態(tài)下英語的應用,讓學生所學專業(yè)英語知識找到用武之地。
2.3 以比賽為動力
針對年輕人好勝爭強的心理特征,教師應鼓勵并指導學生參與各項比賽活動。高職學生在入學初還保留著學習的熱情與探索新知的好奇心,此時學校應該及時組織“我是單詞王”、英文朗誦、英語演講、我手寫我心、應用文命題作文、筆譯/口譯比賽等等,通過這些賽事,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優(yōu)秀英語人才進一步參加市、省甚至國家級的比賽,如“外研社”杯英語演講大賽、全國高職高專英語口語大賽、全國高職高專英語寫作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同時校園內部網站開辟專門的空間發(fā)布賽事場景、參賽獲獎的同學照片或錄像,組織講座或座談會讓獲勝者與學弟學妹進行學習交流等,努力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2.4 以新技術為載體
當今科技迅猛發(fā)展,我們面對的學生是真正的互聯(lián)網公民。為此,學校應積極開發(fā)更多的英語網絡課程(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開辟更多網絡交流空間、云空間,提供更多學生展示自我、學習他人的機會;開展更多依賴網絡完成的活動,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多樣性、活潑性與成就感。
2.5 以第二課堂為補充
英語第二課堂向來是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補充與延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更持續(xù)地進行英語學習。學校及英語教師可以依托各種學生社團,積極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比如舉辦大學生英語文化藝術節(jié)(包括英語書法、歌唱、電影賞析、喜劇表演、電影配音等)、英語角、每日英語發(fā)布、各項英語賽事(如辯論賽)、英語講座等等,做到既嚴肅又活潑,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
高職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系統(tǒng)中基礎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本文提出構建新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設想,但在具體實施中,由于教學資源不夠豐富,如缺乏師資、設備、場所等,要改變原來的專業(yè)自然班課務安排習慣往往難度很大,還需要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及英語教師自身的不斷學習與研究。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02):2-9.
Restructuring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riented by Output Theory
Li Hongmei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Nantong,226007)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present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expectations from the enterprises,this paper lays great emphasis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ule,which is oriented by output theory,structured with“3-fen”module and together with some supplementary means.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Module;“3-fen”Module;Output Orientation
H319
A
1009-9522(2014)01-0041-03
2013-12-03
李紅梅,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