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曄
(海安縣墩頭鎮(zhèn)吉慶小學,江蘇海安,226691)
《明日歌》因其深刻的教育意義,新中國成立后就被無數(shù)次收編于中小學教材或古詩詞出版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國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出于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也為了更好地把握此詩,筆者上網(wǎng)搜索、查閱資料,可隨之便有了疑惑。
蘇教版第六冊語文教材收錄了《明日歌》一文,并注明作者為錢鶴灘。作為語文教師,備課前筆者習慣性地查閱與此詩及作者有關的資料,翻閱參考書,也只發(fā)現(xiàn)上面只標注作者是清朝人,其余不詳,百度搜索此詩,卻發(fā)現(xiàn)《明日歌》一詩竟有兩種版本,摘錄如下: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晨昏滾滾水流東,今古悠悠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歌 [清] 錢鶴灘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比較年代可以發(fā)現(xiàn),文嘉先作,錢鶴灘后稍作改動而已,網(wǎng)絡上有很多人也持有相同觀點,可是結果真是這樣嗎?筆者再搜索“錢鶴灘”,這位老先生竟然是明朝人,名錢福(1461—1504),明代狀元,字與謙,因家住松江鶴灘附近,自號鶴灘,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繆之后,弘治三年進士第一,官至翰林修撰,三年告歸。其詩文以敏捷見長,有名一時,根據(jù)文嘉詩文修改的《明日歌》流傳甚廣,著有《鶴灘集》。
同為明朝人,是否真像百度詞條所說,“根據(jù)文嘉詩文修改的《明日歌》流傳甚廣?”筆者繼續(xù)搜索“文嘉”,得到如下信息: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吳門派代表畫家文徵明的次子。文嘉精于鑒古,臨古之功也深,畫風傳乃父衣缽,工書擅畫,精于鑒賞,亦能詩。
細心者可發(fā)現(xiàn),文嘉在錢福去世前三年才出生,那怎么可能是錢鶴灘改文嘉的詩呢?難道神童文嘉三歲作《明日歌》,還巧得很,流傳出去,被狀元之才的錢福改作傳世?就算網(wǎng)絡上所注年份有所出入,也定相差無幾,文嘉定是錢鶴灘的晚輩。反過來,文嘉改作錢福之詩倒是有可能。
彼時彼刻,筆者頭腦里亂得很,越查越糊涂了:《明日歌》的作者究竟是誰?很多教材和詩詞選上都注明是清朝的錢鶴灘,難道歷史上真有兩個錢鶴灘?《明日歌》一詩真有兩種出處嗎?但不管怎么樣,筆者始終覺得,世人在這首詩歸屬問題的認識上肯定出現(xiàn)了錯誤。
筆者在查證時,由于手頭書籍資料有限便借助網(wǎng)絡搜尋相關資料。智明輝先生所作的《百年明日能幾何 努力請從今日始》一文,真切地介紹了《明日歌》兩種版本的出處。文章提到,“《四庫全書》的《文氏五家詩》卷九,內收有文嘉的《明日》詩”,“清代作家錢泳所著《履園叢話》中云:家鶴灘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記于此: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按此文的說法,《明日歌》應為文嘉所作。
如按此文作者理解,錢鶴灘是清代作家錢泳本家前輩,是清朝人。但筆者查閱《履園叢話》一書中關于此篇的原文卻發(fā)現(xiàn),文章自始至終都沒有明說錢鶴灘為清朝人。筆者繼續(xù)搜索清代作家錢泳,得如下信息:錢泳(1759—1844),原名錢鶴,字立群,號臺仙,一號梅溪,清代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著有《履園叢話》《履園譚詩》《蘭林集》《梅溪詩鈔》等,出身名門望族卻不事科舉,年過八秩仍著述不輟,身后留名史冊。
按照年份,錢泳歷經(jīng)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若清朝真有錢鶴灘,作為家族長輩,錢鶴灘應是雍正或乾隆初期時的人。但是雍正、乾隆時期,或者更早的康熙時期,都曾大興文字獄,若《明日歌》為清人所作,詩中開篇“復明”二字絕對可以使此詩成為駭世之作,整個錢家被滿門抄斬也應是必然?!扒屣L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么隱晦的詩句都能成為反詩,清朝文人哪敢把“復明”二字堂而皇之地寫到詩文中?即使真的想復明,也不會說得如此直白。因此,筆者認為錢泳引用的應是為前朝詩作,而非引用其叔伯或祖父輩人物的詩作。再者,《明日歌》在歷史上也從無反詩之說。由此可以推斷,《明日歌》絕非清人所作,故錢泳所提到的錢鶴灘絕非清朝人,被錢泳尊稱為鶴灘先生的人應生活在清朝之前,那只能是明朝狀元錢福錢鶴灘了。錢泳還曾為降清的明朝大臣錢牧齋的墓立碑,尊重身為文人的錢牧齋,可見錢泳對家族名人還是很關注的,“家鶴灘”中的“家”應為同姓之義,而并非指有直接的血緣關系。
若如前文所述,那出現(xiàn)這一重大錯誤的由來就不難推出??赡苁墙▏?,某一編寫中學教材的權威人士讀《履園叢話》時,讀到《明日歌》這么好的詩歌,覺得很有必要收入教材,教育新一代青少年。可惜望文生義,未加求證,想當然地認為錢泳是清朝人,“家鶴灘先生”也應是清朝人,因此,清朝人錢鶴灘的《明日歌》從此編入了中學課本,后來流傳更廣,逐步走入小學課本,走入各種古詩詞出版物??杀氖?,在這幾十年里,《明日歌》注明的作者都是清朝錢鶴灘,也因此誤導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師、學子,甚至其他專家學者。再后來,又有人發(fā)現(xiàn)《四庫全書》中文嘉的《明日歌》和《今日詩》等,便錯上加錯,想當然地認為此詩應為文嘉所作,畢竟文嘉是明朝人,錢鶴灘是清朝人,更舉例證,文嘉還作了《今日詩》,錢鶴灘只不過改了其中一首。其實現(xiàn)在想來,這首《今日詩》應該是受《明日歌》啟發(fā)而作。文嘉書畫藝術方面成就更高,《明日歌》應是其抄錄自勉的,而《今日詩》是他仿作的,就這樣在收入《四庫全書》時,就全被認為他就是作者了。后來還出現(xiàn)了《昨日詩》,可見《明日歌》《今日詩》《昨日詩》這三首詩也只是一脈相承而已。
錯了,為何一錯就是了若干年?錯了,為何一錯影響了幾代人?錯了,教者何其多,為什么總以參考書為標準,固定住自己的思維模式?錯了,學生何其多,為什么不能多加思考,大膽懷疑身邊的一切“真理”?錯了,那些編寫中小學生教材的權威人士,是不是應該更加慎重?篇末,鄭重地為《明日歌》作者正名,作者明朝錢福,號鶴灘。
[1] 〔清〕錢泳.履園叢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林超民.中華文化名人元明[M].昆明:晨光出版社,1999.
[3] 林超民.中華文化名人清代[M].昆明:晨光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