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津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2249)
楚莊王的治國智慧述要
李京津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2249)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最有成就的君主。在位期間,他堅持崇尚禮樂、以夏化夷的開放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任人唯賢、知人善任的科學人才方針,秉行威德并重、德法兼施的執(zhí)政方式,使得楚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偨Y、探究楚莊王的治國智慧,不僅可對楚國乃至中國古代政制發(fā)展有進一步的認知,而且對當代政治也大有裨益。
楚莊王;治國;智慧
楚莊王熊侶(?—前591年),是春秋時期楚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在位二十三年(前613—前591年)期間,大力改革朝政,發(fā)展經(jīng)濟,勵精圖治,取得了富國強兵、問鼎中原的赫赫戰(zhàn)績。楚莊王所采取的各項治國舉措極具楚式智慧,對楚國乃至中國古代政制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楚文化與諸夏文化特質(zhì)是不同的,但由于楚人根源于中原,或多或少地攜帶著中原文明的因子,且與中原文化差距也較大,所以歷代楚君對中原文化情有獨鐘,把融入華夏作為基本國策,并長期不懈地追求。
早期楚君重視周天子所封的諸侯身份和爵位,而且珍惜與中原諸侯交往的機會,孜孜不倦地仰慕、認同中原華夏文化,畢恭畢敬地學習、效行華夏文化,并與其他諸侯一樣臣事周天子,尊王、尊周禮。楚祖鬻熊以九十高齡率族人投奔姬昌(周文王)[1];始封君熊繹“俱事成王”[2]1692,貢奉桃弧、棘矢[3]1339和苞茅[3]290,在岐陽之會,“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4]466,奉承唯謹;楚武王“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2]1695;楚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于諸侯,使人獻天子”[2]1697。
同時,楚人又充分吸收南方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精華,南北兼容,夷夏混通。在屬西周后期至戰(zhàn)國中期的趙家湖楚墓中發(fā)現(xiàn),甲類墓純屬中原姬周文化風格,乙類墓有的仍然保持蠻式多于周式風格,西周晚期的甲類墓出土銅禮器有鼎、簋,陶禮器有鼎、簋、鬲、罐、豆,而具有楚文化因素的銅禮器、仿銅陶禮器則始于春秋晚期。趙家湖楚墓器物種類、形制與中原文化基本上大同小異,表明楚人受華夏文化浸染,總是在模仿華夏禮制。以鬲為例,西周后期的鬲屬中原風格,春秋早期的鬲屬蠻式風格,即江漢土著鬲文化,春秋晚期,具有鮮明楚文化風格的楚式鬲開始出現(xiàn)。
至春秋時期,楚國不斷從中原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用禮樂文明改造、完善楚人及其楚文化,到春秋后期融華夏、蠻夷文化于一爐,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楚文化,并迅速從一個蠻夷小國躍升為重信講義的禮儀之邦,融入中原文明大系,贏得了中原大國的認可與小國的承認。
楚莊王大膽融通華夏,“以夏化夷”。楚莊王從個人修身養(yǎng)性到國家治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十分注重學習、吸收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他曾向詹何請教什么是治國之本[5]。唐代名臣魏征對唐太宗問時即援引楚莊王為例,說:“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楚莊王)問其理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理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理而國亂者。’”[6]對人的高尚德行的追求是儒家一貫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精神,楚莊王從詹何那里得到的就是這個道理。
楚莊王時期的朝章典制,仍然承襲中原禮制,“內(nèi)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3]724-725。楚國的官制有的盡管僭號稱呼,有違周禮制,但仍沿用了許多中原稱呼,說明楚國在不斷效仿中原文明。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軍大舉圍攻反復無常、朝晉暮楚的鄭國,攻陷其都城,鄭襄公“肉袒牽羊以逆”,情愿把鄭國變作楚縣,惟楚命是從。楚莊王并沒有因此亡其國,絕其祀,而是仿效中原禮儀,退兵三十里,接受鄭襄公肉袒投降和謝罪,然后大大方方寬釋鄭襄公,與鄭國結為盟國[3]719-720?!蹲髠鳌ば辍穼Υ嗽u價道:“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保?]722楚莊王刑德并重,恩威并施,讓鄭人不得不心悅誠服。
楚莊王效行周禮的例子還有很多,雖然在公元前598年處理夏姬之事上引來當時乃至后人的詬病,但其實是想維護傳統(tǒng)禮制,只不過中原世風此時已江河日下,他的護禮行動已落后于時代了。這正好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楚莊王對中原禮儀文明的追求。
楚莊王對太子教育厲行改革,慎選師傅,親自審定教材。楚莊王教育太子的教材,很多都選自儒家經(jīng)典。據(jù)《國語·楚語上》記載,楚莊王為教育太子,請教大夫申叔時,申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道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保?]528楚莊王把《詩》《書》《禮》《樂》《易》《春秋》等一批儒家經(jīng)典都列為太子的學習內(nèi)容,讓太子明了“忠”“信”“義”“禮”“孝”“事”“仁”“文”“武”“罰”“賞”“臨”等一整套守志向善的道理,極力讓中原文明在楚國落地扎根。
春秋時期,天子失勢,諸侯坐大,各自為陣,以“尊王攘夷”為標榜的大國爭霸活動此伏彼起,“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7]6。為滿足大國爭霸需要,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個專門以游說諸侯、服務諸侯為職業(yè)的特殊階層——士。士人“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8]459,“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9]66。各諸侯國為滿足爭霸天下的需要,極力打造人才洼地,大肆網(wǎng)羅人才,尚賢成為社會時尚。
楚莊王非常重視人才,先后發(fā)現(xiàn)、提拔和重用了孫叔敖、伍舉、蘇從、虞丘子、子孔、子重、子反、蒍賈、伍參、申叔時、申公巫臣等一大批文武人才,留下了諸如“日中忘飯”“獵以求士”“一鳴驚人”“虞邱子薦賢”“樊姬薦賢”等許多任人唯賢的故事,其中很多故事都是古代重視人才、選拔人才的經(jīng)典案例,為后世廣為贊賞和效仿,對古代選人用人政策及具體實踐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從現(xiàn)存文獻所記案例看,楚莊王的人才觀主要表現(xiàn)為重視人才,任人唯賢,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人盡其用?!缎滦颉酚涊d,楚莊王接受并采納了楚國善相人建議,多結交、招聘人才,“于是乃招聘四方之士,夙夜不懈,遂得孫叔敖、將軍子重之屬,以備卿相,遂成霸功”[10]?!俄n詩外傳》記載,楚莊王曾經(jīng)派使者“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為相)”[11]327?!墩f苑》記載:“楚莊王既服鄭伯,敗晉師,將軍子重三言而不當。莊王歸,過申侯之邑。申侯進飯,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請罪,莊王喟然嘆曰:‘吾聞之:其君賢者也,而又有師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師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且世不絕圣,國不絕賢,天下有賢而我獨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為!’”[12]29劉向?qū)Υ嗽u價說:“故戰(zhàn)服大國,義從諸侯,戚然憂,恐圣知不在乎身,自惜不肖,思得賢佐,日中忘飯,可謂明君矣。”[12]29
楚莊王善于辨別忠奸賢愚?!秴问洗呵铩匪洝耙圾Q驚人”的故事,講楚莊王通過“三年不聽而好隱”“禁諫”而暗中觀察、考察群臣的忠奸賢愚[13]534-535,“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8]168?!墩f苑》記載楚莊王通過打獵發(fā)現(xiàn)人才:“吾獵將以求士也,其榛藂刺虎豹者,吾是以知其勇也;其攫犀搏兕者,吾是以知其勁有力也;罷田而分所得,吾是以知其仁也?!保?2]33楚莊王用此辦法擇賢“而得三士焉,楚國以安”[12]33。
楚莊王最突出的用人案例是重用賢相孫叔敖?!妒酚洝份d:“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保?]3099。楚莊王“盡付其境內(nèi)之勞與諸侯之憂于孫叔敖”[13]39,“愿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10]70。孫叔敖本是楚國處士,楚莊王聽虞丘子(一說是樊姬)說“孫叔敖絕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14]1920,修建了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頗有政績,便立即提拔他擔任令尹,“孫叔敖舉于海”[15]298,由一僻壤之地的“處士”一躍而任一人之下的令尹。他殫精竭慮地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民皆樂其生”[2]3099,取得了“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11]36的治績。
楚莊王知人善任,孫叔敖德才兼?zhèn)?,君臣融洽,相得益彰。后人評論說:“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13]39。墨子總結“春秋五霸”用人時說:“齊桓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高偃,楚莊染于孫叔、沈尹,吳闔閭染于伍員、文義,越句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保?]17荀子高度肯定楚莊王用人,說:“用功臣者疆”[17]248,“楚之孫叔敖,可謂功臣矣”[17]249。司馬遷評價說:“(孫叔敖)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2]3201
楚莊王還通過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和使用情況,來決定戰(zhàn)爭是否進行?!俺f王欲伐晉,使豚尹觀焉。反,曰:‘不可伐也。其憂在上,其樂在下。且賢臣在焉,曰沈駒?!髂?,又使豚尹觀,反,曰:‘可矣。初之賢人死矣,諂諛多在君之廬者。其君好樂而無禮,其下危處以怨上。上下離心,興師伐之,其民必先反?!f王從之,果如其言矣?!保?2]517楚莊王起初準備攻打晉國,發(fā)現(xiàn)晉君身邊有賢臣輔助,于是息兵觀望,后來見晉君荒淫無道,身邊盡是諂臣,君臣貳德,將士離心,便立即揮師出兵,終于在邲之戰(zhàn)中一舉獲勝,徹底擊敗中原最強大的勁敵,成為威震天下的霸主。
楚莊王憑藉自己對社會之道的領悟,依靠自身的品德影響力,以德治國,努力實施愛利民眾的行為,不斷引導、教育、熏陶民眾,從而贏得人心。同時,又力行法制,德主刑輔,威德并行,以建章立制保障政權運行,以公序良俗規(guī)范民眾行為,不斷加強王權,夯實楚國貴族統(tǒng)治基礎。
在待人處事時,楚莊王善于恩威并施,以德服人。楚莊王剛登位時,年齡尚輕,沒有執(zhí)政經(jīng)驗,他通過“一鳴驚人”的朝政改革,“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shù)百人,所進者數(shù)百人”[2]1700,大膽改革吏治,整飭臣僚,將那些專權誤國的奸佞臣僚鏟除,同時提拔伍舉、蘇從等一大批賢臣良將委以要職。對于若敖氏叛亂,楚莊王恩威并施,按功勞區(qū)別對待。若敖氏是楚國的王族,楚君若敖之后,長期擔任楚國令尹、司馬等要職,把持朝政、軍權,權傾朝野,但若敖氏為所欲為,以致尾大不掉,于公元前605年在令尹子越的帶領下悍然發(fā)動叛亂。楚莊王在屢屢求和未果之后,無情、堅決、果敢鎮(zhèn)壓了長期專權跋扈的若敖氏。若敖氏叛亂,按楚律應該滅族,箴尹克黃是前代賢令尹子文之后,沒有參與若敖氏叛亂,當時正出使國外,聞若敖氏被滅后拒絕叛逃他國避禍,毅然選擇歸國,交完公差后自動到官府投案。楚莊王認為“子文無后,何以勸善”,赦免了他,賜名“生”,并官復原職[3]680-684。
在應對國際事務時,楚莊王善于懷近來遠。楚莊王對不同類型的國家實行區(qū)別對待策略,以加強和擴大楚國的控制力、影響力。楚莊王認為“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3]720。楚莊王對楚國周邊一些小國,直接使用武力兼并,先后兼并了20余國;對一些中等以上較大國家,往往威德并用,征而服之,爭取民心和國際認可;對一些反復無常的國家,既打又拉,恩威并施,讓對手心甘口服。以鄭國為例。楚莊王從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7年九年時間內(nèi),八次出兵討伐,迫使鄭襄公最后肉袒謝罪,但最后楚莊王也沒有如群臣所望滅掉鄭國,而是退兵三十里,與鄭媾和結盟。后來發(fā)生的楚晉邲之戰(zhàn)、圍宋之役,楚莊王都在對方屈服之后,用以德服人的手法結束了戰(zhàn)爭。
在治國理民時,楚莊王注重楚人精神的培育。楚國的早期發(fā)展史,其實是一部楚人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史。楚人先祖南遷至荊山丹陽時,地理位置偏僻,遠離文明富庶的中原地區(qū),周初被封爵位又是最低的子男,“土不過同”[3]1448,但他們不甘沉淪,勵精圖治,終于在蠻荒之地脫穎而出,成為南方各國各民族的領袖。為了激勵族人,楚莊王常常以若敖、蚡冒等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3]731的事跡相激勵,認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3]731?!段宥Y通考》評價說:“莊王霸強,克庸以來,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保?8]
在操持民生時,楚莊王注重恤民惠民。有次冬天下大雪,楚莊王關心民眾寒苦,派人巡查賑災,“使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絕糧者賑之,國人大悅?!保?9]楚莊王一生戰(zhàn)功赫赫,取得了許多驕人的勝績,但他愛惜民力,不隨便消耗軍隊,如楚伐庸之役不打消耗戰(zhàn),楚晉邲之戰(zhàn)有望獲勝時才決定決戰(zhàn),即使在決戰(zhàn)前,仍派少宰與晉軍談判,希望通過會盟解決爭端[3]721-748。楚國對外打仗,注意選擇時機,農(nóng)忙時生產(chǎn),農(nóng)閑時出征,“荊尸而舉,商農(nóng)工賈不敗其業(yè),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3]722-723。戰(zhàn)時,楚莊王發(fā)明了耕戰(zhàn)結合的軍屯法。楚莊王圍攻鄭國三個月,圍攻宋國九個月,時間拖得很長,又遠離楚國腹地,于是楚軍“因糧于敵”[3]1544,“筑室反耕”[3]761,就地生產(chǎn)、解決糧草問題。此軍屯法開后世屯田制先河。因此,盡管楚莊王多次出師進行爭霸戰(zhàn)爭,但國內(nèi)始終能保持社會安定、政局穩(wěn)定。《左傳·宣公十二年》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jīng)矣。”[3]722
在治理國家時,楚莊王注重建章立制,賞罰分明。韓非子充分肯定楚莊王實行法治的成就,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保?]31楚莊王飭令編修楚國刑書《仆區(qū)》,大振法制。楚國《茅門之法》規(guī)定:“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踐霤者,廷理斬其辀,戮其御?!庇幸惶?,楚莊王太子犯此禁令,執(zhí)法廷理依法處理此事,太子大怒,向楚莊王告狀要殺廷理,楚莊王不僅沒有徇情枉法,反而將太子嚴辭訓導了一番[8]324-325。虞邱子是薦舉孫叔敖任令尹的恩人,其家人犯法,“孫叔敖執(zhí)而戮之”。孫叔敖并不因為私情而為虞邱子徇私作弊,虞邱子高興地對楚莊王說:“臣言孫叔敖,果可使持國政。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骫,可謂公平?!保?2]610-611楚國還建立了嚴格的軍事制度和法律?!笆l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后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保?]723-724
[1][明]周圣楷.楚寶[M].[清]鄧顯鶴,增著.長沙:岳麓書社,2008.
[2][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國語[M].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258.
[6][唐]吳兢.貞觀政要[M].劉后濱,倪寶忠,等,詮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2913.
[7][晉]范寧.春秋谷梁傳序[M]//《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谷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9]吳毓江.墨子校注[M].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10]盧元駿.新序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177.
[11]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27.
[12][漢]劉向.說苑[M].王锳,王天海,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13]張玉春.呂氏春秋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14]張雙棣.淮南子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7][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18][清]秦蕙田.五禮通考[M].(臺灣)新北:圣環(huán)圖書公司,1994.
[19]李守奎,李軼.尸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00-101.
[責任編輯:陳如毅]
C933.2
A
1672-0758(2014)04-0033-04
2014-07-10
李京津(1993-),女,湖北荊門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