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課堂 整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34-02
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普遍地運用于課堂教學,而且其整合方式也逐漸從較低層次進入較高層次。這些技術的運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究,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現實意義。然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不是對信息技術的簡單應用,而要從學生的認知、情感、能力領域出發(fā),有選擇地把信息技術恰當合理地融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學習的實踐中獲得價值體驗,從而讓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
一、借助情境渲染,突出“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圖畫、音樂、錄音、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語言的形象、情感、智慧和蘊涵,在情境閱讀中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理、讀出神,從而達到感于目、會于心、動于情、發(fā)于聲的閱讀境界。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夢圓飛天》這一課的重點部分是“神舟”5號發(fā)射成功后一片歡騰的場景。對此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
師(引讀):三分鐘后,電波傳來了楊利偉的聲音。“飛行正常!”這聲音穿過——茫茫太空,傳到——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傳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遠望”3號測量船,傳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師:當“飛行正?!彼淖謴奶諅鱽碇畷r,人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舉國上下一片歡騰?。ǔ鍪鞠嚓P圖片,播放音樂《歌唱祖國》)
師:此時的指揮大廳更是如此,誰來讀一讀文中的句子。
(多媒體出示:指揮大廳里一片歡騰,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澎湃的激情、勝利的喜悅和無限的自豪。生讀。)
師:針對指揮大廳里一片歡騰的景象你覺得可以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歡呼雀躍、載歌載舞、熱淚盈眶)
師:讓我們走到指揮大廳里傾聽人們的心聲?,F在老師就是一名新聞記者,你們就是指揮大廳中的一員,讓我來采訪你們。(配樂《歌唱祖國》)
師:“神舟”5號發(fā)射成功后,指揮大廳已是沸騰不已,讓我們通過朗讀文中詞句傾聽人們的心聲吧!(配樂《歌唱祖國》)
朗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這部分教學通過圖片和音樂的渲染,把學生帶入歡騰的場景中,加上采訪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朗讀體驗,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氛圍中,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突破了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情感,達到學生與教者、作者、文本的和諧對話。
二、運用圈劃功能,突出“品”
王尚文先生認為:語文學習“就是學習遣詞造句精確妥帖”。課文是語言內容的載體,抓住了文本語言就等于抓住了閱讀的源頭,就能搭建起學生思維活動的平臺。在品讀文本時,筆者利用白板可任意書寫的功能,讓學生一邊交流一邊在白板上圈畫,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抓住這些關鍵詞品味文本語言,體會文章的情感。
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灰椋鳥》一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筆者引導學生交流匯報第4小節(jié),通過隨機出示相應的句子讓學生利用白板的圈畫功能畫出關鍵詞句,如“整群整群”“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浩浩蕩蕩”等,學生抓住這些關鍵詞句理解文本,真切感受到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氣勢,此時再來朗讀課文,學生由境生情,其情感就會自然流露出來。白板的互動功能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
三、整合隱藏功能,突出“寫”
閱讀一篇文章,不僅要讀懂“寫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去品味探索語言形式的秘密。
如《灰椋鳥》一文中的第5小節(jié)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重點描寫了鳥兒歸林后的歡騰場景。學生在交流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并運用白板的隱藏功能,出示文章開頭的句子:“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點都不好看”與“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通過比較句子體會作者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筆者還運用拖拉功能,出示句子“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嘰嘰啾啾,是飛瀑跌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讓學生體會比喻和擬人手法運用的妙處,然后通過配樂朗誦第5小節(jié),體會鳥兒的歡騰和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之情。
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語文教學更加方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四、通過網絡互動,突出“說”
語文教學的真實效果,最終會落實在學生運用語文的表現上。教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表現動口、動筆、動腦的能力,大膽地展示學習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回答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課堂中利用多媒體網絡的交互性特點,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效地增強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比如教學《夢圓飛天》這一網絡課將結束時,筆者因勢利導:“同學們學到這兒心里定是激動不已、感慨萬千,請大家點擊‘互動空間,在留言板上寫下你最想說的話吧?!睂W生既可寫下自己的所得,又可對其他學生展示的材料加以評價、討論。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也可在留言板上作簡要評述,這樣師生、生生之間的“零距離”互動變成了情感與心靈的交流。
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既可創(chuàng)設遠比傳統(tǒng)教學更富啟發(fā)性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對課程改革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著具大的推進作用。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只有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