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萌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05)
指導:劉建博
劉建博運用溫膽湯治療慢性咳嗽驗案4則
呂萌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05)
指導:劉建博
溫膽湯 慢性咳嗽 驗案
咳嗽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癥狀,是由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而出現的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的病癥??人约仁歉鞣N疾病影響到呼吸系統(tǒng)的一種反應,也是機體進行自我保護的正常的生理活動。在治療方面,中醫(yī)和西醫(yī)都提倡治療原發(fā)病,但中醫(yī)把咳嗽作為一個疾病來認識,認為咳嗽既是獨立的證候,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治療上注重整體的調治,講究辨證施治。
溫膽湯(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源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橘皮、竹茹、枳實、茯苓、生姜、甘草、大棗8味藥組成,具有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功效,原方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癥見虛煩不眠、驚悸不寧,或嘔吐呃逆及癲癇等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諸證[1-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呼吸科主任醫(yī)師劉建博教授,長期從事呼吸科疾病的中醫(yī)治療研究,在臨床中運用溫膽湯治療慢性、難治性咳嗽,往往取得不錯的效果,現舉4則驗案,以饗同道。
魏某,女,33歲。2012年4月6日初診。
患者于2個月前有感冒病史,后轉為慢性咳嗽遷延不愈,他院診斷為“支氣管炎”,予以頭孢、咳特靈、止咳糖漿等藥治療未見明顯改善,后自行服用蛇膽陳皮液稍有緩解,但停藥后易復發(fā)。診時患者表現為發(fā)作性咳嗽難以自制,咯痰色黃,痰少、黏稠難以咯出,晨起與夜間為重,伴胸悶煩亂,胃脘脹滿不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咳嗽,證屬中焦痰熱積滯證。治以清熱化痰、降肺止咳。方用溫膽湯加味,處方:
陳皮9g,法半夏10g,甘草6g,茯苓10g,枳實12g,竹茹12g,黃芩15g,白芥子15g,蘇子9g,瓜蔞30g,連翹15g。
服藥3劑而愈。
按:此類咳嗽往往為急性咳嗽遷延不愈而致,且常常未進行規(guī)律性徹底治療,所以最后治療效果一般不甚理想。此類疾病常包括現代醫(yī)學(西醫(yī))所指的急、慢性氣管支氣管炎,肺炎以及哮喘、支氣管擴張等呼吸系統(tǒng)部分疾病表現以咳嗽為主癥者。劉教授指出此類患者系胃中素有痰積,郁久化熱,由外邪引動上潰于肺而致咳嗽。其病在肺,然其根在胃。治療若一味止肺咳而不除中焦胃之積熱,只能起揚湯止沸之功。劉教授予以溫膽湯清化中焦痰熱,使肺受灼之源得以消除,同時佐以降肺止咳之品,則咳自除,此有“釜底抽薪”之妙。
黃某,男,72歲。2012年11月21日初診。
訴反復咳嗽、咳痰8年余,加劇1周。診時患者表現咳嗽,咯痰多色白,尤以天冷受涼后發(fā)作,晨起咳嗽劇烈,并伴胸悶不適,納呆,舌苔白膩,脈滑。診斷為咳嗽,辨證屬痰濁阻肺證。治宜健脾燥濕,理氣化痰。方用溫膽湯加味,處方:
陳皮10g,法半夏10g,甘草6g,茯苓12g,枳實12g,竹茹12g,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0g。7劑。
7劑后,咳嗽減輕,諸癥明顯改善。繼以溫膽湯加味以固療效。
按:此例患者年邁久病,脾虛失運,痰濕內生,上潰于肺,阻礙氣機而見咳嗽;痰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納呆既因脾胃虛弱,也因濕困脾胃,運化無力;痰多色白、舌苔白膩,脈滑皆為痰濕內聚之征。劉教授以“二陳”健脾化痰,理氣燥濕;竹茹清熱化痰,并清膈上之熱以除煩止嘔;枳實行氣消痰,有使痰隨氣而下之功;茯苓健脾滲濕、除濕;再以生姜、甘草益脾和胃。諸藥合用共奏清痰利氣,調達氣機之功。
劉某,女,29歲。2011年4月8日就診。
患者訴刺激性咳嗽半年,伴咽部有異物感、干癢。西醫(yī)體檢示咽部充血、黏膜肥厚并有顆粒狀淋巴濾泡增生及咽側索增粗,曾用西地碘含片、六神丸、金嗓子喉寶等治療,未見明顯效果,遂求中醫(yī)治療。診時訴咽痛且如有異物梗阻,口苦,泛吐黏痰,伴胸悶納呆,心煩失眠,大便黏膩,苔黃膩,脈弦滑。診斷為咳嗽,證屬痰盛郁滯證。治宜清膽和胃,理氣化痰。方用溫膽湯加味,處方:
法半夏6g,竹茹6g,枳實6g,陳皮9g,茯苓4.5g,白術6g,甘草3g。7劑。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
連服7劑,自覺咽間堵塞減輕,但仍口苦嘔惡,苔黃而膩,依上方加黃芩、瓜蔞皮各6g。又7劑,諸癥悉除。
按:此類“喉痹”所致咳嗽相當于現代醫(yī)學慢性咽炎,臨床表現以咳嗽為主癥,并伴隨有咽喉干癢、微痛、梗塞不適等癥狀。中醫(yī)學所言喉痹相當于現代醫(yī)學所指慢性咽炎,此類病以咽部異物梗阻感為主要癥狀,由于咽部慢性炎癥刺激或咽部黏膜腺體分泌亢進,分泌物增加,黏稠分泌物附著于咽后壁,引起病人咽部不適而易出現反復的刺激性咳嗽。劉教授認為,此類咳嗽系由肝郁乘脾,脾運不健,聚濕生痰,郁而化火,結于咽中所致,故治宜理氣化痰,方用溫膽湯。以半夏為君藥,因性辛溫而燥,故善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為臣,能化痰除煩止嘔,清膈上之虛熱,與半夏君臣合用,既化其痰濁,又清其痰熱;茯苓健脾利濕,使?jié)袢ヌ迪?;枳實、陳皮理氣行氣化痰,使氣順則痰自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xié)調諸藥。
劉某,男,2歲3個月。2013年3月21日初診。
其母代述,反復咳嗽月余,清晨和夜晚陣發(fā)性咳嗽明顯,劇烈時可見干嘔,偶爾能吐出食物伴痰液,曾于某醫(yī)院兒科就診,給予抗生素等治療1周,但咳嗽癥狀始終未愈,持續(xù)近2個月余,遂尋求中醫(yī)藥治療。診時患兒精神一般,咳嗽聲如犬吠,面色無華,呼吸氣促,未見三凹征及口周青紫,雙肺聽診呼吸音粗,可聞及干啰音少許,肝脾未觸及,咽紅,舌淡紅、苔中薄黃垢,指紋紫滯。診斷為咳嗽,證屬痰濕犯肺證。治宜健脾燥濕化痰。方以溫膽湯祛痰止咳,處方:
法半夏6g,陳皮3g,鮮竹茹10g,枳殼6g,茯苓6g,地龍6g,赤芍3g,膽星3g。4劑。
4劑后,痰祛咳止。
按: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加之脾常不足,易夾食生痰。同時,小兒氣管和支氣管相對狹窄,軟骨柔軟,缺乏彈力,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較干燥,黏膜纖毛運動差,故更容易產生痰液。劉教授認為此類咳嗽系痰濕犯肺,塞阻氣道而致氣逆作咳。方中法半夏、陳皮健脾燥濕化痰;竹茹、膽星祛痰熱,使痰液稀釋而易咯出;枳殼、地龍、赤芍有驅逐深部肺經之痰之功。全方藥性溫和,不偏寒熱,與小兒“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和“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相得益彰。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膽湯由《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加茯苓而成,主治“大病后虛煩不眠”,“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等癥。近年臨床用本方有效治療嘔吐(神經性嘔吐)、胃脘痛(慢性胃炎)、暈厥(癔病)、狂躁(精神分裂癥)、中風、眩暈(高血壓?。┒嘤袌蟮繹3-6]?!耙磺泄职Y皆屬于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劉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指出溫膽湯所治之慢性、難治性咳嗽,患者常表現為咳嗽痰多或色白或黃而黏,胸膈滿悶,伴納呆,舌苔多膩,脈滑,辨證當屬痰濕為患。溫膽湯具有清熱而不寒,化痰而不燥的特點,臨床上只要有痰濕內聚、氣郁痰阻之證,無論新咳、舊咳,或外感咳嗽、內傷咳嗽均可運用此方隨證加減而治之。
[1]周叔平.論溫膽湯之功效與主治.中國中藥雜志,2003,4(3):97
[2]孫潔.溫膽湯臨證機理分析.四川中醫(yī),2011,2(9):56
[3]孫有智,劉秉哲.溫膽湯的臨床應用新進展.現代中醫(yī)藥,2003,6(4):68
[4]李小林,靳飛,王亞男.溫膽湯的臨床應用.四川中醫(yī),2007,2(8):16
[5]太史功浩.溫膽湯的臨床應用.中外醫(yī)療,2010,1(3):62
[6]張旭杰,張景鳳.溫膽湯的臨床應用.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5(2):126
編輯:吳寧
R256.110.93
A
1672-397X(2014)01-0053-02
呂萌(198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呼吸系統(tǒng)危重疾病。470363643@qq.com
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