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燕 孫乙銘 李明鳳 指導:何曉暉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6)
何曉暉教授是全國第三、四、五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博士生導師,業(yè)醫(yī)四十余年,學驗俱豐,臨證治病,守護中焦,疑難雜病多從脾胃病論治,每獲驗效。導師擅用“衡法”治療胃腸疾病,常通過平衡脾胃納運、升降、潤燥、陰陽、氣血、寒熱、虛實等,達到中焦納運相助、升降相因、燥濕相宜的平衡與和諧。
何師根據《內經》“以平為期”治療思想,善用反佐藥對,即應用兩種性能對立的藥物配伍運用,以達到“相反相成”的治療效果。他常用的相反藥對大致可分為5組,如寒熱藥對、升降藥對、散收藥對,通補藥對、潤燥藥對等。常用的寒熱藥對有黃連與干姜、黃芩與半夏、黃連與吳茱萸、黃芩與生姜、大黃與附子、知母與桂枝等;常用的升降藥對有柴胡與枳實、柴胡與黃芩、枳殼與升麻、桔梗與牛膝等;常用的散收藥對有柴胡與白芍、桂枝與白芍、桂枝與五味子等;常用的通補藥對有大黃與茯苓、人參與萊菔子、白術與枳實等;常用的潤燥藥對有半夏與麥冬、蒼術與蘆根、黃芩與葛根等。筆者試將學習何師最常用的5組藥對的臨床用藥心得列舉如下:
此為通補藥對,特點是消補兼施,相反相成。
人參補氣,萊菔子破氣,一般認為服用人參不宜同時服用蘿卜和萊菔子,同時使用會使人參的補氣作用減弱。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之功,但用之不當又有礙氣生滯之弊,如腹脹納呆;萊菔子味辛性涼,頗具行氣破氣之力。胃腸生理特性是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萊菔子最適腸胃之性,善通降導滯。何師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飽食”替代“饑餓”成為脾胃病的主要原因,“虛中夾實”是脾胃虛證的病機特點。何師根據《內經》“動而不已,則變作矣”之旨,在脾胃病治療中,倡導“運補”,即益脾與運脾相兼,補氣與行氣相伍,喜將人參與萊菔子同用,以消補兼施,補而不滯。余隨師臨床學習二年中,見到老師在使用人參、黨參、西洋參、太子參時,大多都以萊菔子為佐,不但不會減少參類的補氣作用,反而可使補而不滯,胃納脾運,進補能受,臨床療效增加。尤其小兒和老年患者,多脾虛夾滯,純補則雍滯,純消則正傷,何師謹守病機,權衡虛實,根據虛實主次調整人參與萊菔子兩者的劑量,達“以平為期”之效。
此為升降藥對,特點為升降相因,調諧氣機。
何師認為升與降是脾與胃矛盾統一體的兩個方面,脾胃的納化,必賴于氣機的升降,濁氣降胃方能受納,清氣升脾才能運化,升降協調是脾胃納運的前提條件。脾胃失健,雖然胃以濁氣不降為主要病理變化,脾以清氣不升為主要病理變化,但常常又是相互影響,濁氣不降可致清陽難升,清氣不升可致陰濁失降,故臨床往往是嘔吐、噯氣、呃逆、脘痞等胃氣上逆的癥狀和食后腹脹、便溏或內臟下垂等脾氣不升的癥狀同時發(fā)生,所以治療脾胃病常升降相伍,使升降得宜。升麻味辛,主升脾之清氣;枳殼味苦,主降胃之濁氣,兩藥合用則能燮理脾胃升降,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何師最善用補中益氣湯,但他認為該方美中不足是升有余而降不足,故在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證時,常常在方中加用枳殼,與升麻相伍,使升中有降,降中求升,可使療效大大增加。兩藥劑量,枳殼量宜大,多在20~30g,而升麻量宜輕,多為4~6g。另外治療陽虛便秘,何師喜以濟川煎加減,方中枳殼與升麻相伍,則是降中有升,升中求降,以枳殼下氣寬腸而助通便,佐少量升麻以輕宣升陽,清陽升則濁氣自降。
為潤燥藥對,特點是涼溫相配,潤燥相制。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為濕土喜燥惡濕。中焦?jié)駸?,膠著難解,濕為陰邪傷人陽氣,熱為陽邪傷人陰津,故清熱化濕時必須燥濕不傷陰,清熱不傷陽,燥潤同治,陰陽兼顧。蒼術味辛苦性溫,辛能散氣,苦溫能燥濕除濁健脾;蘆根味甘淡性寒,淡能滲濕,甘能生津,寒可清熱。兩藥相合一涼一溫,一燥一潤,一脾一胃,燥濕不傷陰,清熱不損陽,陰陽相配,潤燥同施,共奏清化濕熱、調諧中焦之功。何師每遇脾胃濕熱之證,必用此藥對配方,并根據病人濕熱輕重來決定藥物用量,濕偏甚者重用蒼術;熱偏甚者重用蘆根。蒼術常用量為6~15g,蘆根常用量為15~60g。
此為寒熱藥對,特點是寒熱相伍,溫通并用。
溫下代表方如溫脾湯、大黃附子湯均以兩藥為君。大黃大苦大寒,苦寒泄下,自古有“將軍”之稱,可以通腑瀉下,攻逐積滯。導師在臨床上善用大黃,并認為大黃是治療脾胃病不可缺少的要藥,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大黃對于胃腸具有導滯、通便、降逆、解毒、止血、化瘀、生肌、健胃等多種功能,其應用要點歸納為以癥定用、以便定量、以證定伍、以病定法。大黃劑量靈活多變,從2g至15g不等,急癥實證用量大,慢癥虛證用量小。附子大辛大熱,溫里散寒,散寒止痛,能補益振奮脾陽。寒積腹痛,因脾陽不足、寒積中阻所致,若單用攻下,必更傷中陽;若純用溫補,則寒積難去。導師常以附子和大黃相伍,溫通并用,溫下以攻逐寒積,常用于腸梗阻、慢性痢疾、慢性腸炎、尿毒癥屬寒積者。
此為散收藥對,特點是散斂結合,剛柔相濟。
桂枝味辛性溫主散,溫中祛寒,有助衛(wèi)陽之功。五味子味酸性溫主收,益氣生津,有斂營陰之效。脾胃虛寒之證,中陽虛弱,脘腹作痛,喜溫喜按,需桂枝等溫陽散寒,振奮中陽。但桂枝辛溫燥熱,脾弱氣虛之體,多兼有衛(wèi)表不固,若發(fā)散太過,則有耗氣傷陰之慮。五味子既能益氣固表,又可斂津益陰,柔可克剛,陰可制陽,五味子能制約桂枝發(fā)散之弊。何老師常以經驗方溫中調胃湯治療脾氣虛弱、中焦虛寒之證,方中常以桂枝配五味子,兩藥相伍,一散一收,一剛一柔,陰陽互用,斂陰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