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瑋婧,張春紅,張新亞,杜 蓉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學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93)
腦卒中為世界各國公認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與多發(fā)病。我國卒中病的發(fā)病及病死率已由原來的第三位逐漸上升為第一位[1]。腦卒中后共濟失調在日常生活中造成患者行走、運動以及平衡障礙,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給家庭及社會造成很大負擔[2]。卒中患者回歸社會及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復自我照顧,是其最終康復目的[3]。筆者搜索近10年關于臨床針刺與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共劑失調的相關文獻報道,分析臨床療效,概述如下。
1.1 頭項針刺療法 肖震心[4]將80例共濟失調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40例采用頭針結合體針治療,頭針選取枕下旁線配合顳后線,體針取風池、頸部夾脊穴;對照組40例僅采用體針。結果根據(jù)Berg平衡量表評定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7.5%。治療組療效明顯更優(yōu)(P<0.05)。張靜等[5]將隨機分組的治療組60例小腦梗塞型共濟失調患者采用頭項針,頭針取調衡三針、調運三針、百會穴,項針取雙側風池、風府、頸3~6夾脊穴,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73.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試驗表明,頭針治療主要通過刺激大腦皮層相應區(qū)域,改善局部血液供應以促進皮層功能的恢復,進而有效促進患者動作平衡精準性。
1.2 全經(jīng)針刺療法 周金芝等[6]將腦卒中后偏癱恢復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0例,分別采用全經(jīng)針刺法與常規(guī)針刺法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平衡功能的變化,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平衡功能評分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1.3 針刺軀干肌法 李佩芳等[7]選取60例腦卒中后平衡障礙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針刺軀干肌治療組和康復組對照組,每組各30例。均采用常規(guī)內科方案及針刺治療,其中治療組對背部和腹部軀干肌上選定穴位進行交替針刺治療。治療后組間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刺軀干肌可以加強局部肌力與肌張力,促進軀干平衡協(xié)調,改善患者平衡障礙以及日常生活障礙。
1.4 電針療法 曹麗艷等[8]采用以電項針為主治療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項針穴取雙側的風池、供血、翳明。頭針穴取平衡區(qū)、運動區(qū),針刺用電針刺激雙側風池,以患者頭輕微擺動為度,治療結果根據(jù)Berg平衡量表進行總療效評定,評分結果為78.6%。謝冬玲等[9]觀察電針配合小腦電刺激治療對小腦梗死患者平衡障礙干預的作用,選擇48例小腦梗死患者,隨機平均分組,2組均予小腦電刺激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還繼續(xù)加用電針治療,取穴為雙側枕下旁線,結果組間評價顯示,治療組提高幅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電針療法作為特殊物理療法,刺激作用于腦部上行網(wǎng)狀激動系統(tǒng),促進神經(jīng)傳導功能,從而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1.5 針藥并用 唐學敏等[10]采用加味芍藥甘草湯合頭針滯針法治療小腦共濟失調,將18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90例,治療組排除脫失有83例明顯顯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1)。馬其江等[11]采用針刺配合定眩湯治療腦梗死共濟失調患者48例,同單純運用常規(guī)療法的對照組22例進行療效比較,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7%,對照組總有效率68.2%,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Frenkel訓練法 夏齊國等[12]采用Frenkel訓練配合針灸推拿治療小腦性共濟失調住院病人12例。采用ADLBatherl指數(shù)評分標準,3例患者評分大于70分,7例患者的評分大于60分,1例評分為100分,療效顯著。樂琳等[13]將住院共濟失調患者采用Frenkel訓練法結合平衡儀生物反饋訓練作為實驗組,結果顯示結合Frenkel訓練法的組別與單純平衡儀生物反饋訓練組有明顯差異(P<0.05)。Frenkel訓練法改善患者協(xié)調平衡功能及運動能力,保持關節(jié)活動范圍、肌力、耐力,提高了正常生活動作的正確性、安全度和效率。
2.2 體位康復訓練法 針對小腦性共濟失調的患者,可以在不同體位下有針對性地進行康復訓練。馬力[14]將60例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采用體位康復訓練的方法,分別在臥位、坐位、跪位、膝首位、站位、行走狀態(tài)下進行訓練,治療后患者的共濟失調癥狀明顯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增強。
2.3 核心肌群訓練法 袁冰等[15]將40例腦卒中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綜合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增加核心肌群訓練。治療后Berg量表評分對比,治療組療效更優(yōu)(P<0.05)。劉瑋等[16]選取腦卒中后偏癱患者75例隨機分組,均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其中訓練組39例同時進行腰、胸椎后伸以及旋轉訓練等核心肌群訓練。治療后評分顯示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颊咂胶夂筒叫泄δ苷M诵募∪好芮邢嚓P,加強四肢軀干肌力,對于患者恢復步態(tài)平衡、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顯著療效。
2.4 康復器材輔助治療 近年來,多種輔助康復治療器材在臨床配合康復訓練法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目前臨床報道中,王建文[17]與李海勇[18]等采用平衡訓練儀結合針刺、太極拳步法等其他治療方法改善卒中后患者的平衡障礙狀態(tài),均取得顯著療效(均P<0.05)。另外孫豐云等[19]采用網(wǎng)格姿勢矯正鏡訓練,將87例腦卒中患者中的47例與常規(guī)康復訓練結合,療效優(yōu)于單純康復治療。通過網(wǎng)格感知提醒患者肢體在空間的移動范圍,限制患者軀干的隨意控制,以此維持平衡,促進臨床療效。
2.5 其他康復訓練 徐玉梅等[20]將40例共濟失調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易化技術中醫(yī)藥治療,康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運動療法與作業(yè)療法訓練。結果康復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龍耀斌[21]選取腦卒中患者60例,將采用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系統(tǒng)的治療組30例,結果組間評價治療組療效更優(yōu)(P<0.05),提示MOTOmed訓練法作為電動運動治療系統(tǒng),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穩(wěn)定性與協(xié)調性,改善步態(tài)平衡。劉嬌等[22]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治療組采用地黃飲子加減配合康復訓練,對照組單純性康復訓練,結果療效評定,地黃飲子加減配合康復訓練療效優(yōu)于單純進行康復訓練(P<0.05)。提示康復訓練結合藥物治療療效亦顯著。齊冰等[23]采用脊柱推拿微調手法結合核心力量訓練,針對60例腦卒中患者的其中30例進行治療,其余30例僅采用常規(guī)康復手段,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FMB、MBI評分治療組達3級以上占80.0%,對照組占56.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AC評級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脊柱推拿微調手法安全、易于調控,可避免因過度用力導致的副損傷,對于改善卒中后平衡功能失調療效顯著。
傳統(tǒng)針刺法同現(xiàn)代多種康復手段相結合,運用經(jīng)絡循經(jīng)刺激與物理作用配合治療,在臨床治療上起到了顯著收效。曾沛金等[24]將住院的10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平衡康復訓練,實驗組采用頭針結合康復訓練。結果比較,實驗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為96.0%,對照組有效率為84.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頭針結合平衡康復訓練療效相比較尤為突出。徐春梅等[25]采用康復平衡訓練法結合頭穴透刺,將80例共濟失調患者中40例分為治療組,采用康復訓練加頭穴透刺療法,治療組在Berg平衡積分、MBI評分方面與單純康復治療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王利春等[26]將90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康復組和聯(lián)合組,電針組只采用電針雙側肝俞穴、腎俞穴;康復組采用三級平衡訓練法;聯(lián)合組則采用兩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治療后組間評價顯示電針聯(lián)合康復治療明顯優(yōu)于單獨某種方法治療,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針刺和康復訓練療法在腦卒中共濟失調的臨床治療上收到了一定的良好收效。但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筆者在原有基礎上對于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嚴格的研究方法改進,增強課題設計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在多次的課題試驗中尋找出統(tǒng)一的療效評定標準,確立其規(guī)范化;多種康復訓練手法應廣泛應用在多課題試驗上,增強方法的可靠性;加強針刺與康復訓練結合治療力度,提高臨床治愈率;擴大樣本數(shù)量,增強課題的說服力與可信度;加強共濟失調的相關機制機理研究,使各項研究的理論機制做到進一步的明晰化與準確化。
[1]張玉蓮,王穎.中風后共濟失調的研究概況[J].北京中醫(yī)藥,2008,27(1):66-67.
[2]張博,張春紅,孟麗娜.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共濟失調的研究進展[J].新中醫(yī),2012,44(11):106-109.
[3]Etruseviciene D,Krisciūnas A.Evaluation of a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arly stage of rehabilitation[J].Medicina(Kaunas),2008,44(3):216-224.
[4]肖震心.頭針結合體針治療小腦性共濟失調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2):12-13.
[5]張靜,于金棟,呂麗柯.觀察頭項針治療小腦梗塞性共濟失調的臨床療效及血液動力學血流變學的改變[J].四川中醫(yī),2011,29(4):120-121.
[6]周金芝,周國平,王清勇,等.全經(jīng)針刺法對恢復期腦卒中平衡能力障礙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9):49-50.
[7]李佩芳,郭慶軍,浦芳,等.針刺軀干肌治療腦卒中后平衡障礙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3,25(9):761-764.
[8]曹麗艷,王東巖,許春月.電項針為主治療小腦性共濟失調1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5):30-31.
[9]謝冬玲,朱麗芳,劉惠宇,等.電針配合小腦電刺激治療對小腦梗塞患者平衡障礙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17):29-30.
[10]唐學敏,石景洋,魏小萌,等.加味芍藥甘草湯合頭針滯針法治療卒中后小腦共濟失調83例[J].中醫(yī)雜志,2012,53(5):427-428.
[11]馬其江,趙世珂,馮樹軍.針藥結合治療腦梗塞共濟失調48例[J].中醫(yī)雜志,2004,45(11):821.
[12]夏齊國,張奕,馬桂芝.Frenkel訓練配合針灸推拿治療小腦性共濟失調12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1):89-90.
[13]樂琳,郭鋼花,李哲.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平衡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案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043-3044.
[14]馬力.小腦性共濟失調的體位康復訓練法[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1):243-244.
[15]袁冰,李雪萍,林強,等.核心肌群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13,7(15):6889-6892.
[16]劉瑋,趙娜娜,肖鵬.核心肌群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2,27(5):361-362.
[17]王建文,寄婧.頭針結合視覺反饋平衡儀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平衡功能障礙42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0(4):44-46.
[18]李海勇.太極拳步法聯(lián)合Prokin平衡訓練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障礙的影響[D].蘇州:蘇州大學,2012.
[19]孫豐云,高亮,蘇振峰.網(wǎng)格姿勢鏡對卒中后患者共濟運動障礙訓練的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15):26-27.
[20]徐玉梅.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協(xié)調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4):61-62.
[21]龍耀斌.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系統(tǒng)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tài)改善的作用[J].中國康復,2012,27(5):363-364.
[22]劉嬌,馮曉東.地黃飲子加減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9):18-21.
[23]齊冰,姜慧強.脊柱推拿微調手法結合核心力量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0(2):284-285.
[24]曾沛金,黎高林.頭針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12):2034-2035.
[25]徐春梅,曲紅偉,秦楠.康復平衡訓練法結合頭穴透刺對中風后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3,20(4):403-404.
[26]王利春,王志勇,李孟棟,等.電針背俞穴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病人平衡功能障礙的對照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11):132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