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明
(金陵科技學院團委,江蘇 南京 211169)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德育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崇高地位,對于當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仍有不可替代的借鑒意義和價值??鬃拥掠枷胫饕ㄒ韵挛鍌€方面:一是修身立德,重視教師在德育中的主導作用;二是以人為本,深入了解和研究德育的對象——學生;三是德育的過程性,提出了德育的過程和階段;四是德育的方法性,闡述了德育的途徑和方法;五是德育的目的性,指出了德育的目的和內(nèi)容。
教師在德育中發(fā)揮主導作用??鬃犹貏e重視教師的以身作則,也就是“身教”。他認為己正方能正人??鬃釉唬骸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茅于軾指出:“光有言教而無身教,比之沒有言教更壞,因為別人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而當欺騙盛行時,社會將面臨道德崩潰的危險。[1]”孔子主張教師要“誨人不倦”,體現(xiàn)了“愛生”和教師的負責精神。孔子主張一個人要隨時隨地向別人學習。子貢說孔子無“常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孔子主張,賢與不賢都可以為師,只要善于學習。
德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德育的主體無疑就是學生。必須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并因材施教??鬃釉唬骸安换既瞬患褐?,患不知人?!保ā墩撜Z·學而》)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德育原則。他曾指出學生的不同個性,“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論語·先進》),即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子由魯莽。孔子了解和研究學生個性的方法是“聽其言而觀其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因材施教是培養(yǎng)學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礎(chǔ)??鬃又赋觯勇酚新时牛角笥幸卦字?,公西華有外交之才。孔子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每個學生的長處,使他們的成就各不相同:或長于“德行”,或長于“言語”,或長于“政事”,或長于“文學”(《論語·先進》)。孔子“知人”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的針對性,以便更有效地、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成人成才。
品德的養(yǎng)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孔子在講述自身進德修業(yè)的過程時說:“吾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從“立志”始,歷經(jīng)若干階段,方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鬃又赋鲞M德修業(yè)要歷經(jīng)三個階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這也是道德修養(yǎng)逐步加深的三個階段:知之、好之和樂之。樂之乃最高境界??鬃邮①澴约旱牡靡忾T生顏回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的精神[2]。可見德育是長期的、漸進的、階段性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高、止于至善的過程。
一是立志和力行。二者是密不可分、互相聯(lián)系的。“知道”與“躬行”的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的鮮明特色[3]。所謂“立志”就是確立理想和目標,明確努力方向,以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鬃诱J為人的意志很重要,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孔子將立志和知恥緊密結(jié)合,主張“行己有恥”(《論語·子路》),知道有所不為。他認為:“志于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議也?!保ā墩撜Z·里仁》)孔子認為,一個人是否知恥以及所恥的內(nèi)容,是其好惡的感情的體現(xiàn),進而決定其志向。孔子強調(diào)立志須有恒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他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保ā墩撜Z·子罕》)要能經(jīng)受嚴峻的考驗,“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要做到堅貞不移,“磨而不磷(變?。ㄈ疽院谏┒痪l(不變黑)”(《論語·陽貨》)??鬃佑绕渲匾曅?,也就是實踐。孔子首先重視“孝悌”,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墩撜Z·學而》)孔子認為培養(yǎng)青少年“孝悌”之義,將來成人之后方能移孝作忠,以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而對待君主,由孝子而變?yōu)橹页肌?/p>
二是自省和克己?!肮院穸∝熡谌恕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即寬于責人,嚴于律己。在人與人發(fā)生矛盾時,他要求“求諸己”,即先找尋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鬃诱J為,一個人不論看到好事或壞事,都應(yīng)該對照和自我反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從正反兩方面吸取教訓。與此同時,孔子還提出克己,即以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并提出克己的具體手段,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三是改過遷善??鬃诱f:“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又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強調(diào)的不僅是犯過錯后能否改正,而且是不再重復自己的過錯,也就是“不二過”。與此有緊密聯(lián)系的是善于交友,孔子主張要與正直、信實和見聞廣博之士交友,不要同諂媚奉承,當面恭維而背后誹謗和夸夸其談之士交友。他還要求朋友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孔子認為德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士”或“君子”,即社會精英和管理人才??鬃訉W生子夏說:“學而優(yōu)則仕?!保ā墩撜Z·子張》)孔子說:“學也,祿在其中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但孔子所要培養(yǎng)的人才,并非單純追求富貴功名的“士”。他指出:“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他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衛(wèi)靈公》)
孔子主張的教育內(nèi)容,重心在德育。他所強調(diào)的“文、行、忠、信”四教,后三者均屬于德育內(nèi)容。所用德育教材主要是“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門課程的共同任務(wù)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當時社會的主流政治思想和道德,同時“六經(jīng)”中保存了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文學、文獻資料,均為儒家經(jīng)典。《詩》是西周和東周的詩歌總集,現(xiàn)存305篇?!稌芳础渡袝?,是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保存了商周兩代重要史料?!抖Y》一般指《儀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保ā墩撜Z·季氏》)《樂》據(jù)說已失傳,孔子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不僅重視音樂的審美功能,而且重視其德育教化意義。“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保ā抖Y記·經(jīng)解》)詩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溫柔敦厚”等道德品質(zhì)[3]。孔子特別強調(diào)禮樂的政治作用:“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墩撜Z·子路》)除上述經(jīng)典外,還有《易》和《春秋》?!兑住钒寮业闹匾軐W思想,尤其可貴的是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春秋》則包括主張國家大一統(tǒng)與正名份的精神,代表儒家的政治思想??傊鬃拥掠齼?nèi)容就是通過《詩》、《書》、《禮》、《易》、《春秋》等經(jīng)典教材培養(yǎng)社會精英和政治人才。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wù),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這賦予了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光榮的使命[4]。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自成體系,對于當下改進高校德育工作,不無借鑒與啟示:一是要進一步確立和發(fā)揮高校教師與德育工作者的主體作用,德育首位,為人師表,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為學生成人成才樹立典范;二是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個性、稟賦、素質(zhì)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德育途徑和方法,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人生規(guī)劃方案,因材施教,培養(yǎng)“四有”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三是德育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春風化雨,水到渠成,潤物無聲;四是開設(shè)高校德育課程,要知行合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尤其要注重實踐,讓大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里經(jīng)風雨、見世面、增知識、長才干。
[1]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254
[2]黃剛,楊柳.孔子德育途徑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07):56-57
[3]王正平.中國傳統(tǒng)道德論探微[M].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4:37-38
[4]柳萍,李素芳.手機與高校德育工作關(guān)系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