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孝冬
(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中古時期(本文中指的是漢末至六朝)是各文化門類不斷分化、發(fā)展、繁榮的時期,包括“諧謔”小說在內的諸多文化藝術形式在產生之初,便包含了娛樂游戲的功能。“諧謔”小說的形成、流行與娛樂游戲的美學功用密切有關①本文中的“諧謔小說”,采用寧稼雨先生在《文言小說界限與分類之我見》一文中的三種類型:一是文言笑話;二是具有小說意味的俳諧文;三是具有寓言性質,又富有智慧精神和幽默意味的小說故事。。中古文學場域中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亞場,分別是強調文學的倫理教化功能與強調文學的審美娛情功能。在這種雙重亞場的制約下,“諧謔”小說經歷了自主運作、顛覆調整的過程,它的走勢就是要逐漸擺脫那些“意歸義正”的大道理的束縛,獨立成主要給人們帶來輕松娛樂的消遣方式[1]。從這種小說文體獨立、成熟至發(fā)展的走勢上看,娛樂的原欲及其審美觀變異是其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漢末,小說娛樂功能表現(xiàn)出強勁的發(fā)展態(tài)勢,卻受到了“意歸義正”的正統(tǒng)文學觀念的抵觸?!秴问洗呵铩ひ伤啤菲性裕骸鞍χ當?,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2]”漢代史家把周幽王亡國歸咎為淺言鄙語的小說?!敖ò财咦印敝坏男旄稍凇吨姓摗毡酒钒选岸萄孕≌f之文”與“絲竹歌謠之和”、“雕琢采色之章”、“辯慧切對之辭”、“射御書數(shù)之巧”、“俯仰折旋之容”并列,認為娛樂是惑人心志的事,奉勸君王為君之道不要因小才小智而失去根本[3]。在對小說娛樂功能的認識上,劉勰《文心雕龍·諧隱》同樣表達了輕視。“然文辭之有諧隱,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采,以廣視聽。若效而不已,則髡袒而入室,旃孟之石交乎?[4]237”劉勰將小說的娛樂功能與教化功能對立,指出如果遠離實用論政喻道,則類似俳優(yōu)滑稽調笑,“雖有小巧,用乖遠大”,“謬辭詆戲,無益規(guī)補”,“空戲滑稽,德音大壞”[4]238。其對小說娛樂功能的否定態(tài)度,實際上還是沿襲了“宗經證圣”正統(tǒng)儒家文學觀念。
這種觀念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世說新語·雅量》記載了諧謔作品在傳播與接受過程中遇到的尷尬。
殷荊州有所識,作賦,是束皙慢戲之流。殷甚以為有才,語王恭:“適見新文,甚可觀。”便于手巾函中出之。王讀,殷笑之不自勝。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惡,但以如意帖之而已。殷悵然自失。
劉辰翁云:“甚得體,慢戲,復何足贊?”在正統(tǒng)儒家文人看來,殷仲堪(即殷荊州)推薦給王恭看的是類似束皙慢戲之流的東西,王恭不動聲色,是因為:慢戲之作文頗鄙俗,無益于政道,似乎也沒有什么可笑。在對比中似乎意在說明王恭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雅量。王恭的行為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學觀念重視教化,輕視娛樂性,可謂是“意歸義正”正統(tǒng)文學觀念的一面鏡子。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史通·雜述》記有陽松玠《談藪》一書。原文曰:“小說卮言,猶賢于己,故好事君子,無所棄諸,若劉義慶《世說》,裴榮期《語林》、孔思尚《語錄》、陽松玠《談藪》,以之謂瑣言者也?!眲⒅獛自谙挛倪M一步解釋了“瑣言”的含義:“瑣言者,多載當時辯對,流俗嘲謔。俾夫樞機者藉為舌端,談話者將為口實;乃蔽者為之,則有詆訐相戲。施諸祖宗,褻狎鄙言,出自床笫,莫不升之紀錄,用為雅言,固以無益風規(guī),有傷名教者矣。[5]”所謂“瑣言類”小說,劉知幾是指《語林》、《世說》一類作品,從以上的引文看,他是把“笑話”也當作瑣言類作品的。對于這類作品重娛樂輕教化,劉知幾認為“無益風規(guī),有傷名教”。劉知幾還言:“自魏晉以降,著述多門,《語林》、《笑林》、《世說》、《俗說》皆喜載調謔小辯。雖為有識所譏,頗為無知所悅。[5]”史家尚實,指出《笑林》這類有著強烈娛樂性,為人所“悅”的作品受到“有識所譏”的狀況。
漢末魏晉是歷史上分裂動蕩的時期,也是人性覺醒、思想大解放的時期,儒學式微,老莊、玄學、佛道盛行,飲酒、求仙、縱欲、游戲娛樂成為風氣。“魏晉滑稽,盛相驅扇”,人們盡情追求享樂與詼諧嘲戲之風,顯然已超過了儒家所規(guī)定的禮教的范圍,葛洪在《抱樸子·外篇·疾謬》中指責當時享樂與嘲戲世風道:
抱樸子曰:“世故繼有,禮教漸頹。敬讓莫崇,傲慢成俗,儔類飲會,或蹲或踞。暑夏之月,露首袒體。盛務唯在摴草捕彈棋,所論極於聲色之間,舉足不離綺繻紈袴之側,游步不去勢利酒客之門。不聞清談講道之言,專以丑辭嘲弄為先。以如此者為高遠,以不爾者為騃野。[6]”
朱東潤在《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緒言》中言:“漢魏六朝充滿了許多不入格的人物,帝王不像帝王,文臣不像文臣,乃至兒子不像兒子,女人不像女人……每一個不入格的人物,都充滿了一種獨來獨往的精神。[7]”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間相互戲弄揶揄,調笑取樂成為風氣。對此,史書中有大量記載:
(孫)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三國志·吳書》注引《吳錄》)
初,先主與劉璋會涪時,裕為璋從事,侍坐。其人饒須,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繞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黨潞長,遷為涿令者,去官還家,時人與書,欲署潞則失涿,欲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毕戎鳠o須,故裕以此及之。(《三國志·蜀書·周群傳》)
(李)元忠戲謂高祖曰:“若不與侍中,當更覓建義處?!备咦娲鹪唬骸敖x處不慮無,止畏如此老翁不可遇耳?!痹以唬骸爸篂榇宋屉y遇,所以不去?!币蜣鄹咦骓毝笮Α#ā侗饼R書·李元忠傳》)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對此葛洪評論道:“嘲戲之談,或上及祖考,或下逮婦女。往者務其必深焉,報者恐其不重焉。倡之者不慮見答之后患,和之者恥于言輕之不塞。周禾之芟,溫麥之刈,實由報恨,不能已也。利口者扶強而黨勢,辯給者借鍒以刺瞂。以不應者為拙劣,以先止者為負敗。如此,交惡之辭,焉能默哉![6]”
“節(jié)義衰而文章盛”,正統(tǒng)儒學主張人要正襟危坐,不茍言笑,強調文學的教化作用。而開放、自由、活潑、無拘無束的新世風則為文學注入了新的內容。文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形成了新的審美趣味和時代風貌,表現(xiàn)在文學上即以一種通脫的、審美的、游戲的態(tài)度,去關照人生和玩味生活。魏晉人好“戲謔嘲啁”之語,無論是“雅而可笑”還是“丑辭嘲弄”,在這種“以此為先,互不相讓”的嘲戲風氣里,諧謔小說憑其特有的娛樂功能和玩笑意識率先迎合了時代娛樂生活的需要而取得自身的獨立。
“俳優(yōu)小說”之稱最早見于魚豢《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魏略》:
太祖遣(邯鄲)淳詣(曹)植,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yōu)小說數(shù)千言訖,謂淳曰:“邯鄲生何如邪?”
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說:“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8]”“擊轅”與“相桿”、“踏歌”、“擊壤”一樣,都是很原始的歌唱形式。曹植誦“俳優(yōu)小說”實為一種說唱性表演,極可能是我國(單口)相聲藝術的濫觴,其主要的藝術特點是用幽默、滑稽的語言講說故事,以引人關注而又出人意料的方式“抖包袱”,或令人會心微笑,或令人捧腹大笑。從這里看出“俳優(yōu)小說”數(shù)量已相當可觀,曹植從理論上對小說的消遣娛樂性能以及迎合社會需要的作用予以了肯定。據(jù)《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之著錄,邯鄲淳著有《笑林》三卷和《藝經》一卷。前書記述由笑話、噱頭、比喻和譏諷等構成的幽默趣事,后書記述當時流行的投壺、擲磚、馬射、彈棋等諸多游藝項目,是中國最早的體育雜技專著。據(jù)《魏略》所言,曹操和曹丕都想把邯鄲淳留在自己的身邊,說明他們性格氣質和藝術趣味方面有許多契合之處。而邯鄲淳最終成為臨淄侯文學,曹植以臨淄侯之尊為邯鄲淳表演“五椎鍛”、“跳丸”、“擊劍”和誦“俳優(yōu)小說”,曹植大方地表現(xiàn)了其游戲賞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其藝術才能和游戲精神使邯鄲淳為之嘆服[9]。藝術的性情和諧趣的情調消弭了權勢地位的界限,文人之間的游戲話語開始替代權勢話語。
西方韋勒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強調文學之“有用”與“甜美”的價值功用,即文學具有教化和愉悅的雙重功能。在說話技藝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通俗小說,則是以審美娛情作為追求的一種新文體。從根本上說,小說的發(fā)生也表現(xiàn)了人類的經驗記憶能力以及娛樂精神,即小說的發(fā)生與幽默有關,對此,通過《世說新語》同樣可以得到印證。《文學》第九十四條:“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彥伯遂以著書?!睆闹x安對袁彥伯《名士傳》評論看,袁彥伯將狡獪之語即謝安的游戲之言作為作品內容,可見,《名士傳》具有戲謔性,當時對名士睿智才辯、娛樂幽默精神的激賞是文人著書的重要題材。
《世說新語》作為魏晉名士風流故事集,多著眼于名士趣味,對名士間或作雋語,或作玄語,或坐語、或了語、或危語,或狂或謔,或戲或嘲的語言游戲和社交趣味情有獨鐘。《笑林》、《解頤》、《啟顏錄》之屬的大批“諧謔”小說于魏晉之際因“賞心而作”而形成,終于沖破了實用、論政、喻道的桎梏,獨立成給人們帶來輕松娛樂的一種消遣方式。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創(chuàng)造了各種游戲文化,由于嬉樂游戲具有娛情逸興的特點,所以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墩f文解字》曰:“娛,娛樂也。娛樂者,顧名思義,為游戲、嬉樂的意思。[10]620”其特點是人的身心參與到歡快的游戲和身體活動中,藉以發(fā)展人的才能。按照現(xiàn)代人的觀點,娛樂本身并不屬于價值的范疇,它既包括了消遣又包括了迫切的精神需求的滿足,然而,無論重要與否,它總是心靈的產物。懷特還曾為娛樂下過一個定義:“人們自由地從事的活動?!薄皧蕵返谋举|,就是把生命(存在)游戲化,它尋求的是短暫的快感和歡樂,并懸置起痛苦、信念和一切跟生命主體相關的核心價值。[11]”因而娛樂可被看作是一種通過表現(xiàn)喜怒哀樂或通過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讓受者喜悅,并帶有一定啟發(fā)性的活動。
在中國游戲史上,早期的娛樂活動同樣被滲入了大量的政治、禮儀、教化、鑒戒的功能,形成所謂“寓教于樂”的傳統(tǒng)。判斷娛樂活動的價值尺度往往是“教”,即將政治價值、禮儀原則、道德準則、人格意志作為娛樂活動的目的,強調其教化功能和鑒戒功能,否則被正統(tǒng)儒學視為“輕浮”、“鄙俗”,人固有的娛樂天性受到壓制。
而時至魏晉,隨著儒家思想統(tǒng)治的松弛,人固有的娛樂天性得到復活和肯定,再加上“生命無期度,朝夕有不虞”,生的不確定性和死亡的隨時性使人們的生死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在他們看來,既然人不免一死,性命本來無常,那么,人之存在唯一可取的就在于盡情度過人的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和今世生活的有效性”[12]。在天災、戰(zhàn)亂的陰霾籠罩下,生存毫無保障可言,死亡成為旦夕即至的事情,為了增加生活的密度,“及時行樂”作為人們共有的正常的生理本能需求,也成為這個時期人們生命觀念的一種新表現(xiàn)。及時行樂的生命觀念促進了嬉樂游戲活動的盛行,世人的娛樂觀念及其精神態(tài)度由強調教化、歷史鑒戒轉變?yōu)閵蕵穼徝溃纬梢环N通脫的游戲人生的姿態(tài)。
棋戲是我國傳統(tǒng)游戲文化中的精粹,從棋戲的變化中,可以窺見中古娛樂觀念的變化??鬃又鲝堄孟缕鍋沓鋵嶏柺辰K日之人的生活,以免他們無所事事而產生淫欲邪念(《論語·陽貨》);孟子以圍棋為喻教育學生學習要專心致志(《孟子·告子上》);劉安告誡人們勿因事有利小而害大者,故行棋者,或食兩而路窮,或予踦而取勝(《淮南子·泰族訓》);而東漢班固更將堯舜以來各朝各代興衰與圍棋之理相印證,把棋局與王政聯(lián)系起來,以此說明棋理即治國之理。[13](《漢書》)
在漢末、三國這一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圍棋由于當政者的喜好而滲透到士人的生活中,如曹操善于下圍棋,其《孫子兵法注》多與棋藝有關。圍棋風行于魏晉時代,《世說新語·巧藝》第十條:“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14]”圍棋,“從原始時代的作戰(zhàn)演示,到先秦時期的教化工具,再到魏晉時期的文人人格和才能的展現(xiàn),無論操作規(guī)則還是文化內涵,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魏晉時期圍棋、樗蒲、投壺等游藝活動的變化展現(xiàn)了魏晉士人娛樂觀念的變化:重視整個游藝活動所具有的益智、愉情、歡娛的獨特功能,正如晉朝文人盛彥《擊壤賦》中所言“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他們把自己的理解和智慧應用于對游藝的體悟中,注重對生活方式情感的體驗和愉悅感受的選擇,娛樂由此成為主要目的。
邯鄲淳曾作《藝經》、《投壺賦》,曹丕、王粲、丁廙作《彈棋賦》,將對游藝生活的體驗與文學作品結合,進一步開拓了文學的娛樂風貌,也表現(xiàn)出了時代的娛樂精神。從游戲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娛樂的原欲是不容忽視的,它解放人的身心并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去從事更新鮮的創(chuàng)舉與挑戰(zhàn)。譬如投壺,在周代是一項非常注重禮節(jié)的游戲,承襲射禮而來,至兩漢三國卻成為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的一項娛樂活動。大量出土的漢畫像磚、畫像鏡、畫像石都證明了這一點?!爸档米⒁獾氖?,樂舞百戲畫像石盡管規(guī)模小,節(jié)目簡單,但絕大部分至少必有雜技一、舞一、諧戲一。[15]”樗蒲、彈棋、塞戲、六博等游戲不僅擺脫了繁瑣禮節(jié)的束縛,而且由上層社會走向民間。其時,社會上流行著田獵、武術、音樂、舞蹈、滑稽表演、投壺、圍棋、角抵、樗蒲等游戲的各種玩法,且花樣翻新,技術精湛,日益突破傳統(tǒng)。那些早先被人們視為“小道”、“末流”的各種技藝,由于能滿足人們娛樂的需要,展示智慧和能力,成為了文化修養(yǎng)、人生智慧的標志,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由此還出現(xiàn)了專攻才藝的現(xiàn)象?!爸泄艜r期是中華游戲史上的重要發(fā)展階段,不僅傳統(tǒng)的游戲方式和內容得到了繼續(xù)流傳與進一步的普及和推廣,而且還醞釀、孕育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游戲競技項目,并將其發(fā)展成熟,最后定型,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中華游戲娛樂生活的視域。[16]”各種游戲競技與娛樂不斷發(fā)生、發(fā)展、演變,人們生活體驗日益豐富,表現(xiàn)娛樂悅笑功能的文學作品也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
作為百戲之一的俳優(yōu)文化也曾是一種游戲娛樂文化?!百絻?yōu)”在先秦時期多稱為“優(yōu)”,按照字義,在古代“優(yōu)”也可以作為“調戲”解。(《左傳》襄公六年“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yōu),又相謗也”。杜預注調戲也。)王國維認為,“古之優(yōu)入,其始皆以侏儒為之,《樂記》稱優(yōu)侏儒”,“優(yōu)人于歌舞調戲外,且兼以競技為事矣”[17]。從漢畫像石(磚)觀之,漢代的俳優(yōu)確實也具有多種技藝?!妒酚洝せ袀鳌份d:“優(yōu)旃者,秦倡侏儒”,自言“我雖短也,幸休居”。均可為征。從漢墓出土的為數(shù)不少的俳優(yōu)俑看來,皆具有如下三個共同的特征:滑稽歡笑,調謔娛人;短胖袒裸,畸形丑陋;抱鼓握槌,作敲擊狀[18]。這類俳優(yōu)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并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漢化皇室貴族、豪富吏民畜養(yǎng)俳優(yōu)之風甚盛,漢武帝“俳優(yōu)誅懦之笑,不乏于前”(《漢書·徐樂傳》)。宰相田蚡“所愛倡優(yōu)巧匠之屬”(《漢書·田蚡傳》)?!尔}鐵論·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推牛擊鼓,戲倡舞像?!倍伎梢宰C明。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道:“降及靈帝,時好辭賦,造《皇羲》之書,開鴻都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兜,蔡邕比之俳優(yōu),其余風遺文,蓋蔑如也?!睎|漢靈帝時,鴻都門學生“喜陳方俗閭里小事”,其賦作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yōu)”。鴻都門學的文藝作品沒能流傳于世,但從“連偶俗語,有類俳優(yōu)”的描述看,可能是創(chuàng)作了諸多迎合了靈帝感官娛樂之需的笑話作品。漢靈帝的獨特的“才藝”愛好和市井游戲趣味使得通俗的、大眾的“有類俳優(yōu)”的東西一度大行其道。大量原處下層的才藝之士憑著正統(tǒng)看來并不足道的“小能小善”進入統(tǒng)治階層。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鴻都門學的出現(xiàn),并不只是漢靈帝肆意妄為的產物,文學藝術的日漸獨立與覺醒,才是其產生的深厚文化背景。完全墨守經典很容易讓創(chuàng)作失去生氣和活力,而通俗文學的引進大大有利于激活人們的思想和情緒,有助于文學的創(chuàng)新?!傍櫠奸T學”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藝術群體,這是文學藝術自覺的一個標志。漢末“經術”與“才藝”之爭,其中包含了文化的變異,其本質是文學藝術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力圖借助政治變革的契機以擺脫經術的束縛,爭取獲得獨立與自由發(fā)展的道路[19]。
劉師培:“漢之靈帝,頗好俳詞,下習其風,益尚華靡,雖迄魏初,其風未革。[20]”據(jù)劉季高考證,笑話鼻祖邯鄲淳“是一位典型的鴻都派人物”[21]。劉勰說:“至魏文因俳語以著笑書。[4]237”或謂這就是指邯鄲淳的《笑林》,乃是他奉敕而撰。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書后附錄李夢生《引用小說書目簡介》,其中邯鄲淳《笑林》條記有“書收笑話而成,系奉魏文帝詔而撰集”。魯迅視曹丕為“文學自覺的標志人物”,認為邯鄲淳《笑林》的結集,首開“諧謔小說”一體,成為“俳諧文字之權輿”。顧農《關于小說家曹丕》一文認為:中國小說在建安之前始終處于萌芽狀態(tài),只是到了曹丕時代,才終于出現(xiàn)了一個明確的起點。曹丕的《列異傳》、《笑書》以及邯鄲淳的《笑林》乃是最早的志怪志人小說。志人小說正是從笑話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邯鄲淳是小說史上第一人,他讓笑話獨立出來,與理論、教訓之類大道理脫鉤,憑它自身的審美作用自立于文學之林,這對中國小說的正式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寧稼雨則在《〈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觀念成就的標志》一文中,從文學史的角度,剖析了《世說》“從諸子、史傳、志怪中解放出來”的演變過程,進一步明確了《世說》“以人為中心”的志人特質,最終得出《世說》是“志人小說觀念成熟的標志”的結論[22]。當人的意識還比較薄弱,儒家倫理觀念扼制了處于萌芽狀態(tài)人性人欲的需要。魏晉處于漢唐之際,是一個解構與重組的時代,儒家思想衰退而形成個人意識的醒覺,人們對于娛樂欲望的需求,使得諧謔文學脫離經學的羈絆而走向獨立,諧謔小說的發(fā)生對于認識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3]。
從小說的語義分析,《詩經·小雅·頍弁》曰:“既見君子,庶幾說鐸?!薄墩f文解字》曰:“說,釋也?!倍斡癫米⒃唬骸罢f釋,即悅懌。說,悅;釋,懌;皆古今字,許書無悅懌二字。說釋者,開解之意,故為喜悅。[10]93”如此推論,小說之說,通悅,有喜悅或娛樂之義[24]。“銓才諷說之徒”,“諷說”也包含著把話說得圓滑動聽使人樂意接受的意思[25]。在學者心目中所謂小說,即以諧謔為本色。茲以《四庫簡明目錄》為例說明如下:“《唐志》列諸雜史中,然其中諧謔一門,殊為猥雜,其義例亦全為小說,非史體也?!保ā洞筇菩抡Z》)記武德至元和雜事,“其間及詼嘲瑣語,則小說之本色也”(《大唐傳載》)。以五音分五部,“五卷微部為事,多記典故,而附以諧戲”(《因話錄》)?!懊麨殍b戒,實則雜記唐及五代雜事,多詼嘲神怪之談,不盡有關美刺?!保ā惰b戒錄》)
總之,傳統(tǒng)目錄文獻學家心目中的“小說體”,風格諧謔是其重要特征?!都t樓夢》說:“小說乃是一種大游戲、大慧悟、大解脫之妙文也。[26]”“諧謔小說”更因具有娛人和自娛的鮮明特征而贏得人們的衷心喜愛,并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扎下了根,邯鄲淳的《笑林》在魏晉時誕生并成為小說史上的開山之作,《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觀念成熟的標志”[22]。這些發(fā)生于魏晉絕非偶然。與西方人一樣,中國人在早期的游戲生活或娛樂情趣中就誕生了玩笑精神和娛樂意識,“矜而多莊”的儒家傳統(tǒng)對娛樂玩笑意識在內的文化追求有過強烈的制約和規(guī)范,而一旦儒學式微,板正而拘謹?shù)娜褰淌`面貌被打破,潛藏在中國人生命意識里的玩笑意識與娛樂追求也隨之覺醒,并刺激了諧謔小說的誕生與進一步發(fā)展,魏晉諧謔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印證了中古娛樂審美觀變異的整個過程。
[1]寧稼雨.傳神阿堵,游心太玄[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18
[2]呂不韋.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07
[3]徐干.中論[M]//紀昀.四庫全書.文淵閣景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493
[4]劉勰.文心雕龍[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5]浦起龍.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書店,1988:55
[6]葛洪.抱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85:591
[7]朱東潤.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緒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
[8]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54
[9]顧農.中國最早的小說家邯鄲淳[J].古典文學知識,2000(4):77-80
[10]許慎.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470
[12]劉康德.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M].沈陽:遼寧出版社,1991:25
[13]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3
[14]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3
[15]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271
[16]王永平.游戲、競技與娛樂——中古社會生活透視[M].北京:中華書局,2010:3
[17]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6
[18]劉志遠.四川漢代畫像磚與漢代社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25
[19]王永平.漢晉間社會階層升降與歷史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2
[20]劉師培.中古文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
[21]劉季高.鴻都門學在中國文藝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M]//劉季高.斗室文史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
[22]彭開秀.二十世紀《世說新語》研究綜述[J].現(xiàn)代語文,2010(12):13-16
[23]喬孝冬.“理”和“欲”的對抗、約束與消解[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8-42
[24]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
[25]周策縱.傳統(tǒng)中國的小說觀念和宗教關懷[J].文學遺產,1996(5):84-87
[26]曹雪芹.紅樓夢[M].脂硯齋批評本.長沙:岳麓書社,200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