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今天是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第50期讀書會,我是嘉賓主持張頤武,我們下面就開始把我們重量級的嘉賓先請出來。一位是大作家,不得了的女作家,畢淑敏老師。后面,是我們的哲學家、散文大作家周國平老師。
寫書與讀書
張頤武:這兩位都是我們的巨匠,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到這來,我覺得是傳經(jīng)送寶,他們?nèi)松泻芏嗟拈啔v,同時他們又有很深的讀書的經(jīng)驗,他們是以寫書和讀書這兩件事情作為人生里面最重要的工作來做的。我覺得你們要介紹別人的書不合理,先說說你們寫書的經(jīng)驗,女士優(yōu)先,畢淑敏老師。
畢淑敏:我原來在西藏阿里當衛(wèi)生員,然后當助理軍醫(yī),那個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寫書。我在西藏阿里當了一年的兵以后就轉(zhuǎn)業(yè)回到北京,我覺得回到北京特別孤獨,因為沒有人能跟我再談論西藏,再談論阿里。好比像我們現(xiàn)在這么快樂、安寧地坐在這個地方,但就在此時此刻,在千里邊防線上真是非常年輕的戰(zhàn)士用他們的生命在替我們遮風擋雨,我有幸成為邊防的一員,當我重新回到和平當中,我覺得我應該把他們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然后我就開始寫作。
那時候都搞不清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的區(qū)別,我就埋頭開寫。當我覺得自己寫完了的時候,畫了句號,一數(shù)我就已經(jīng)寫了五萬多字,我挺佩服自己的。后來我想到郵局去寄,但突然之間所有的勇氣都喪失了。我覺得督促寫書的力量,我已經(jīng)在五萬多字里面消耗完了,我已經(jīng)沒有勇氣郵寄給一個正式的文學刊物。
后來我先生看我很猶豫的樣子,就說這樣吧,我替你去寄吧,我就把書稿給他了。然后他就騎上自行車走了,他大概九點多走了,到12點都沒回來,我想郵局離我家不遠,為什么走了那么長時間,等到下午兩點他回來了,我說你寄稿子為什么寄了那么久,他說我騎自行車找到了那個出版社,把這個稿子給你送去了。我說你費那么大勁干什么?他說他想當年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把稿子寄丟了,差點沒自殺,我先生想寄丟了,怕我也死了,寄去了以后挺幸運的,發(fā)表了。我想如果人家給我退稿了,我就繼續(xù)埋頭當我的好醫(yī)生了,就是這樣,我可交代完了。
周國平:其實我的職業(yè)是學者,是個哲學研究者,對我來說寫散文都是業(yè)余的,一開始的時候特別偶然。我記得我最早發(fā)表的散文是在1983年,發(fā)表在《讀書》上面。當時我一個朋友分配到《讀書》雜志當編輯了,找不到稿子,特別著急,就說周國平你給我寫吧。我說好吧,我試試看。當時寫了兩篇,兩篇都用了,第一篇叫《幸福的悖論》,第二篇叫《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是讀愛默生的體會。這樣就開頭了。
我總是說我的寫作是從5歲開始的,5歲我上小學一年級,那時候會寫字了,我就開始自發(fā)地寫日記。一開始也是很幼稚的,就是我爸爸那時候會經(jīng)常帶我去他的同事朋友家里面去作客,然后主人就會拿出一點糕點給我吃,那時候吃到一點糕點不容易。我就想今天吃了,過兩天忘了不就白吃了,我就弄一個小本子,幾月幾號吃了什么,心里滿足的很,都留下了。就這樣我開始寫日記了。我后來寫的就不是那么可笑的內(nèi)容了,我后來回顧,我通過寫日記,留住了人生的許多好的滋味。很多作家往往他的寫作是從寫日記開始的。因為他珍惜他的生活,他不愿意它流逝,他要用某種方式把它留住,那就寫吧。
張頤武:你們兩個人在讀書里面,會有什么樣的一個感受?你們兩個最初讀書的時候,為什么會對讀書這件事有強烈的熱愛?
畢淑敏:我覺得讀書好玩,你平常能知道的事總是有限的,能認得的人也有限,聽過的故事也是有限??墒窃跁铮瑸槲覀兇蜷_了一個那么遼闊的世界,有很多已經(jīng)死了兩千年的人他原來說過什么話,書里會告訴我們,有一些隔著萬水千山的地方那兒的人是怎么想的,也有書可以告訴我們。所以我想一個人他要保有對這個世界的熱愛,他有那種求知的欲望,他一定會熱愛書。
我覺得現(xiàn)在特別有一點讓我憂慮的就是,很多孩子把讀書當做一件苦難的事情。讓他留下了一些很不愉快的記憶,我覺得這真的是千萬要避免的。讀書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它能讓我們的眼睛變得無比的明亮。說大就是你的眼睛可以看到一個更大的宇宙,說小,你可以看見那個微觀的世界,讓我們耳朵變得無比敏感,可以聽到幾千年前甚至幾萬里有什么樣的聲音,然后我們的心就會在閱讀當中變得慢慢寬廣起來,所以要讓我們的人生幸福,要讓我們變得豐富多彩,真的一定要讀書。
而且很多人認為讀書就是去讀課本,我們最早確實是從讀課本開始,但是真正的讀書不僅僅限于課本。尤其不要讓課本磨損了我們對于書的那種終生的愛好。
張頤武:畢老師給我們說的都是她的肺腑之言,她強調(diào)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換一個活法,體驗不同的生命思考,特別有價值,周老師你的想法,你閱歷那么豐富。
周國平:我記得我特別癡迷的讀書是在高中、大學。后來我就發(fā)現(xiàn),對書的這種癡迷是和青春期有關(guān)的。人青春期的時候情感非常豐富,但是沒有發(fā)泄的對象。對我來說,讀書就是戀愛的替代。一個人有沒有青春期的閱讀這樣的經(jīng)驗至關(guān)重要,你一旦在青春期上迷上了閱讀,你一輩子也改不了,永遠會愛讀書的,而且那時候讀書的品位也很重要,我慶幸的是我發(fā)現(xiàn)了世界的文學寶庫,知道了這些大師的存在。
所以以后我讀書基本是這樣一個規(guī)律,我說我的讀書有\(zhòng)"三不主義\",第一個不就是不務正業(yè),博覽群書,我是哲學系的學生,但是我讀的最多的是文學書,當然哲學的書也讀,但是文學的書讀的非常多;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就是那些大作家,那些經(jīng)典作家,就去看他們的書,那就是不一樣。你看了那些書以后,再看那些普通的書,真的是一點味道都沒有。我有了一種內(nèi)在的嗅覺,一本書聞一聞我就知道是不是好書;第三點就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你讀書不是為了做學問,你為了自己的精神生長。
好書分享
張頤武:下面該到了他們兩位給我們介紹他們覺得重要的值得大家去分享的著作。他們兩位已經(jīng)有一個書單在我手里,兩位都有介紹一些書,畢老師有五本,周老師有九本,都是重要的著作。
畢淑敏:我先說兩本,然后讓周老師說七本。
第一本是《進步簡史》讓我看著挺觸目驚心的。因為它說我們現(xiàn)在在不斷地要求進步,我們在不斷地強調(diào)發(fā)展,但是這一本書就用特別翔實的數(shù)據(jù)在告知我們,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進步帶來的都是正面的結(jié)果。如果人類不加以節(jié)制的話,如果我們對于物質(zhì)的所求,對于這個地球的破壞越來越多的話,那么會導致我們進步的終結(jié),地球?qū)绤柕貓髲臀覀?,所以我想我們要有?jié)制。
第二本是《愛上自己的疾病》,這本書里有一個特別好的觀點,就是當你病了的時候,那是你的身體在和你說話呢。你要懂得它,你要明白它那些話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很多醫(yī)生,比如你的腿開始疼了,他給你吃藥,他把你的腿治的不疼,這就等于把你的身體跟你說的話堵住了。你的身體怎么辦?它只好繼續(xù)和你說,下一次病就會用其他的形式,也許是更嚴重的形式就出現(xiàn)了。所以不要和我們的身體為敵,不要去埋怨它。我們的身體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東西,我們的靈魂居住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所以你永遠要善待自己的身體,要聽懂你的身體在對你所說的話。
張頤武:畢老師這兩本,一本是關(guān)于人類的反思,一本是關(guān)于你自己的反思,這兩個反思都要緊。下面輪到周老師,第一本是最偉大的經(jīng)典,《論語》。
周國平:我覺得讀書實際上就是要進入人類的精神傳統(tǒng)。按照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的說法,人類有四大精神傳統(tǒng),這四大精神傳統(tǒng)的源頭有四位最偉大的哲學家——孔子、蘇格拉底、佛陀、耶穌。我還想加上一個,因為這個可能是別人都不能代替的,就是莊子。這五個源頭上的大師實際上開創(chuàng)了五種人生觀。你想來想去,人生觀就這五種了,五大精神傳統(tǒng)。
我把人生觀分為五種類型,一個就是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道德人生觀,第二就是莊子所開創(chuàng)的審美的人生觀,第三個就是蘇格拉底所開創(chuàng)的西方的傳統(tǒng),理性的人生觀,第四個傳統(tǒng)就是佛陀所開創(chuàng)的解脫的人生觀,第五是基督教的耶穌的信仰的人生觀。這五種人生觀非常不同,五種精神傳統(tǒng)。我覺得要了解人類的精神傳統(tǒng),你要到源頭上去,要了解這五個人。
我先講《論語》,它開創(chuàng)了一個道德的人生觀。《論語》這本書真的是比所有儒家的經(jīng)典要好得多,包括后來的《大學》、《中庸》到后來儒生們各種發(fā)揮,我覺得都沒有孔子的《論語》好,后來他的東西完全為政治服務了,這個色彩很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我覺得應該認真地去讀《論語》,別的可以少讀一點,你才能了解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莊子》開創(chuàng)了審美的人生觀。我覺得莊子是一個非常熱愛生命的人,他關(guān)注的核心就是生命。一個是怎么樣保護好生命純粹的狀態(tài),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保其性命之情。而且他特別批評那種人,就是所謂喪己于物,把自我喪失在物質(zhì)上面,失性于塾,把本性喪失在私塾上面,這樣的人就是顛倒的人。他強調(diào)生命純粹的狀態(tài)。另外他想解決的問題,就是怎么樣追求生命的長久,也就是面對生死問題。他的解決方式就是“逍遙游”,就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和道與自然合一的這樣一種境界,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審美的境界。莊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太大了,中國凡是優(yōu)秀的文人,優(yōu)秀的作家一定是受莊子的巨大影響,一定是喜歡莊子的。
蘇格拉底的《申辯》,是當時審判的實錄,就是雅典法庭審判蘇格拉底時的實錄,這很有意思。我想強調(diào)一點,最后實際上蘇格拉底是有各種方法可以讓他自己不被判死刑的,但是他不愿意用各種方法,包括老婆哭,出點錢,或者他自己表態(tài)以后不這樣做了,那就可以免除刑罰。這個時候他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我覺得非常重要,“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我去死,你們活,誰好,天知道。
《斐多》,我推薦你們看楊絳的譯本,那是寫他最后一天的情況,最后他談人生,談靈魂。
張頤武:一下回到了東西方的原典,現(xiàn)在到了畢老師。
畢淑敏:這本是《馬斯洛傳》,我特別喜歡馬斯洛,因為他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繼往開來的人士。我特別覺得在今天的中國,馬斯洛的那個人的需要層次這個金字塔的理論,對今日之中國,對在座之各位,都是萬分的重要。你想想你在金字塔的第幾層,我個人認為整個今天的中國處于金字塔一層半的位置,就是我們的溫飽本能的需要得到了解決,我們正在向進一步的安全需要進發(fā)。
《呼吸的奇跡課程》,這本書也是發(fā)行量比較小。教給大家一個小訣竅,我們常常調(diào)整呼吸的時候,大家都是深吸一口氣,錯了。你先深呼一口氣出去,你的肚子滿滿的,你還怎么樣吸呢?氣就吸不進去了,當你緊張的時候,但你膽怯的時候,當你需要內(nèi)在平衡的時候,先盡可能地呼出你的氣,然后再去深深吸進這口氣,你慢慢掌握了這個方法,它是可以幫我們快速平衡的一個好方法。
張頤武:周老師更高深了,下面是《圣經(jīng)·新約》。
周國平: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很喜歡看圣經(jīng),尤其我覺得《圣經(jīng)·新約》那些耶穌的言論,我覺得他真是一個人生導師。耶穌講明白了信仰的真諦是什么。什么是信仰?你信仰的那些東西,真善美或者神、上帝,你是看不見的,一個人如果僅僅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相信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個人就是一個俗人,就是沒有信仰的。另外他強調(diào)信仰的好處是什么?他那句話,光明來到人間,但是有的人寧愿生活在黑暗中,拒絕光明,這本身已經(jīng)是對他的懲罰了。有的人老說惡有惡報,好像以后再報,不是的,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一個沒有精神追求的人,他從來不知道做人的高貴,這本身就是懲罰。
張頤武:下面兩本,一本是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1948年后來在美國寫那本,后來翻成中文;還有一本是《西方哲學史》,周兄介紹這兩本。
周國平:我推薦這兩本書的用意是什么呢?我經(jīng)常遇到有人問我,我要讀哲學讀哪一本書?中國哲學史當然有很多人寫過,包括胡適都寫過中國哲學史,我覺得還是馮友蘭講的最清楚?!段鞣秸軐W史》我就介紹羅素的,當然羅素那本也很難說可靠,羅素本身是大哲學家,觀點很鮮明,但是他對他所講的那些哲學家的理解應該說是比較準確的。但是他加上了自己很多那種態(tài)度,這本書很好讀。
張頤武:畢老師推薦的最后一本是《德商》。
畢淑敏:《德商》這個作者認為我們不論什么種族,不論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你必須要有德商,就是你要對品德有要求。作者自稱是研究了各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包括我們中國的儒家,他說在這些里面共通的原則,共計五條,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遵循的道德價值的尺度。他這五條,我個人再精簡一下,我覺得就兩條,:第一條,你要有善意;第二條,你要讓事情變得更好。剩下還有三條,就是寬容、公平、尊重,我個人認為這三條也都可以歸納到那兩條。
張頤武:下面周老師還有兩本重要的書,這兩個偉大人物也是西方思想西方精神重要的人物。
周國平:我最喜歡的兩個哲人,一個蒙田,一個尼采。蒙田應該是17世紀,法國一個小貴族,寫了《蒙田隨筆》。蒙田教導我坦然于人性的平凡,人性其實是很平凡的。他一句很典型的話,哪怕你爬上了最高的寶座,你仍然要坐在自己的屁股上。這話說的很深刻的。
如果蒙田教導我坦然于人性的平凡,那么尼采教導我要無愧于人性的高貴。尼采強調(diào)人性要高貴的,要做一個優(yōu)秀的人。這本書《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我推薦自己翻譯的。你們要了解尼采的思想,我建議從這本書開始。在這本書講了哲學是干什么的,叔本華僅僅是一個引子,他實際上在談自己對哲學的看法,哲學和人生的關(guān)系,哲學和時代的關(guān)系。他強調(diào)我們每一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活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責任,就是成為你自己。不能按照輿論,按照習俗來生活,要真正成為你自己。
張頤武:兩位老師今天給我們思想非常大的啟迪,我們怎么做自己,怎么面對世界,面對別人,他們都是從一個很高的角度來給我們一些提點,非常重要。他們追問到了人生很多重要的問題,畢老師是從感性的角度,周老師一下就到人類哲學最高的地方,再次感謝他們?yōu)槲覀兺扑]這些書。
觀眾提問
:你覺得五種精神傳統(tǒng)的人生觀之間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是一個攙雜的關(guān)系?我們青年人要樹立一個穩(wěn)定的人生觀應該怎么做?
周國平:我覺得并不是互相沖突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覺得它們各有長處,我把它們的長處都用了,作為自己的思想資源,但是我沒有確定哪一種就是自己的人生觀,每個人真正實際上的人生觀其實是有很多來源的,它不一定是單一的,不一定我這里面一定要選擇一個,我都很喜歡。
:比如蘇格拉底在審判的情況下,如果用理性的人生觀,是不是應該讓他妻子哭一下?
周國平:理性的人生觀,他并不是理智的明智的人生觀,不是這個意思。人為什么活著的道理想明白,想明白以后,你的活才有價值的,他是這個含義,人是要有理性的,要用你的理性來認識人生,指導人生,是這個意思。
:我想問一下兩位老師,你們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我特別想知道,希望老師解答。
畢淑敏:對我來講,要讓自己的一生幸福,而且要讓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而變得稍微美好一點點,非常非常微小的,但是總不能因為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寒冷了,我就是這么想的。
周國平:我覺得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標就是兩個,一個是優(yōu)秀,一個是幸福。
:我想問一下畢老師,您剛才說到內(nèi)心強大,作為當代女性來說,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強大呢?
畢淑敏:我覺得首先是在一個人的層面上尊重自己,然后也尊重別人,這樣就會有一種不是我們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存在,也不是依賴于任何一個其他外在的力量,或者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的愛人,我們的朋友,將來的某某人,不因為他們,而只是因為我們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我們因而寶貴,我們因而是高貴而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