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剛,1962年生,江蘇省連云港市人。1985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油畫專業(yè)。自1984年開始,積極參與中國新藝術運動,如1984年在南京組織“六人畫展”,特別是1985年參與“江蘇青年藝術周·大型現(xiàn)代藝術展”的組織與展出,并參與組建藝術群體“紅色·旅”,成為中國’85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1986年“中國現(xiàn)代藝術珠海幻燈大展”;1989年北京“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展”、1992年香港“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展”等,參加群展若干。被編載入《中國現(xiàn)代藝術史》、《中國當代美術史》、《中國大陸中青代美術家百人傳》、《理性繪畫》、《新中國美術史》、《中國油畫史》、《20世紀中國藝術史》等。出版有畫冊《年湮代遠的墻》、譯著《西方當代藝術》等。現(xiàn)居北京。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柴小剛的油畫創(chuàng)作自始至終延續(xù)著兩條主線:一是糾結(jié)于社會變革對人的主觀意識的影響,對知識分子的尷尬處境作自我解嘲式的調(diào)侃;二是假借宗教圣地的風景,追問入世與出世的人生意義。早期作品兼具超現(xiàn)實主義和表現(xiàn)性畫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畫面表達更講求形象的簡潔和書寫的筆意。三十年來看似多變的圖像實際上印證柴小剛本人的觀點——那就是:當代語境中,藝術作品是一扇地下室的天窗。透過這扇天窗可以感知和窺見另個世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應該同時真實地映襯著這個時代。我們這些號稱藝術家的人只不過是在地下室里架設梯子的工人而已,通風換氣,瞭望,打開天窗說亮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