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公司QQ群出現(xiàn)一條信息:有短期理財需求的找我!這條信息反復出現(xiàn)并瞬間刷屏。信息是公司前臺H小姐發(fā)的,她負責為我們這個從事金融關聯(lián)業(yè)務的公司收發(fā)快遞及處理綜合事務。
幾位看到信息的同事走過去跟她聊了聊,原來是她的男朋友在做網貸(P2P)銷售。
“H,你換男朋友了,還是男朋友換工作了?!”我知道她有個男朋友在附近商城上班。“我男朋友換工作了?!盚笑笑對我說。
有同事問她,P2P靠譜么?在你這投資安全么?她義正嚴辭的說:我就在這,又跑不了,怎么會騙你!
H的回答,毫不夸張的說,讓我吃了一驚。不是被她嚇到,而是我曾經面對過的一群又一群被“騙”的投資者的故事在腦海中連續(xù)閃播。那些以為自己非常非常謹慎絕不可能被騙的“精明”人士,在對投資風險進行判斷時全部花了眼?,F(xiàn)實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直在反復上演。
失策之“紅頭文件”
中國人富了,有點閑錢的人多了。多則千萬上億,少則千兒八百,總有人替你惦記著怎么保值增值。
他們來拿走你的錢的方式有很多,一般的比如銀行讓你去存款或者買理財產品,他們用安全吸引你;基金保險信托讓你去投資,他們用高受益吸引你;還有小貸公司、典當行、擔保公司、財務公司,他們則用“超高收益”誘惑你。另外,現(xiàn)在風靡的P2P、眾籌等新型互聯(lián)網金融則用高收益、超便利拉攏你。這里先不談股票等間接融資市場。
銀行、公募基金等大型金融機構雖有政府信用背書,安全指數較高,但他們的收益率對一大批投資者來說已經沒有了吸引力。
但是其他“雜牌軍”又不安全怎么辦呢?不要緊,看政府紅頭文件!事實上,筆者確實遇到過這樣的實際案例。
比如下面這個拿紅頭文件做創(chuàng)投的公司。
2006年7月6日,一家名為北京金源鴻基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金源鴻基”)的公司在西城區(qū)復興門內大街26號成立。同年9月,金源鴻基高調入駐金融街。選一個“夠金融”的地點設立辦公室,是金源鴻基為自己鍍上的第一層金。
2006年12月,金源鴻基獲得北京市發(fā)改委下發(fā)的《北京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北京金源鴻基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公司備案的通知》。這份編號為“京發(fā)改[2006]2262號”的文件也成為金源鴻基向投資者宣傳業(yè)務的必備資料。
另外,觸金源鴻基還積極主動的連續(xù)參加北京金融博覽會。北京金博會創(chuàng)辦于2005年,被譽為“中國金融第一展”。
2008年秋天,國防科技系統(tǒng)退休老先生孫某、民營公司負責人譚某等在金博會上遇到了正在介紹原始股權投資業(yè)務的金源鴻基。在金融街辦公、在國家相關部門備案、有紅頭文件、在金博會上展覽,這都讓孫老先生和譚先生對金源鴻基的“正規(guī)”深信不疑。在看過項目介紹文件之后,孫、譚二人很快就向金源鴻基分別投資了一百萬元左右。
與這兩位投資人一樣出資參投了金源鴻基原始股權項目的投資者有近400位,他們之有相當一批北京的離退休干部,其中還有發(fā)改委退休干部的家屬。他們之中,有人是將畢生積蓄投資到金源鴻基的;有人則是背著愛人偷偷把房產抵押,然后投資到金源鴻基的。
如多數投資者只關注公司實力、是否正規(guī)以及收益率一樣,上述投資者也概莫能外。事實上,他們對于投資項目的了解基本停留在紙面資料上,實際的了解幾乎為零。投資者人與公司簽訂收益分配的合同,但是合同期滿后,投資項目不能兌現(xiàn)分紅,投資者只好被迫接受延期。但延期之后投資人仍然收不到任何回報,其中部分投資者接受了股權轉債權。不過無論何種全力方式,結果都是一樣的。
去年夏天,金源鴻基的負責人已經被控制,理由是“涉嫌非法集資”。投資人幾乎全部本息落空。
除了紅頭文件,投資者判斷投資“靠譜”與否的其他幾大因素還包括是否有大股東擔保、是否有擔保公司擔保、是否有大額注冊資本金等。筆者把這幾條統(tǒng)稱為“傍大款”,以這幾個因素來判斷投資風險的投資者,我只能說,大家自求多福。
失策之“憑良心”
陌生人之間的金錢往來往往需要質押、擔保以及盡可能多的權威背書。熟人之間則可以免去許多信息不對稱,彼此的信用風險也比較清楚?;谶@種人情社會的關系基礎,不少地區(qū)的民間借貸非常發(fā)達。比如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民間資金融通,以及各地商幫的互助團體。這些組織對底層金融生態(tài)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說到民間借貸,我們又不得不說危機之后正在恢復的溫州和鄂爾多斯,還有風暴剛剛卷過的陜北榆林地區(qū),以及風險正在突破的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筆者剛剛去過榆林,就以榆林為例介紹一下2002年-2012年的十年“黃金時代”,人們是怎樣從別人的口袋里“拿錢”的。
第一招,直接拿。簡單說,就是一個人著急用錢,就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然后朋友會當天將資金打到用錢者的賬戶上。在過去那個經濟景氣的時候,一個電話借到兩三個億也非常正常。什么約束都沒有,為什么會還錢?答案就是,憑良心。
第二招,找保人。所謂保人,就是雙方都認可的權威人士。在榆林,當地銀行的負責人往往會成為保人的熱門人選。因為銀行的負責人往往跟當地的企業(yè)和有錢人比較熟悉,都是自己接觸過的客戶,為其做保也有助于開展其他業(yè)務。
第三招,簽合同,寫欠條。小貸公司專業(yè)從事借貸,一般會有相對完備的合同手續(xù)。但是普通人,往往就是寫一張欠條,標注清楚誰何時借誰多少錢就可以了。
這樣的簡單的借貸手續(xù),對于當時的榆林人而言就已經是比較嚴謹和復雜的做法了。在煤炭經濟發(fā)達,“全民借貸”、“全民典當”時期,就算沒有欠條,很多人都會“上趕著”把錢拿出去。
2006年,榆林本地人王某,將手里做生意賺來的22萬元積蓄入股了自己表叔作為大股東的煤礦。他的表叔是煤礦的股東之一,當時作為大股東入股6000萬左右。王某入股是自己主動去找的表叔,因為看到周圍很多人都入股煤礦賺了錢。他從表叔那里拿到一張收據,證明收到他的22萬股金。由于當時煤礦非常賺錢,王某也從表叔那里分到了十幾萬的紅利。
至于股息、分紅等等,王某并沒有跟表叔提前約定。那么分多少錢給王某,也全看他的表叔的良心或者心情。
王某只是民間借貸浪潮中金額較少的投資者。這樣的民間借貸,在榆林甚至整個陜北地區(qū)都非常普遍。熟人社會中憑良心交易,在那個黃金十年中并沒有問題。資金有來有往,在資金融通中,榆林發(fā)展成為西北的“小北京”,人們的生活水平十年間出現(xiàn)巨大飛越。
但是,當系統(tǒng)性風險出現(xiàn)時,良心驅使人們遵守信用,借債換錢,現(xiàn)實卻是力不從心。2012年,隨著煤炭價格大跌,榆林經濟整體出現(xiàn)斷崖式下跌,民間借貸資金鏈多米諾骨牌般迅速碎裂。相當一部分借款人欠債太多,最終離開自己生長的家鄉(xiāng),去“跑路”;還有一部分人留下來經營實業(yè)還債,但還清之日卻遙遙無期。
如今的榆林,“全民追債”取代了“全民借貸”。用那里一位當地投資人的說法就是,每三個榆林人中就有兩個陷在三角債之中。
風險無處不在,那要如何才能相信那個拿走你錢的人,不但會將你的辛苦錢還回來,而且還是加倍還回來呢?這是一個需要投資者自己好好思考的問題。
尾聲:
最近QQ里沒有再看到短期理財的廣告,也沒有再聽到前臺H小姐談論P2P。不知是她的男朋友換工作了,還是她換了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