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上這節(jié)課:
教學研究要勇于嘗試創(chuàng)新。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研究是對語文課程研究的豐富和補充,也是為了與國際閱讀素養(yǎng)測評要求接軌。
非連續(xù)性文本是國際PISA 測評閱讀測試框架界定的四種文本類型之一,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數(shù)據(jù)、表格、清單、地圖、使用說明書等進行說明、解釋和討論。重慶市渝中區(qū)從2012年秋期開始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期末測試卷中增加了一道非連續(xù)性閱讀試題,在區(qū)內(nèi)外小語屆引起強烈反響。
怎么上這課堂:
讓我們走進這節(jié)課的幾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去分析戴老師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策略和手段,體會戴老師所說的“依循文本特點,習得閱讀策略”,感受另一種閱讀課的魅力。
這堂課有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閱讀引言部分,整體感知文本;二是閱讀主體部分,學習閱讀策略;三是交流學習體會,推薦課外讀物。
(一)閱讀引言部分,整體感知文本(3分鐘)
環(huán)節(jié)目標——讀懂計劃書,尋找實驗的內(nèi)容。
教學策略——自學漫談,評價梳理。
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事物、處理信息、提高生活能力,要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顯然不能再按照連續(xù)性文本“初讀、精讀、總結”的流程進行。
戴老師先讓學生閱讀第一部分(引言),自由談談讀懂了什么。這是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激趣和對學生捕捉信息能力的摸底過程,需要教師站在兒童的角度觀察、發(fā)現(xiàn)并即時調(diào)控課堂,引導學生體驗閱讀、思維的樂趣。
課堂實錄
片段一
師:請大家自由讀引言部分,看看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讀懂了尋找食物一共有三個計劃,三個計劃都是研究小生物所吃的食物以及他們所尋找食物的方法。
師:是的,這篇文章包括三個計劃書。你從一句話中了解了這么多信息,會讀書。
生2:我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三個小標題。
師:它就像我們語文書上的目錄一樣,我們都得關注它。
生3:我知道要小心對待小生物。研究結束以后,一定要把它們放回原來找到它們的地方。
師: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這句話實際上是實驗的注意事項。
我們看到,戴老師一邊認真傾聽,一邊梳理學生發(fā)言,對話做到了言簡意賅,目的明確,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引向文本的學習。
(二)閱讀主體部分,學習閱讀策略(33分鐘)
環(huán)節(jié)目標——學習抓關鍵詞、圖文對照、比較分析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策略。
教學策略——自學感悟,分享歸納,遷移運用。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的定位仍然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目標一般有三點:一是要讓學生理解文本;二是閱讀策略的學習;三是從讀學寫。戴老師將本課的重點目標鎖定在了閱讀策略的教學上。
第一階段:有效追問,引導閱讀“哪里可以找到螞蟻、濕圓蟲和蚯蚓”部分(5分鐘)
習得閱讀策略一:抓關鍵詞
這一閱讀策略的教學費時不多,戴老師主要采用追問的手段。學生說,“螞蟻是在螞蟻窩找到的”,戴老師追問了一句:“再看看這句話,有沒有詞語提示你在哪里可以找到螞蟻?”學生恍然大悟:“路徑。螞蟻經(jīng)過的路徑給了我提示?!焙芸熳寣W生感受到閱讀時抓住關鍵詞有助于獲得準確信息的策略。
這種發(fā)現(xiàn)式的學習樂趣堪比深情并茂的朗讀和情感渲染。
課堂實錄
片段二
師:在哪里可以找到真正的螞蟻、濕圓蟲和蚯蚓呢?(參見44頁圖1)誰來說?
生:夏天可以發(fā)現(xiàn)螞蟻的足跡,在路徑的一頭會有食物,在另一頭你應該會找到螞蟻窩的入口。
師追問:螞蟻是在哪里找到的呢?
生:螞蟻窩。
師引導:再看看這句話,有沒有詞語提示你螞蟻是在哪里找到的?
生(恍然大悟):“路徑”。螞蟻經(jīng)過的路徑給了我提示。
師(課件標紅“路徑”“另一頭”等詞):是的,你發(fā)現(xiàn)了。那么濕圓蟲和蚯蚓又是在哪里找到的?
生:濕圓蟲是在“落木下、枯葉堆下和墻壁中”找到的。(課件標紅關鍵詞)
生:蚯蚓是在“石頭下面”“新翻的泥土中”“堆肥附近”。(課件標紅關鍵詞)
師:看,根據(jù)問題從方框里的文字中查找到關鍵詞,我們就讀懂了這部分內(nèi)容。(板書:抓關鍵詞)
在學習“濕圓蟲怎么尋找食物”部分時,學生又一次親歷了抓關鍵詞的策略。
課堂實錄
片段三
師:誰來說說濕圓蟲是怎么尋找到食物的?
生:靠觸角尋找食物。
師:能說說你是從哪里找到答案的嗎?
生:“濕圓蟲有很敏銳的觸角?!?/p>
師:這句話中哪個詞非常關鍵?
生:“敏銳”。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如果濕圓蟲沒有敏銳的觸角,是無法找到食物的。因為聯(lián)系下文我知道濕圓蟲找食物靠觸角,這里說它觸角敏銳了。
師:我要表揚你,濕圓蟲的觸角很敏銳,而你對關鍵信息的感覺更敏銳。
在戴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閱讀關注點由一段話逐漸聚焦到一句話,再由一句話聚焦到一個詞,學會了按實際需要(即問題)進行信息篩選,特別是對“敏銳”一詞的提取和品讀,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顯得鮮活實用。
第二階段:聚焦疑點,探究閱讀“研究濕圓蟲”部分(21分鐘)
習得閱讀策略二:圖文對照
這是本課時的主體部分,費時最多,教學行程和節(jié)奏轉換可謂密不透風。
細讀“研究濕圓蟲”部分的圖示,能清楚地了解研究濕圓蟲實驗時長條紙板間距應該留多寬、紙板下要不要留位置等。圖示周圍還配有提示框和文字,對圖示未盡事宜進行進一步說明,文字各部分互相配合,共同傳遞某種信息或觀念。
戴老師正是依循文本特有的表達特點,引導學生聚焦疑點,一步步習得“圖文對照”的閱讀策略,即:圖上有的,圖上找,圖上找不到的看文字,文字中找不到的看圖。
戴崇潔老師觀點: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應遵循文本表達特點,引導學生習得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策略。
課堂實錄
片段四(結合圖2)
師:誰來說說濕圓蟲計劃的實驗步驟?
生:讀文本上的“實驗步驟”。
師:如果只看書上這幾句話,對于怎樣實驗,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我不明白這個長條紙板怎么放?這個盒子是什么樣的?
師:請看屏幕?,F(xiàn)在你又明白了什么?(課件出示圖1)
生:看了圖示,我明白了走道是什么樣子的。我知道了濕圓蟲行進的方向。
師:你們看,有了圖示,表達就更加清楚,圖文結合是非連續(xù)性文本的一大特點。那你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我不知道走道究竟要留多寬?我不知道紙板下面要不要留縫隙?
師:請看屏幕,現(xiàn)在呢?(課件出示圖2)
師:有時候我們要結合圖片和文字,才能獲得更準確的信息。
師:我也有個問題,如果只看圖,你知道濕圓蟲一定會右轉,朝食物走去嗎?(不能)那要怎么才能知道呢?
生:我要看文本中的提示框才知道。
師:(課件出示提示框)我們再來讀讀提示框中的這兩句話。
師:讀這一類有圖示的非連續(xù)性文本,不僅要讀文字,也要讀圖,讀提示框,文中沒有的圖上找,圖上沒有的文中找,圖文對照,就能幫助我們正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板書:圖文對照)
有意思的是,教學至此并沒有馬上進入第三種策略的學習,而是引導學生研究閱讀“做蚯蚓的飼養(yǎng)箱”和“跟著螞蟻路徑走”部分,用搶答游戲的教學方法對抓關鍵詞和圖文對照兩種閱讀策略進行了及時的遷移運用。
顯然,這是有效的教學節(jié)奏的轉換。對于完全沉浸在理性邏輯思維分析已長達15分鐘的五年級學生來講,利用6分鐘游戲搶答的方式,緩解學習緊張,重新激活學習興奮點,是對兒童學習心理的準確把握,同時,也是對前兩種閱讀策略的及時復習和檢測印證。
第三階段:達成共識,整體回顧主體部分(7分鐘)
習得閱讀策略三:比較分析
此環(huán)節(jié),戴老師讓學生重新整體閱讀三個計劃書,是為了讓學生親歷運用比較分析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對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進一步觀照。
課堂實錄
片斷五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掌握了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兩種方法,還記得嗎?
生:“抓關鍵詞,圖文對照”。
師:請大家用這兩種方法讀剩下的兩篇文章,看看螞蟻和蚯蚓是怎樣尋找食物的?
(師出示選擇題,生參與搶答競賽)
師:看來大家對剛才學習的這兩種閱讀方法已經(jīng)駕輕就熟了,咱們提高一點難度。請思考:“濕圓蟲和螞蟻在尋找食物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建議大家把這兩個計劃連起來再讀讀。
生:濕圓蟲和蚯蚓都是用觸角來尋找食物的。
師:你怎么判斷的?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新的閱讀方法?
生:我把它們尋找食物的方法拿出來讀,做了比較。
師:的確,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比較,找到各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幫助我們正確運用信息進行分析。這也是一個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好方法?。ò鍟罕容^分析)
戴老師采用競賽形式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自讀剩下的兩則計劃,既強化了運用意識,又提煉了閱讀策略。學生在學會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簡單的比較,找到各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對他們最終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交流學習體會,推薦課外讀物(4分鐘)
環(huán)節(jié)目標——梳理收獲,拓展延學。
教學策略——漫談,激活元認知。
戴老師提了兩個問題:
師問1:如果有機會,回去做試驗,你最想做哪個試驗呢?
師問2:通過今天的學習,對學習非連續(xù)性文本有哪些收獲和感受?
兩個問題的開放性都很大,特別是第二個問題,學生參與度較高,回答令人驚喜和振奮。
生1: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時,一定要認真尋找關鍵詞,還要認真進行圖文對照和比較分析。一句話,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簡單!不過,很有意思。
生2:我覺得非連續(xù)性文本雖然不像普通文章密密麻麻寫得非常多,比較簡潔,方便,但是如果要真想讀懂它,就必須要看圖,看文字,還要看注意事項。
生3:把很長的一篇文字讀得非常短,最好就是讀成幾個詞。很好玩!
顯然,學生在課堂的生長是明顯的。短短40分鐘,學生通過親歷閱讀的過程,習得了閱讀策略,關鍵是感悟到閱讀和生活的哲理,這應該是將課堂還給學生后的意外收獲吧!
這課堂能帶來的啟示: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契合學生年齡特點。
教什么?《尋找食物》是國際閱讀素養(yǎng)進展研究機構測評小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由《研究濕圓蟲》《跟著螞蟻的路徑走》《做蚯蚓飼養(yǎng)箱》 三份實驗計劃書以及一個簡短的引言組成,其內(nèi)容是研究小動物吃的食物以及它們尋找食物的方法。相對于單篇課文,《尋找食物》在形式上隸屬“群文閱讀”的范疇,具有非常鮮明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特征。這樣的文章教什么?顯然不只是讓我們?nèi)プx懂這個科學文本,而是需要借助這篇文章學會閱讀,即閱讀策略的教學。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策略因文而異,比如圖表類、路線圖、說明書、廣告等,不一而足,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提示多種閱讀思路和角度,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
怎么教?非連續(xù)性文本作為走進語文課堂的新鮮事物,學生接受起來需要一個過程,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興趣和激情,讓學生充分享受“發(fā)現(xiàn)”的成就感,獲得學習的快樂。人和街小學一直在踐行“語文和聲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其核心原則是注重傾聽、適當留白、尊重差異。戴老師這節(jié)課對教學內(nèi)容的精選,讓學生充分親近體驗文本,在學生發(fā)言時努力理解提升學生言語指向,是對留白、傾聽、尊重的最好詮釋。
教到何種程度?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三學段的目標和內(nèi)容中提出這樣的要求:“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顯然,小學階段只需要做到信息提取和圖文比較理解即可,更高深的要求,是第四學段的事情?;诖耍骼蠋熯@堂課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和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