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最本質、也是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它所傳輸的信息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即數學知識),而且還包括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學習幾何能鍛煉一個人的思維,解答數學題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鉆研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猶為重要。
〓〓一、 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豐富表象積累——為思維訓練作鋪墊
〓〓表象以感知為基礎,沒有感知,表象就不可能形成。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接受知識的感官越多,知識掌握的就越牢固,越全面?!备兄侨藗儗陀^事物的直接反映,它屬于認識的低級階段,沒有正確的充分的感知,就不可能將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結合起來。因此在小學幾何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首先,教師要給他們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對事物獲得鮮明而又準確的印象,為“再創(chuàng)”新知奠定堅實的基礎。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容易產生興趣,容易理解和記憶。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必須正確地使用教具,合理地利用影像資料等讓學生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充分地感知,以逐步完成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
〓〓數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為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指導學生學習抽象數學知識和原理,就需要為學生提供具體材料,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進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提高學習興趣,以此作為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
〓〓二、加強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培養(yǎng)動作思維與抽象思維
〓〓動作思維是依據實際行動來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過程。幾何知識,不僅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加強直觀操作是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的小學生而言,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等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制作、實驗等活動,掌握形體的基本特征和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并注意在實際中應用,以利于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概念。這充分闡明幾何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必要性。要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多看、多動、多思、多說、多問,使學生成為探索者。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而操作正是這個轉化過程的橋梁。
〓〓在教學中,要把動手操作與想和說緊密結合,并要求學生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即做到操作方法、思考方法和語言表達內容三者一致。如教學“長方形的認識”一節(jié),讓學生通過觀察、折、量、想而抽象其特征,要求:(1)觀察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2)折一折:長方形的對邊有什么特點?(3)量一量:長方形每邊的長度,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的每一個角,有什么特點?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綜合、抽象出長方形的本質屬性,用自己的語言對其過程和結果進行描述并形成概念,達到理性認識。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口頭表達,不僅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迪了動作思維和抽象思維發(fā)展,達到了數學教學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三、對比溝通,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培養(yǎng)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是指從已知信息中產生邏輯結論,從現成資料中尋求正確答案的一種有方向、有條理的思維方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所授予的知識,也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它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
〓〓幾何圖形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系,不同圖形在計算上有著一定內在聯系。教師有意識地把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利于學生鞏固舊知,便于學生學習新知,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舊知識形成有機整體,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擴充和完善。例如: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基礎,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長方形,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和圓的面積公式,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又可以推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經過這樣的梳理,學生對這幾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能很清晰地一一記下來 ,而不易忘記與混淆。
〓〓在教學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或概念時,都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 ,借助已有數學知識來研究新問題,解決舊問題,使知識之間成為有機統一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