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珍
摘 要:開發(fā)運用當今時代的優(yōu)質道德資源是提高“基礎課”教學實效的內在要求。我國當今社會中蘊含著豐富的優(yōu)質道德資源,如道德環(huán)境資源和榜樣人物資源等。我們要善于挖掘、開發(fā),將其整合嵌入到“基礎課”教材各章節(jié)內容中去,并有效運用于“基礎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
關鍵詞: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基礎課”;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174-03
本文的道德資源是指有助于個體道德養(yǎng)成的社會資源,它是我們進行道德建設、開展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的實效性要求,教學必須聯系社會現實,既注重依事說理的方法,更注重緊跟時代發(fā)展。當前亟須開發(fā)運用我國當今時代的優(yōu)質道德資源。
一、開發(fā)運用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是提高“基礎課”教學實效的內在要求
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是“基礎課”的根本宗旨。它注重的是學生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實際養(yǎng)成及其綜合素養(yǎng)的切實提升,是一門既強調理論更要關照社會現實、注重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課程。因此,其教學必須與當今社會緊密融合,要將“基礎課”小課堂延展到社會大課堂,從社會中尋找有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道德資源。
2005年出名的《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無窮無盡地解剖理論的結構層次。在提出理性結論之后,就應該運用典型的事實幫助學生充分消化這些理性的結論。甚至可以從典型的事實入手,經過分析和歸納,最后導引出理性的結論。這樣才能把所講授的道理講活,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盵1]僅僅偏重于理論教育的思政理論課會使自身處于“無根”和“懸空”的狀態(tài)?!盁o根”即遠離生活,沒有生長點。“懸空”即從理論到理論,懸于理論的空中,無鮮活教育素材[2]。我們應當“使一切能夠進入課堂、能夠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教育資源充分活躍起來,使思政理論課擁有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其實效性、針對性和感染力”。[3]
基于這種特點和要求,近年來有關如何將社會道德資源轉化為“基礎課”教學素材的探討也成為熱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發(fā)現,這些研究往往過于拘泥于傳統(tǒng)的人物和滯后性事例,缺乏時代感和鮮活性,不具有感染性和說服力。不可否認,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人物和事例蘊含著巨大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但這些傳統(tǒng)道德資源在今天的時代條件下和社會環(huán)境中顯得不足,適應能力不夠[4]。建國后曾涌現出的道德模范人物及其先進事跡鼓舞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發(fā)揮了巨大的精神引領作用。但是當今時代,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多元、多樣和多變。人們開始對那些“高大全”式的道德模范敬而遠之。這種情況也發(fā)生在我們的大學生身上。通過對在校大學生心理特點與心理需求的研究與調查,我們發(fā)現,當代“95后”大學生更傾向于學習模仿當今社會中鮮活的、具有時代感和樸實性的典型道德人物,更熱衷于既源于傳統(tǒng)、又具有現時代特征的典型道德事件,尤其是那些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生動熱點人物及社會事件。
總之,“基礎課”教學實效的提高需要當今新時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的有力支撐,只有依托于現今社會的道德資源,才能真正增強其說服力、感染力和時代性。
二、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在“基礎課”教學中的開發(fā)與分類
處于全面改革和快速發(fā)展中的當今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生活正在經受著社會轉型期的嬗變考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公民道德水平的良莠不齊、一些非道德事件的頻發(fā),促發(fā)了“道德資源匱乏論”、“道德資源稀缺論”的產生。事實上,伴隨著我國近年來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加強和推進,我國形成道德的資源并不稀缺,而且比較富有。問題的關鍵是這些資源能否得到全面開發(fā),以及如何有效利用。這不僅是社會道德建設實踐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也是決定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基礎性因素。
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不僅物質富裕,而且精神富有,具有豐富的優(yōu)質社會道德資源。基于“基礎課”的需要,我們應當首先對這些資源進行統(tǒng)合與分類梳理,然后才能將其有效運用到教學中去。
(一)道德環(huán)境資源
浙江省精神文明和道德高地建設的氛圍、成就,以及浙江省文明城鎮(zhèn)建設狀況和成就為高?!盎A課”教學提供了豐富有益的道德環(huán)境資源。
首先,浙江省始終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建設文化名城強市的基礎工程,激發(fā)社會向善,引領和帶動市民群眾積極投身打造現代社會道德高地的實踐,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07年以來,浙江省先后涌現了13名全國道德模范,60名浙江省道德模范,80多名市級道德模范,500 多名草根人物典型被發(fā)掘、樹立和表彰。2012年5月28日,浙江省首創(chuàng)性地頒布了《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繼續(xù)推進價值觀大討論活動、公民道德養(yǎng)成計劃、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評選等工作。
其次,浙江省在文明道德建設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建成了一大批全國級、省級文明城市和村鎮(zhèn)。這些文明村鎮(zhèn)思想道德風尚良好、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并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健康文明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
在當今價值多元、精神危機和道德淡漠等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浙江省的道德文明環(huán)境建設氛圍和成就體現了和諧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有助于大學生從積極正向的視角認識社會,形成健康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有助于大學生一心向善、崇德尚義理念的追求和形成。我們將浙江省精神文明和道德高地建設的氛圍和成就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大學生面前,引導他們從一個積極全面地了解中國,感受中國。
(二)榜樣人物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只能用人來建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近年來,浙江省涌現出了一大批現時代道德榜樣和模范人物。
首先,為有效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浙江省已經成功開展了三屆道德模范評選表彰工作,涌現出了一大批彰顯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新道德和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榜樣。包括助人為樂模范、見義勇為模范、誠實守信模范、敬業(yè)奉獻模范、孝老愛親模范共60名。
其次,浙江省將“最美”這一精神文化品牌推向了全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影響全國、感動全社會的“最美人物”和“浙江驕傲”、“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等年度人物。如“最美媽媽”、“最美司機”、“最美姑娘”、“最美教師”、“最美爺爺”、“最美警察”等。
再次,在道德高地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帶動下,浙江省大學生群體中也涌現出一批感動人們、被社會所關注的一大批優(yōu)秀大學生新聞人物,成為一道當代大學生亮麗的青春風景線。例如,奮斗在新農村路上的優(yōu)秀大學生村官;關心民生、深入社會、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強自立等各領域的數名優(yōu)秀大學生。他們都被省教育廳樹為思想道德建設學習典型。
最后,從2003年開始,浙江廣電還開展了“風云浙商”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評選出的馬云、吳鷹、宗慶后等數百位“風云浙商”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他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現了浙商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范,并且正成為全國人民眼中創(chuàng)造財富、善于創(chuàng)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擔當社會責任的道德榜樣。
這些道德模范和時代楷模,在平凡中見偉大、在樸實中見崇高,具有很強的當代中國人的代表性,更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詮釋,為構筑“道德高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家園注入了強大的價值力量和社會道德正能量。并且這些當代社會草根英雄和平民榜樣更能讓學生所認同和接納,是可見、可觀、可學,而不是看不見摸不著,更不是高不可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因此,這些模范和榜樣人物可以為“基礎課”教學提供鮮活形象的教育素材,將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職業(yè)道德、家庭倫理和傳統(tǒng)道德,并可以感染和帶動他們從善如流,形成共同向善的校園風氣,與人為善的個人品德,充分引領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三、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在“基礎課”教學中的整合與嵌入
我國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為我們的高校“基礎課”提供了具有說服力、感染性和時代感的鮮活教育素材,大大豐富了“基礎課”的教學內容。為了充分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去,我們應當據“基礎課”教材的內容安排,把這些優(yōu)質道德資源進行細致地整合、有針對性地嵌入到各章節(jié)內容中去,將教材體系有效地轉化為教學體系(如表1)。
當然,這僅僅是近年來在浙江大地涌現出來的優(yōu)質道德人物和事例,浙江的精神文明、道德高地和公民道德建設正在強有力的推進中,這類資源也將源源不斷地呈現,是“基礎課”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教育素材。
四、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在“基礎課”教學中開發(fā)運用的方式及路徑
我國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完美嵌入到“基礎課”內容體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基礎和廣闊的教學互動空間,但是這些內容必須通過科學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實踐形式有效實施在“基礎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
一是在“基礎課”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開發(fā)運用優(yōu)質道德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借助于典型案例研討、道德及價值觀專題討論、典型人物事跡體會與感悟分享、情境模擬、視頻欣賞等豐富靈活的教學方式,將優(yōu)質道德資源充分融入運用到“基礎課”課堂教學活動中。
二是在“基礎課”實踐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開發(fā)運用優(yōu)質道德資源。
“基礎課”教學源于社會實踐,也回歸于社會實踐。我們需要本著“請進來,走出去”的理念,通過多種實踐教學策略及模式開發(fā)運用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針對課外道德實踐的教學目標,我們應根據各章授課內容,開展一系列讓學生了解最美、走進英雄,學習模范、樹立榜樣的實踐教學活動。以浙江省為例,我們可以舉辦道德模范及最美人物報告會,組織學生開展道德模范及最美人物訪談;參觀浙江省文明村鎮(zhèn);調查了解浙江省道德高地建設成果;開展大學校園最美師生評選等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讓我國當代優(yōu)質道德資源在“基礎課”教育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引領作用,讓我們的高校和大學生們都積極投身到當代道德文明建設大潮中去,為建設文明校園、文明中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書林.貫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高質量實施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增(2):21.
[2] 唐艷明.挖掘利用地方道德文化資源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J].華章,2011,(36).
[3] 于敏,等.關于“基礎課”發(fā)掘運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的思考[J].遼寧師專學報,2012,(1).
[4] 王海燕,等.論社會道德資源的培育[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