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倉++任浩
摘 要:近年來中國GDP總量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力之強盛毋庸置疑。然而,多年來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跑不贏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收入分配不公平引發(fā)社會不斷擴大的貧富兩極分,出現了國強民不富的扭曲效應。因初次分配結構不合理、公共財政發(fā)揮的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調節(jié)效率低下、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被鎖定在一種極不平衡的狀態(tài)中。為此,探析并選擇民富的路徑,實現現階段中國從國強轉向民富的發(fā)展戰(zhàn)略尤為重要。
關鍵詞:民富; 路徑選擇;收入分配;制度安排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03-04
一、國強民不富的現狀分析
1.根據表1所示,2001—2012年中國GDP從2001年10.9萬億到2012年50.98萬億,國內生產總量年均增長10.7%,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財政收入從2001年1.63萬億,增長到2012年11.72萬億,10年間增長9倍。國力之強盛毋庸置疑。
2.通過表1數據分析可以看出,10年間財政收入的環(huán)比增長速度基本快于GDP環(huán)比增長速度,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2001年14.94%上升到2012年22.99%,可以得出國家財富積累比例向政府集聚傾斜,政府與民爭利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另外,結合表1和圖1可以看出,2001—2012年10年間,中國財政收不抵支,出現嚴重喇叭型財政赤字,政府財政赤字要從民間舉債或增發(fā)貨幣方式補缺,無形給居民間接增加通脹成本。
3.伴隨著中國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中國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開始擴大,成為收入分配領域最突出的變化,也是影響和制約社會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和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1985—2010年近20年間,中國城鄉(xiāng)人均收入差距在逐漸拉大,盡管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城鄉(xiāng)差距卻在不斷擴大。2012年中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比為3.23:1。
4.中國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國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儲蓄率全球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根據央行2009年12月份調查問卷顯示,只有14.2%的居民傾向于消費。老百姓為啥非要把錢攥在手里,寧可長了毛也不消費呢,尤其是在2009—2012年銀行負利率時期,也要不錢存銀行呢,最根本要因即是因子女教育及未來養(yǎng)老問題不敢消費。
5.長時期高物價CPI困擾,這種高物價隱性成本直接傳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其社會負擔加重,同時高通貨膨脹率變相吸收居民手中創(chuàng)造的財富,根據CPI指數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月—2013年9月CPI增長變化隱性吸收居民財富可以發(fā)現中國2010年1月—2012年4月份CPI指數較高,到2013年初逐漸回落,2013年9月份CPI指數達到3.1%。
6.基尼系數是反映全國居民的收入差異情況,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客觀經濟數據顯示,基尼系數呈M型攀升的態(tài)勢,2003—2012年中國基尼系數均在0.47以上攀整。2008年基尼系數為0.491,2012年回落到0.474。通常來講,基尼系數在0.3 到0.4之間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相對合理,當一國基尼系數達到0.4,就意味著貧富差距比較大,當基尼系數達至0.5時,表明貧富懸殊較大,社會公平問題比較嚴重。
二、國強民不富的要因分析
國強民不富的直接原因即是收入相對較低,增長速度緩慢,社會集聚財富分配較少,同時收入因為行業(yè)、地區(qū)差異越來越拉大,產生貧富兩極分化。中國收入分配問題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收入差距問題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即社會對市場化改革釋放出來的個人稟賦(包括體質體格、受教育程度、個性修養(yǎng)等特質)差異產生的收入分配差距有較高的認可度和容忍度。第二類即是因財富差異產生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首先城鄉(xiāng)居民不管是其原始資本積累得來的收入來源,還是靠新增的收入來源,在市場機制條件下都會受到物質財富的影響。財富積累越多,越容易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和物質資本投資,從而實現財富的積累效應,財富積累速度通常要比工資收入速度快,社會財富快速向少數人運動集中,因此,財產性收入大多集中在富人階層,而窮人階層則因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缺乏投入要素當然就沒有回報,從而陷入貧困經濟循環(huán)。因財產性收入差異產生的收入分配差距,社會仍然對之存有容忍度和認可度。其實老百姓最不能容忍的是由腐敗、行政性壟斷等因素分別產生的非法收入及不合理收入所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出讓,能源、交通、通訊、金融等領域形成的行政性壟斷,表面上看是以市場化的形式資源配置,實際則依靠行政壟斷支撐高額利潤。具體要因分析如下。
1.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財富不斷向政府集中。近10年對比GDP增長率與財政收入增長率發(fā)現,財政收入占GDP比從15%上漲到23%,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長速度,政府與民爭利的現象客觀存在。
2.國民收入在政府、企業(yè)、居民三者之間的初次分配比例出現不平衡,尤其是壟斷行業(yè)企業(yè)與民營企業(yè)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差距逐步拉大。改革開放初期,國民收入中政府、企業(yè)、居民這三大主體分配比例是 24:20:56,2011年三者分配比例是33:30:37。統計資料顯示,占全國職工人數不到8%的上述列示的壟斷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工資福利總額,大約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福利總額的55%;石油、電力、通訊、交通、金融等20個行業(yè)門類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當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仍在拉大,農民增收很難。
3.社會保障制度及推動落實不到位,老百姓對養(yǎng)老風險、子女教育風險意識大,消費支出減少。在原本收入分配不高前提下,拿出一大塊用于儲蓄而不消費,造成儲蓄增大,再加負利率存在,居民儲蓄財富在縮水,隱性補貼高收入者或貸款人,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擴大內需的發(fā)展政策,但均未取得良好的經濟效果,相反,老百姓還是不積極消費而是傾向于儲蓄,根本要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障制度沒有全面真正的建立起來,老百姓不敢輕易地將歷年來的積蓄消費。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當前的重要任務,也是調整現有經濟結構增長方式的有效法寶。